对体育“课课练”的再认知

2017-11-27 01:58吴亚香江苏省镇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212008
中国学校体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课课课课练教材

吴亚香 (江苏省镇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212008)

对体育“课课练”的再认知

吴亚香 (江苏省镇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212008)

体育“课课练”作为体能练习的代名词,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体育课堂以来,经历了兴盛、淡出、回归以及重塑的过程。在2017年7月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课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以下简称:全国七展)中,将《田径:快速跑及体能练习》《体操:分腿腾越及体能练习》作为初中学段的指定课内容(采取同一年级、同一教学内容),并在现场进行同课异构的展示,足见其在当前体育教育背景下受重视程度之高。那么,在当前形势下,如何界定回归后的“课课练”,在实施时对“课课练”内容及方法的选择上,又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则值得大家来共同探讨。

一、界定“课课练”内涵,育体育人外延宽

笔者认为,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体育“课课练”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为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协调发展、实现体育核心素养和三维的课程目标,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的体能专项练习。它是基本教材学习后,对学生体能的补充或补偿,是发展学生体能和核心素养的一种重要形式。“课课练”,顾名思义即“每堂课都进行的练习”,时间一般为5~10min(以45min一节课为例),旨在通过“课课练”的长效性来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增强机体的运动能力,为学生健康成长及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课课练”时学生必须承担一定的生理负荷,而完成较大负荷的练习,需要有顽强意志力的参与,所以“课课练”还是培养学生体育精神(重点为勇于进取、能吃苦耐劳)、体育道德(重点为遵守规则、尊重他人)、体育品格(重点为社会责任感、团队意识)的有效载体。

二、精选“课课练”内容,关联主题收获多

“课课练”内容的选择需综合考虑练习目的、主教材类型、学生年龄特点和素质起点、场地器材及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等因素,需重点关注其与课的主题(即主教材)的关联性,以期补偿主教材在学生体能全面发展方面的不足,或者能对主教材技能学习起补充复习、巩固和支撑的作用。这种对主教材的补偿或补充形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在主教材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身体未能得到直接锻炼或锻炼不足的某些部位,进行补偿锻炼。如主教材主要发展的是下肢力量或心肺耐力,“课课练”就可以选择一些上肢力量或腰腹肌力量类的内容,来补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

第二类:在主教材学习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某项技能的专项体能不足,“课课练”就可以选择与主教材专项有关的素质,来补偿技能全面发展的需要。

以全国七展中来自吉林长春的八年级《啦啦操》一课为例,执教教师在课的前半部分大强度的啦啦操练习后,“课课练”环节选择了通过“克服弹力带阻力,来发展学生上臂的三角肌、肱二头肌等肌肉力量”这样的“课课练”内容,既对课的强度进行了调整,又补偿了学生在啦啦操学练中上肢力量不足的问题。

第三类:以复习与巩固主教材的动作为宗旨,“课课练”内容的选择可以紧紧围绕主教材动作来设计。如:将主教材动作技能分解成多个单个动作作为“课课练”内容,这样的练习安排在课前可以作为主教材的辅助练习,安排在主教材学习之后则可以对主教材起到复习、巩固与促进的作用。

以全国七展中来自广东佛山的七年级《山羊分腿腾越》一课为例,执教教师选择的“课课练”内容为:A.开合跳(空中双臂斜上举、两腿直腿分开);B.团身起跳(下蹲团身、跳起后打开,上臂外展接并腿落地下蹲);C.立卧撑起跳(男生俯撑一次后起跳、女生支撑后跳起,接落地团身缓冲),这一组“课课练”动作,是把完整动作拆分后进行的练习,它们都与主教材山羊分腿腾越关联度极大,是对专项技能的补充与巩固练习,既复习巩固了支撑分腿腾越的技能,又有效发展了学生的专项体能。

三、优化“课课练”环境,趣味练习效果优

学习环境包括外在的练习环境和内在的心理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有效减少疲劳感,提高学生参与“课课练”的热度、广度和深度。为此,教师可引入运动教育模式,充分利用主教材使用的教具、周边的场地条件、有感染力的音乐等,为学生模拟真实的比赛场景和愉悦的练习环境。通过集体性、竞赛性、游戏性、趣味性的练习形式,将核心素养、课程目标与现代教育理念(如:趣味田径、Spark理念)有效渗透其中,改变传统的素质练习(如引体向上、俯卧撑、立卧撑、举重物、仰卧起坐、加速跑、高抬腿等)形式单一、枯燥乏味的现象,实现“课课练”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促进作用。

