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桥兴,庞 博,吴俊芳
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与体质测试研究进展
李桥兴1,2,庞 博1,2,吴俊芳3
因多种原因导致的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以体质健康和体质测试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搜索,搜索范围为2001年到2016年,整理分析后发现:青少年的体能和运动能力呈现总体下降趋势;近视率、超重率、患病率居高不下;体质健康测试项目还需要调整;评分标准需要进一步优化;实施测试标准要侧重为体育教学服务;体质健康测试的结果剖析不充分导致其没有起到理想的警醒作用等。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体质健康测试的研究趋势为:对研究结果的讨论应较多的结合实践、多学科结合;利用高科技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研究方法要与时俱进。
体质健康;体质测试;中国青少年;文献综述
当代科技飞速发展,判断一国的强弱不仅取决于科技,还取决于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人才,人才应该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和满足社会的发展要求。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更应该拥有强健的身体。与此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己的体质健康越来越关心,体育健身需求将愈发高涨。
为了解当代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全国中小学和各大高校已经全面实施体质健康测试。测试目的除了要考察体质健康的特征指标,最根本的目的是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使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整体提升,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我国学者逐步重视体质健康测试方面的研究是从1985年首次全国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开始的。最开始的研究重点是汉族学生的形态指标和机能指标这两个方面,后来有了计算机统计软件的支持,学者们开始把重点转移到横纵向比较和指标体系的研究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少数民族为研究对象的文献也越来越多。
要改善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首先要找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问题所在,了解体质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弊端,并对测试结果作出准确分析。本文希望通过归纳总结2001年—2016年青少年体质健康、体质测试和体质测试结果比较三个方面的研究现状,来发现研究的不足并提出建议,以期提高未来该领域的研究质量。
1.1.1 国内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 从目前来看,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低下。唐红斌等(2013)认为由于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日趋突出的原因是“静坐少动”的学习生活习惯、健身场所狭小和新兴运动方法匮乏等可能与此相关[1]。张洋等(2016)提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已经成为阻碍国民身体素质提升的主要因素,各项指标甚至不如中学生,应该鼓励大学生改变这种“静态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4]。
1.1.2 地区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 地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张继辉(2010)运用文献资料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2005年河南省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表明,河南省中小学学生的身体发育良好,肥胖率却居高不下,身体机能指标和各项素质较前几年有所下降[5]。戴炜等(2016)以天津市13~22岁汉族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学生体质健康等级评价主要集中在及格水平,但优秀率和良好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优秀率在大学年龄组已下降至0,不及格率却呈明显上升趋势[6]。
造成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学者们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的剖析,基本归纳为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学生个人因素等。
1.2.1 社会因素 青少年体质健康是一个社会问题,重文轻武的教育观念、便利的生活方式、学校体育价值取向及社会结构转型是影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7]。信息时代的来临让人们的生活质量因生产方式的改变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生活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这种生活方式让人们丧失了很多体力劳动的机会,很多健康问题也随之而来了。同时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不再注重健康饮食,营养过剩及肥胖问题成为危害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元凶,长时间的静坐代替了孩子更多的户外活动和锻炼的时间。
