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宏军
摘 要: 《人性的枷锁》是英国自然主义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一部半自传体性的代表作品,小说叙述了主人公菲利普从童年时代起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十年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迷惘、挫折、痛苦、失望和探索及其所受到的身体缺陷、宗教和情欲的束缚,以及主人公最后摆脱这些枷锁的成长历程。《人性的枷锁》中的主人公的天真、出走、认识自我、顿悟、成长引路人等内容体现了成长小说中的内容要素。
关键词: 成长 天真 超越 顿悟 引路人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出生在巴黎。毛姆不满十岁时,父母先后去世,他被送回英国由伯父抚养,伯父对他冷漠,为人虚伪。毛姆进坎特伯雷皇家公学之后,由于严重口吃,身材矮小,在学校经常受到大孩子的欺负和折磨,有时还遭到老师的无端羞辱。孤寂苦闷的童年生活在毛姆稚嫩的心灵上留下了痛苦的阴影,使他形成了敏感、孤僻、内向的性格,童年时的经历对他的人生观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性的枷锁》是毛姆的半自传体性的作品,小说叙述了主人公菲利普从童年时代起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十年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迷惘、挫折、痛苦、失望和探索及其所受到的身体缺陷、宗教和情欲的束缚,以及主人公最后摆脱这些枷锁的成长历程。作品文字通俗简洁,含义深刻,可以说是一部呼唤人性全面彻底自由解放的宣言。這部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在成长的路上,菲利普受到各种压抑人性的枷锁的束缚,主人公不断追求自由解放和人生意义,其成长历程具有代表性,深刻体现西方社会社会制度对个体成长的种种束缚。人性的枷锁是这些束缚的隐喻,这些束缚有不公平合理的学校教育、虚伪基督教义、对情欲的沉迷、对他人经济上的依赖、生活上的拮据,以及因跛足造成的心理上的自卑压抑,这些束缚可以分为情感枷锁、金钱枷锁和宗教枷锁。《人性的枷锁》从以下方面体现了成长小说的一些要素。
一、天真与迷惑
成长小说的叙事模式一般为U型模式,即出走—困境—挣扎—回归,不同的故事情节会有不同的具体表现,这种结构的原型来自于《圣经》里的伊甸园的故事。亚当跟夏娃在伊甸园里过着快乐天真的生活,他们在撒旦的诱惑下偷吃了禁果,被天神打入人间,从此过上了一生劳累的生活。在《人性的枷锁》这部小说中,主人公先天跋足,父母去世,寄居在伯父家里,伯父家的冷漠使他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周围人的嘲笑排斥使他形成敏感、抑郁、内向、自卑的性格。这种天真的性格表现在菲利普对友情的独占欲上,在学校他妒忌朋友罗斯和其他同学交往,后来与罗斯决裂。菲利普的天真还体现在他参加圣经联谊会上,他虔诚地祈祷,希望上帝治好他的跋足。祈祷上帝没有治好他的跋足,这使他感到迷茫,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菲利普在学校受到的欺负嘲笑等遭遇及他的大伯等基督徒的言行使他更加感到基督教的欺骗性和基督信徒的自私虚伪。菲利普认为的万能的上帝并没有帮他摆脱困境,菲利普感到不理解,也没有在周围的人身上看到基督所宣称的博爱和宽容。菲利普对上帝不再相信,这标志着他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菲利普希望做自己的命运的主人,开创属于自己的自由的生活,独立意识的觉醒使菲利普不再那么懦弱,他开始质疑他的大伯:“为什么他们可以这么想当然地认为年长必定智高睿深?”这标志着主人公的觉醒。
二、出走与认识
一般认为成长小说(例如《简·爱》)大致遵循“天真—诱惑—出走流浪—迷惘困惑—考验—顿悟—失去天真—认识自我”这一叙事结构,讲述13岁—20岁左右的主人公成长经历,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思想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成长主体的精神和道德发展过程在其中得到展现,主人公一开始时沉迷于幻想,经过实践的考验,主人公认识到实际行动才有真正的价值,最后主人公不再逃避,重新回到社会并融入其中。出走是成长小说的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主人公在出走中发现世界,同时认识自我。在《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有多次的出走。菲利普在海德堡求学的一年中,他遇到了海沃德,知识渊博的海沃德成为他的良师益友。在出走中菲利普遇到了美国人威克斯,菲利普和他深入地讨论了宗教,最终菲利普放弃了对上帝的信仰,心中的困惑得以烟消云散。通过在伦敦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经历,菲利普切身体会到了大都市的孤独冷漠,也认识到了枯燥的会计事物不适合他的个性。经过在巴黎两年的学习,菲利普不再像以前那样年少无知,而是变得更加冷静成熟。菲利普遇到了落魄诗人克朗肖,后者玩世不恭的处世哲学给了他启发,“尽可为所欲为,只是得留神街角处的警察”,后来的四处碰壁的事实证明这种处世准则是行不通的。在出走中,菲利普历尽人情冷暖,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这些出走经历促进了菲利普心智的成长,使他对残酷的现实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促使他思考人生,自我反省,加深了对社会和自我的认识。