以全国七展中来自广西南宁的八年级《快速跑及体能练习》一课为例,在主教材快速跑学习后,执教教师选择的“课课练”为“仰卧起坐接力”游戏。游戏方法:学生将辅助教具(小体操垫)组成了放射状的图案,每10人一组,在欢快的音乐伴奏下,于垫上完成仰卧起坐接力(标志盘)的比赛,看哪组最先完成。放射状的图案选择加上弹动的、有节奏的、有活力的音乐,为学生营造了较好的心理及周边练习环境,使学生的竞争意识被唤醒和激发,既减少了学生的疲劳感,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由于是集体比赛,能有效发挥集体的力量来约束个别意志薄弱的学生,带动体育弱势生的任务完成;同时,也能有效促进学生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的产生。此练习可视为体能练习渗透核心素养培养的典型案例,值得大家借鉴、推广和拓展。

四、把握“课课练”要素,周期设计成效显

众所周知,“课课练”时有机体须承担一定的生理负荷,负荷的大小取决于运动量和强度。而各类素质发展所需要的练习强度、持续时间、练习的频率各有不同。如,心血管耐力需要天天练,而且每次练习所需的时间比其他素质要长,一般需要30min;肌肉力量需要隔天练(即相同部位的力量间隔练),力量练习更重视练习的次数和每次练习是否用尽全力(要练至力极)。为此,教师不能只关注单课的体能发展,还要有“周期化体能发展”的概念,要根据“课课练”四要素——运动频率、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类型,合理安排周或月的运动量。特别要关注运动频率的设计(一般以“周”为单位,指每周训练几次),可以主教材单元计划为基础,以周、月为单位来整体规划设计“课课练”。先确立一周几节体育“课课练”功能取向(如心肺耐力、肌肉耐力、肌肉力量、爆发力、速度、柔韧性、灵敏度、平衡能力、反应时等),再延展至1个月的安排。如,以发展肌肉力量的周“课课练”为例:每周需要安排2~3次,每次至少3组8~10次的力量练习(全力),练习的内容可选用“对抗重量(阻力)、冲刺跑竞赛、多种趣味跳跃”等练习。只有科学合理地设计“课课练”,才能真正实现“课课练”在育体育人方面的作用。

五、实施“课课练”的三点建议

1.关注差异,体现分层。教师在安排“课课练”的时候,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起点、当天的身体状况等区别对待,努力设定个性化的“课课练”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起点上得到最大化的发展,即人人都能“吃饱、吃好”。如在前述《快速跑及体能练习》一课中,学生集体做仰卧起坐练习时,可把手放在同伴的身后交叉握在一起,练习时大家一起起、一起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有意助力能力弱的学生。如此,能力强的学生有了用武之地,能力弱的学生又避免了怕完不成任务拖集体后腿或者被其他学生嘲笑的尴尬,大家在团队合作中完成比赛,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自然渗透其间。

2.内容递进,方法有趣。由于“课课练”的时间一般为5~10min,又是补充教材,所以“课课练”的项目不宜过多,选择1~2项即可,内容安排上要有坡度,可层层推进,组织形式上要简便易行,方法选择上要趣味化。可以举一反三或者采用叠加法,练习内容由易到难、由分解到完整,前一次练习为后一次练习的基础,这样教师就不用花太多时间在游戏或竞赛方法的描述上,可以将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如,前述《山羊分腿腾越》一课的“课课练”内容设计为:先A后B再C,最后的练习为“A+B+C”的组合,这样有坡度的设计,使教师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在练习方法的讲解上,提高了练习的效益。

3.要求明确,评价多元。“课课练”之前,教师对练习的次数、组数、规则及评价方法等要进行具体明确地说明。练习过程中,要及时地对学生完成练习的态度、完成的质量情况,及学生遵守规则、同伴合作和互助意识、体育精神等进行评价。练习完成后,不仅要对竞赛或游戏的结果进行评价,更要对结果的成因进行分析,这样既能保证后续练习的质量,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规则意识和互助能力。如,前述《快速跑及体能练习》一课中,执教教师在“课课练”“仰卧起坐接力”游戏时,提出每人传递一次并看哪组最先完成,但没有对学生提出“仰卧起坐不能用手拽裤子助力、后倒时肩胛要着地、同伴要全部起来后才能传递”等要求。前述《山羊分腿腾越》一课中,在“课课练”时,执教教师未对学生起跳后的空中动作提出明确的要求,所以部分学生动作不够到位。同时,执教教师在有些环节练习前虽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是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存在未能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同伴之间互助不到位、有违反规则现象时,如果能及时地提醒、纠错就更好了。

猜你喜欢
课课课课练教材
教材精读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体育常态课中“课课练”的思考和探析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课课练”
身体素质趣味课课练
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优化体能“课课练”的研究
《中国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创新研究》结项总结报告会在京举行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体育“课课练”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