1.2.2 学校因素 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前辈张伯苓曾说过:“教育不能没有体育,离开了体育教育就不完整了。”整理文献发现导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的学校原因有以下几点:(1)教师素质不高、学生体育锻炼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学校体育政策与制度保障缺位等,使学生体育锻炼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障[8]。(2)现在学校的体育课明显“缩水”,没有安排专门的体育理论课传授体育理论知识,这使得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缺乏,从而弱化了上体育课的兴趣[9]。(3)我国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欠缺,真正用在学校体育上的费用更少[10]。
1.2.3 家庭因素 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学习的过度关心往往强迫孩子放弃其他活动时间特别是体育活动时间[11],更愿意让孩子参与开发智力的游戏,认为运动太累太辛苦,而且容易受伤,这是很多孩子缺乏户外活动和锻炼机会的原因[12]。
1.2.4 学生个人因素 有研究者认为,社会、学校、家庭是青少年体质状况不良的外在原因,真正的内在原因则是青少年对待体育锻炼的态度,认为体育锻炼太辛苦太枯燥,这使得他们缺乏自主锻炼的意识[13],而此外大部分青少年没有制订体育锻炼计划,体育锻炼存在盲目参与或不去参与现象[14]。
研究少数民族体质健康越来越被学者重视。由于少数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发展、风俗习惯、文化背景与汉族有一定的差异,导致少数民族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态度与汉族大学生有较大的差距。有的学者将体质健康与少数民族地区环境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广西、贵州、四川、湘西、云南5省9个少数民族的学生体质测试数据中,广西、四川和云南地区的自然环境促进学生生长发育,而贵州和湘西地区反而抑制[15]。此外,部分学者将少数民族心理健康与体质结合起来研究其关系,结果发现,在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中体质好的贵州少数民族男生与体质一般的男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相当,而体质好的贵州少数民族女生比体质一般的女生心理健康水平高”[16]。另外,不少学者还意识到部分少数民族存在的体格发育不良与营养状况有关,如贵州苗族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与所处地区贫困、生活品质单一、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导致营养不良等一系列问题有关[17]。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研究可以分为全国性和地方性,围绕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等三方面对体质健康进行分析,发现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部分学者以某一具体地区为研究对象,用具体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和全国学生比较来找出自身差距。一般而言,针对地区青少年的研究结论都会带有该地区的具体特征,但研究数据缺乏可靠性,研究结果也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以后的研究应该趋向于对结果的深层次探讨,发现青少年体质所面临的本质问题和存在的不足,所用的数据应该认真筛选,避免研究结果的误差。
关于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研究,总体上看,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足量的体育锻炼。运动给青少年带来的好处直接反映在生理和心理上,所以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引导青少年培养积极运动的习惯。虽然学者们已经从理论上分析出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具体因素,但在实践上还不能给出具体的措施方案。今后的研究应该避免理论与实践相隔离的局面,多做些实证分析, 可以采取跟踪研究,或者通过干预促进手段来探究其影响因素。
关于少数民族体质健康研究方面,早期一般采用指标描述性方法来分析少数民族学生的体质状况,后来采用动态追踪来研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营养及体育锻炼对体质的影响,还有对少数民族各种族之间差异性的比较分析研究[18]。这些研究表明我国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在体质上差异性较大,应该单独进行研究。目前还有很多少数民族没有被纳入研究范围,应该得到关注,今后为了方便研究,应该加强少数民族数据库的建设,提高研究效率,同时注重少数民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原因的分析与对策研究,扩大横向比较范围,从静态分析发展到动态分析等[19]。