三、成长中的顿悟
作为文学术语的顿悟来自于宗教,原指上帝在人间的显灵,以向世人昭示其现实的存在。顿悟是成长小说的又一个典型元素,指在每个特定时刻由于外界的诱因突然产生的领悟,使主人公最终摆脱困惑而幡然醒悟。英国现代主义作家詹姆斯·乔伊斯认为:顿悟是一种突然间的心理认识,主人公在顿悟中对现实生活和现实中的某个事物的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通常顿悟发生在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预示着故事的高潮。在菲利普的成长历程中有若干次顿悟,在这种顿悟中,有的是菲利普经历挫折失败后的感悟,有的顿悟则是在成长引路人的启发下得到的,当菲利普受到跋足这一身体枷锁的困扰时,拍金斯校长通过与他谈心解开了他对于跛足的羞耻情结。在后来回想校长所说的话时,突然间菲利普得到了顿悟:“他能够愉快地接受这种缺陷了,他将这一缺陷看作是为上帝所的赐予,每个人都有缺陷,或为肉体,或为精神。”顿悟使菲利普从身体的枷锁中摆脱出来。在小说的最后一章,面对淳朴善良、温柔坚强的姑娘萨莉,菲利普得到了对人生的顿悟,“他的理想是什么呢?他想起了他那个要从纷繁复杂、毫无意义的生活琐事中编织一种精巧、美丽的图案的愿望。一个男人来到世上,干活,结婚,生儿育女,最后悄然去世。这是一种最简单的然而却是最完美的人生格局。他有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呢?”最后菲利普终于摆脱了情欲的枷锁,认识到了人生的真谛,经历了感情的折磨后最终找到了归宿。endprint
四、成长引路人
在成长小说中,主人公的经历及体验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但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也是一个主要的要素。青少年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较为感性冲动,缺乏经验,需要较为理性、经历丰富的成年人的引导,帮助他们迈向新的人生阶段,实现生活的拓展与生命的超越。一个人的成长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他人的影响,这些人从正反两方面丰富影响着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他们对社会的认识,青少年在观察这些人物扮演的社会角色中逐渐认识自我,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因此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一般都有成长引路人,例如《简·爱》中的女佣白茜和谭波尔老师。在《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在成长的道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是诗人克朗肖。在他的指引下,菲利普获得了人生顿悟。当菲利普听到海沃德的死讯时,悲伤不已,他一边看那些博物馆的雕像,一边回首往事,思索人生的意义,此时菲利普得到了顿悟,领悟到了那条波斯地毯图案中的含义:“织工精心编织地毯的图案时,并没有什么目的,只不过是出于他的美感快乐罢了。一个人幻想着生活既无意义,又无重要性,就可以随意选择几股纬线来编织成图案,从而得到自我满足。有一种图案最明显,最完美,也最美丽,在这种图案中,一个人生下来,长大成人,然后结婚,生儿育女,为衣食而劳碌,最后死去。”这时,菲利普终于明白了诗人克朗肖送给他地毯时所说的人生的意义:道理就在这条地毯里,你自己去其中寻找。这时的菲利普已经完全打破了束缚他的枷锁,他从诗人克朗肖那里领会到了人生的意义:为自己树立目标,在追求过程中不虚度人生,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中慢慢领悟人生的意义。菲利普的大伯凯里牧師则是反面引路人,凯里牧师冷漠无情、自私自大、虚伪做作、刻板无趣。当小菲利普对圣经中“如果拥有信念是否能搬动高山”感到怀疑时,他答道:“在上帝的仁慈之下,你可以搬动高山。”在牧师的引导下,小菲利普整天幻想:只要虔诚地祈祷,上帝就能治愈他的跋足。在成长的路上,菲利普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反面引路人的误导而误入歧途,这也是一种历练。
毛姆的代表作《人性的枷锁》,以主人公菲利普·凯里人生经历,向读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深刻性和矛盾性,菲利普的人生经历了走向成熟的痛苦进程。菲利普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枷锁,如身体上的残疾,宗教的桎梏,情欲的沉迷,穷困潦倒,以及对人生意义的困惑,逐渐摆脱了这些枷锁,最终找到了人生的真谛。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读这部小说,能更好地揭示小说所蕴含的人生意义和成长的启迪。
参考文献:
[1]毛姆,著.张柏然,译.人性的枷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