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云玉
【摘要】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生在大量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在以读写结合为基本形式,选找教材突破口的教学中,有了些许的体会,与同仁们共飨。
【关键词】语文学习 表达特点 语言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3-0062-01
一、勾连单元组课文,推波助澜。
人教版教材,以“组”的形式,将主题相同的课文编排在一个单元中。若只是逐篇教学,未免使得教学按部就班,失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
五下第三组教材,是以“语言”为主题。在教学《晏子使楚》的第一课时后,我让孩子带着思考回家补充预习:①画、读出晏子的语言,感受其语言的精妙;②关注提示语的写法,写出感受;③《半截蜡烛》的预习:读读,写写,剧本都有哪些特点。
教学《晏子使楚》中晏子与楚王第一次交锋的环节,由同学结合预习体验,进行课本剧表演。进行简单的点评后,我话锋一转:刚才我们所表演的,如果记录下来,稍加修饰,就是——?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剧本。
紧接着,请孩子们对照前一晚对剧本预习所獲得的资料,学生很快得晓,我们表演出的部分属于人物对话。我紧接一句:要写成剧本,还有什么当写的呢?学生很快说出:开篇要有时间、地点、人物的介绍,同时情境刻画要跟上。学生通过快速阅读,了解到情境刻画可以写什么。
在学生通过反复读书,得到发现后,我马上趁热打铁:对于刚才的表演,如果要加上“情境刻画”,你会在哪里写什么呢?之后,或说或议或写,学生有法可循,学得轻松且兴致高涨。
当晚的作业,就是让孩子从晏子与楚王三次交锋中,任选一次写成剧本。
二、关注谋篇布局,品味、学习表达特点。
五、六年级学生习作中有一些共性:习作的篇章结构比较单一,缺乏个性特点。解决的策略自然要从教材中来。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中写了童年生活的四个片断,这些看似小小的却很有童趣的事,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随着作者娓娓的叙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人感到作者充满了童真的童年生活是那样的美好。
林海音淡淡的,不刻意,却总能拨动读者心弦的风格表现在文中,就是典型的宛如墨笔勾勒般的,或寥寥数笔的外貌、神态描写,或简简单单的人物对话等的细节描写。
有了自身对课文的解读,我将教学分成了三个板块:
板块一:学习选材——从生活中选取最平实,却又最能展现童年之“趣”的素材,用小标题的方式标注出来;
板块二:学习排序——结合素材,选择合适的顺序进行排列,并与同学交流;
板块三:学习表达——为每个素材选择不超过三种的角度进行描写,并说说这样写的理由。
有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本单元以“童年”为话题的习作有了质的飞跃。没有了各种描写的滥用,脱去了华美的文字的外衣,质朴的文字读来颇具“烟火味儿”。
三、聚焦特色不放过,扎实语言训练。
1.课题。
翻开五年级的课本,《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祖父的园子》《半截蜡烛》等课题,或直抒胸臆,或如诗似画,或实物再现,都以各自的特色映入眼帘。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你还能想到哪些题?比一比,谁的题好,谈谈感受。
有了如此的铺垫,相信孩子或多或少能从文中找到如此命题的理由,渐渐能感悟题与文之间的关系,对今后自己为习作命名扎实了基本功。
2.片段。
相信很多人都对“武松打虎”的片段记忆犹新吧!当教学《景阳冈》进行到这一部分时,我和孩子们分角色读“武松”和“老虎”的内容,随着情况愈发危急,二者间的打斗愈显激烈,师生的“读”亦入情入境。精彩的两遍读罢,孩子们发现:作者在这部分描写的时候是将二者的表现交织在一起的,即写了武松的表现后,紧跟着就写了老虎的反应,随之是武松的再次应对,如此循环,将打斗的情景写得那叫一个“惊心动魄”啊!
3.有相同表达特点的语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中,作者用了三个事例:“洗澡水的漩涡”“ 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来论证观点。其中这三个事例在描述时,都拥有详略分明的特点。教学时,我让学生想想这其中的道理,再引导学生动笔,将之前收集的关于“天才在于勤奋”的资料进行整理。练习中,学生懂得了在写议论文的时候,不能只是简单地收集论据,还要根据需要,结合论点,合理地筛选,做到言简意赅,表达准确。
语文教学是个“有趣”的活儿,它需要老师们用自己的智慧、热情去思考、去交流、去碰撞。行走在教学的路上,绘画着不同的风景,学生是快乐的!我们就是快乐的!且行且珍惜吧!
参考文献:
[1]张杰南.活用教材,让语文学习活起来[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08)
[2]甄雯.综合实践活动让语文学习“活”起来[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5(01)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