通过国内外重要数据库的文献搜索发现:目前关于体质测试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包括对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实施标准的研究和对体质健康测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等。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体育评价标准,目的是为了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认识水平的提高,标准中的内容不能完全适应学校体育发展的要求,测试工作中也慢慢出现很多问题。体质健康测试的项目、测试方法以及评价方面都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反映学生体质健康上有明显的局限性。因此整理这方面的研究对修订与完善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体育教学质量,整体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测试的实施标准研究包括实施情况分析和测试方法研究等。关于实施情况的分析,有研究者提出由于每所高校的测试人次都在一万人以上,为了完成测试任务,仪器都在满负荷工作,这样的使用频率会影响仪器测量结果的精确度,很难保障数据的准确性[20],而其他研究者则部分测试项目的动作标准解读不清楚会增加测试的难度和误差,如女子项目仰卧起坐的测试数据没有可比性[21]。关于测试方法研究,不同学者也给出了相似的结论,如有人认为用仪器测量立定跳远会因为起跳前准备动作过多而被测试仪器判为犯规没有成绩,如果将立定跳远测试改为手工测试,既节省测试空间又避免了误判的发生[22],而有人则提出仅测定静态气量不能很好的测量学生的肺通气功能,最好采用动态测量[23]。
2.2.1 必测项目 很多学者认为用身高标准体重来反映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并不很合理,因此,身高标准体重的确定最好视各地区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较低体重组中位数以上的体重可列入正常体重组范围[24],而另一方面,如果只考虑到身高因素影响体重,不能客观地反映体脂含量,因为有的人虽然体重处于理想范围,但去脂体重较少,脂肪含量相对较多[25]。
除身高体重外,肺活量也是热点的测试指标,而运动过程中肺活量的大小并不能反映其心肺功能的强弱,所以单纯选择肺活量这个机能指标来反映呼吸机能的潜在能力是不恰当的[26]。
2.2.2 选测项目 自测试标准实施以来,很多学者都对台阶试验在反映学生心血管机能上提出了质疑。王建、邓树勋在台阶试验质疑中提到台阶试验指数与运动耐力和最大耗氧量之间具有“高误差和低相关”的现象,它只能粗略的反映心血管系统的好与坏,不能给出精确评价[27],其他研究者则发现耐力跑的得分要高于在台阶试验的得分,作为选测项目,对于同一个体,两者的评价标准不仅不一致[28],其操作还存在程序繁琐、耗时长、器材成本较高、易坏易出错等弊端[29]。
而在选测项目的坐位体前屈、握力体重指数和仰卧起坐中,研究者则认为将反映柔韧性的坐位体前屈、反映上肢力量的握力和反映腰腹肌力量的仰卧起坐作为选测项目放在同一备选组中不合理,因为彼此间的相关程度不高[30]。
经学者研究发现目前的评分标准存在一些不足,如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应采用绝对标准与相对标准相结合的方式,每一单项都应设置最低及格标准,又要有总体及格标准,将标准划分为及格、良好、优秀三个等级[31]。此外,跳跃式的评分标准与严谨的成绩管理规定不协调,当个体的总分处于优秀、良好或不及格的临界点时,一分之差往往会导致学生测试结果的巨大差异[32],而目前实施的测试指标,也并未充分考虑中国地域辽阔、南北人群差异显著以及城乡差异等实际问题[33]。
关于体质测试的研究,学者们分别在测试的实施情况、实施方法、评价指标的设置、选测项目的替代性和评分标准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体质测试的实施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无论测试前、中、后都需要作出调整,如测试前的准备工作流程设计,测试过程的标准化以及测试后的成绩上传、反馈以及后续管理,且测试指标体系有待完善,无论是必测项目还是选测项目在设置上都有不合理的地方,不能准确评价学生的体质状况。
这些诸多的研究都局限在宏观层面上,在微观层面研究不足,如针对体质健康测试每一个项目的科学性、可行性、准确性、安全性方面的研究和备选项目相关度方面的研究以及每项标准确立依据方面的研究等等。而且研究中很多都只是采用定性研究,缺乏精细和准确的数据支撑。然而,可喜的是,目前的此类研究中也开始涌现多学科结合的趋势,如结合心理学、保健学等学科来发挥各自的优势,这些研究的出现,可以使研究体系更加完整。而与此相对的,相关的针对性测试仪器研究较少,应在后续研究中得到重视。
学者们有必要在测试项目实效性上多做考虑,建立更为规范的测试工作管理模式,保证测试的真实可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评价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要确保研究方法的与时俱进。
体质健康测试结果的比较研究主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展开的,横向比较的研究中包括了对地区、城乡、民族等的比较分析以及我国与较发达国家如日本和美国等的学生体质比较研究,纵向比较的研究主要是采用动态分析的方法,研究大、中、小学各个时期学生体质的动态变化[34]。
有学者专门将各个地区的体质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揭示特定地区的青少年体质差异和规律并给出有效的措施。如刘瑶等通过对晋、蒙、豫、鄂、湘、皖、赣、吉、黑9省区大学生的测试指标分析比较,发现我国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学生的身体状况差异性较大,东部地区普遍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又优于西部地区,这可以看出体质的优劣与该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几乎呈正相关[35]。
为了更全面了解青少年体质现状,很多学者将城乡学生进行了比较,以揭示其体质健康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减少城乡差异,如一项湖南省大学生的体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大学生在身体形态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在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方面差异非常显著,表现在乡村男生在心肺功能、耐力素质上要好于城市男生,乡村男女生的上肢力量要好于城市男女生,城市女生在下肢爆发力方面要明显比乡村女生强[36]。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将不同民族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比较,对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改善少数民族学校体育工作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将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族、藏族、回族学生体质测试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者发现:藏族大学生由于所处环境属于高原地区导致肺活量水平和台阶指数明显高于汉族和回族[37],而云南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体质状况比较中,则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体形态各项指标均低于汉族大学生,故未来应该多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分析膳食结构的缺失,建立合理营养膳食计划,提高少数民族身体形态机能[38]。
21世纪的到来让社会的经济、文化、教育快速发展,大环境的变迁让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也发生了改变。采取纵向比较研究可以了解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发展变化趋势,如研究者在对云南大学2010年、2014年两次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进行纵向比较中发现,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持续走低,大部分年龄组间身体素质各项指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云南大学学生身体素质水平持续下滑[39]。
综上可见,对体质健康测试结果的研究较全面,国内学者能够从多维度,多方面展开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体质地域化明显;在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方面城市学生优于乡村学生而在身体素质方面乡村学生更好;不同的民族因为居住环境、生活条件以及文化背景不一致而导致身体状况差异性较大;而动态分析发现我国青少年在上体育课时期的身体素质普遍高于没有体育课时的身体素质,学生缺乏自主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然而,不得不提到的是,这方面的研究一般只阐述了比较的结果,并进行简单的逻辑分析,缺乏对其背后的科学性的进一步说明,也没有给出合理的干预方案。体质健康测试的结果能直接体现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针对反映出的问题给予科学的体育干预应该是接下来的研究重点。只有针对存在的问题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四个维度分析问题的产生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实施对策,才能使研究方案落到实处,能真正的改善学生的体质问题。
学者们从不同视角研究了青少年体质健康和体质测试问题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但重复研究的现象颇为明显,研究结果都有一定的相似性,缺乏创新观点。体质健康研究呈现一个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如结合中医学来探究体质健康评价的合理性,在评价体质健康时将心理素质考虑进去等。跨领域的研究不但可以丰富研究成果,还有利于跨学科合作,开阔研究视角等。体质健康测试指标体系是一个不断完善体系,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测试项目的合理性,测试实施工作的规范性和评价指标权重的科学性等。关于测试结果的分析,学者们一般采用对比分析法,但对结果的分析只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与逻辑推理上,还不够深入,给予的对策并没有重视体育活动这个重要的角色。应通过研究结果反思原因,制定实施对策,这里的对策要有创新性和针对性。
在今后几年,青少年的体质状况也将令人堪忧,国内的专家学者们应该加大研究的力度。对研究结果的讨论不再是空洞的理论层次,应较多的结合实践,如学校体育干预措施的实证研究。多学科结合也会成为未来的一大趋势;电子技术在体质健康测试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学者们应该利用高科技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减少研究误差;体质健康测试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研究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都要考虑周全,这样才能使研究更系统全面;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已给体质测试的工作带来了挑战,研究如何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挖掘出数据中隐藏价值具有深远意义。
[1] 唐红斌,姚明焰,朱 艳.有氧弹性阻抗练习的设计及其对青少年体质影响效果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7):79-82.
[2] 费加明.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反思[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8):1121-1124.
[3] 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J].中国学校卫生,2015(12):4.
[4] 张 洋,何 玲.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动态分析——基于2000-2014年四次国民体质健康监测数据[J].中国青年研究,2016(6):5-12.
[5] 张继辉.河南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86-88.
[6] 戴 炜,席 薇,苏媛媛,等.天津市2014 年13~22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8):1124-1126.
[7] 陈玉忠.关于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若干社会学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6):83-90.
[8] 李永亮.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七大原因及五项对策[J].人民教育,2007(7):10-13.
[9] 宋 珏.中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36):74-75.
[10] 赖小玉,刘海金,刘尚礼.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原因分析及抑制措施[J].体育学刊 ,2007,14(5):125-128.
[11] 刘海元.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原因及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2008,15(1):67-71.
[12] 刘敬彬.社会、学校和家庭对陕西省青少年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J].体育科技,2013,30(6):694-697.
[13] 何志文,陈玮君.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与对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4):3-4,9.
[14] 邵丽华.加强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监测和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6(12):23-24.
[15] 汪 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环境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6):796-798,811.
[16] 张东秀.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与体质健康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0,31(3):165- 169.
[17] 季成叶,尹小俭.贵州省苗族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与体格发育动态变化[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9):1282-1285.
[18] 毛淑芳.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综述[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5(12):37-39.
[19] 厦 文,朱永莉,段连丽,等.少数民族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现状综述[J].思想战线,2008(12):156-158.
[20] 张劲松.普通高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11):141-146.
[21] 李郑立,吴雪清.《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体育学,2014,4(35):101-102.
[22] 陆 淳,刘静民,郑丽君,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智能化测试的实施[J].体育学刊,2004,11(5):81-83.
[23] 伍鸿鹰,罗荣保,汤长发,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6):51-52,72.
[24] 潘 晟,张宏成,王 政.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大学生身高/标准体重评价指标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5):73-75.
[25] 侯 曼,刘静民.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人体体成分及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24(1):89-92.
[26] 张 晔.《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指标体系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1,30(2):77-78.
[27] 王 建,邓树勋.台阶试验质疑[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2):61-64.
[28] 邵金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学耐力类项目——台阶试验指数与中跑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C].上海: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1:2.
[29] 杨孝永,傅 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选测项目比较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4):65-67.
[30] 刘生杰,张珍珠.《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指标及相关性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34-137.
[31] 仇建生.对制定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几点建议[J].四川体育科学2001(3):47-49.
[32] 邵洪范.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剖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2):71-74.
[33] 丘乐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影响因素与实施对策[J].高教探索,2013(4):150-152.
[34] 郭永春,于可红.我国学生1985-2015年体质健康研究综述[J].浙江体育科学,2016,38(1):62-68.
[35] 刘 瑶,邵锡山.我国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大学生体质现状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0):97-99.
[36] 袁立安.对湖南省城乡大学生体质状况的比较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6,6(3):53-54.
[37] 周佩杰.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不同民族大学生体质状况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0):1262-1263.
[38] 黄 伟.云南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状况比较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4(2):138-141.
[39] 朱永莉.云南大学学生身体素质动态比较与分析[J].思想战线,2015(S1):218-220.
AReviewofAdolescentPhysicalFitnessandTestinChina
LI Qiao-xing1,2, PANG Bo1,2, WU Jun-fang3
Chinese young people's poor physical health's decline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has aroused great concer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his paper searches literature using physical health and physical testing as the key words, search range from 2001 to 2016. After sorting and analysis we found: Young people's physical and athletic ability showed an overall downward trend; Myopia rate, overweight rate, prevalence rate remain high; Adolescent physical health test items also need to be adjusted; Grading standards need to be further improved; Test standards need based on sports teaching services; Physical health test results are not fully analyzed which make it did not play the desired alert role. According to these problems, the research trend of physical health testing is as follows: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practice or multi-subject;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he test results through high tech techniques; Research technique should keep up with the times.
Physical health; Physical test; Chinese adolescents; Literature review
2017-09-24;
2017-11-2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71663011);贵州省软科学项目(编号:黔科合基础[2016]1532-1号);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6ssd07)。
李桥兴(1973-),男,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1.贵州大学 喀斯特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大学 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3.贵州大学 体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G804
A
1008-2808(2017)06-0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