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祥信
(茂名市博雅中学,广东 茂名525000)
野外生存安全危度系数分析
林祥信
(茂名市博雅中学,广东 茂名525000)
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质的丰富,精神追求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生活工作压力不断冲击着人类的大脑,使之经常性陷入高度紧张,导致心灵变得脆弱,对大自然法则的防守能力也不断下降。变幻莫测的社会、长期的工作压力和生活的压迫,人类便丧失了许多与大自然对话的机会,同时也丧失了应对大自然的考验的能力。为了磨练适应能力及逃离喧嚣的都市生活,人们越来越喜欢走出办公室,通过各种户外活动去大自然中窥探其神秘的面貌。然而,自然界在表现她绚丽面貌的时候,又充充斥着各种危险,湍流险滩、悬崖峭壁、泥石流、毒蛇猛兽、高温严寒、饥饿干渴,时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在奇、秀、俊、险的野外生存自然环境中,野外生存安全便成为了人们最为担心的问题。野外生存遇到的突发状况是人们不可预估的,但可以通过地域考察及相关风险分析而揣测所处的野外生存环境的安全危度情况,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灾难的发生[1]。
野外生存风险是指在野外生存的一定情况下,发生危险性的事件的不确定性。用概率来表示:不确定性是说某一件事发生的结果的可能性在0和1之间。当某一事件结果发生的概率是0或1时,说明该事件确定发生或确定不发生,因而就没有风险。风险既可以是积极结果也可以是消极结果。总的来说,风险的特征主要有客观性、突发性、损害性、不确定性及发展性[2]。
1.1 户外运动的相关概念
户外运动是指以自然的环境为活动的场地,以自然界中的天然的事物为背景,涉足大自然以探索生存渠道,富有探险性的一类体育运动项目组所构成的综合性体育活动。
户外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和休闲为一体新兴的、以野外自然环境为场地的运动项目,具有多样性、开放性、挑战性、探险性和灵活性,是人们为了找寻刺激感、挑战自己极限的户外游戏。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经济的蓬勃发展及社会工作压力的加大,人际竞争不断加剧,人们的心理压力也逐渐增加。新世纪的人们被高楼大厦,豪华汽车,柏油沥青路包围着,已经远离了往日亲近的大自然。为了寻求减压方式,放松紧张心情,户外运动应运而生并得到普及,成了人们减轻压力的首选运动。户外运动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以登山、定向越野、攀岩、野营、探险等最为广泛,受众最广。
1.2 野外生存的概述
野外生存是指人们在鲜为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中,即人在没有住宿条件的山野、丛林、水泊中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而最大限度地进行的各种行为组合或活动的总称,大体是围绕吃、住、行、和自救四个方面展开的。在偏离城市居民点的山区、树林、荒野、高原地区、无人岛等野生环境中,在不完全依赖外部世界给予生存所需的物质的情况下,依靠自己或者团队的努力维持生命、保持健康身体能力的一种训练。野外生存活动能够帮助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能提高自身的野外求生能力、意志力和团队精神,能强大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并能促进社会交往能力及能提高社会适应能
1.3 国内外关于野外生存训练风险的研究
根据查阅过的国内外的参考文献资料,发现野外生存活动在许多较发达的国家中,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甚至可以说是必须的活动。例如在日本,野外生存能力已经作为青少年必须具备的一种生活技能被纳入到教育中,并且专门建立了配套的培训基地,还颁布《保健体育指导纲要》来鼓励这项活动的开展与发展,在日本的教学中,野外生存训练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在教学理论上加以教育,而且也将理论付诸实践,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
澳大利亚也开设健康与体育课程,意在强调野外生存运动这种具有冒险性、挑战性的训练在对个人的发展、培养冒险意识以及安全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课程要求学生要掌握保护自身安全的方法,并根据该方法做出相对应的安全计划[4]。让学生懂得分析野外环境,预测可能的危险事件,做好预防工作、将伤害降到最低。该课程表示,野外生存训练对于提高自己各项能力以及处理好人际关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美国认为野外运动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发展,也支持在一个形式比较自由的环境中去培养人们的户外活动能力,在学校,为了使户外运动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潜能、创造力、应变能力和为人处事能力,把户外运动算入学分绩点,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大户外活动中去,以帮助提高全民综合素质。
在我国,户外运动的开展较之国外的发达国家是比较晚的,但鉴于野外活动训练的积极意义,一些高校也陆续开展野外训练活动。如浙江大学的体育课程中就增加了野外定向越野,广州大学的军训中的增加了户外训练活动。但是由于我国开展的比较晚,野外活动训练课程的教学系统的构建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因而,我国外对野外生存训练的研究仅在于对活动的规划、程序、安全知识、注意内容等做出具体说明的水平上[5]。
2.1 野外生存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
2.1.1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指由非人为因素造成的阻碍人类社会运动发展的一系列事件。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面环境中。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因为野外生活生存训练实践教学均是短期内进行,如果在野外实践中发生安全事故也是突发性的,给参与人员带来急性的伤害,所以可以认为在野外生活生存训练课程研究中主要是以突发性自然灾害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气象灾害如沙尘暴、龙卷风;海洋灾害如风暴潮、海啸、潮灾、海浪、赤潮、海冰、海水侵入、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回灌等;洪水灾害如洪涝、狂风暴雨等;地质灾害如山崩泥石流等;地震灾害楼房坍塌、地震等;农作物灾害如农作物病虫害、农业环境灾害等;森林灾害如森林失火、树木倒塌等。
2.1.2 动植物伤害
在野外生存生存中,动植物的伤害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伤害。野外的野生动物比较多,习性和体型以及危害性不同,一旦被毒蛇咬中,生命就岌岌可危,老虎狮子等凶猛的动物一旦出现,我们个人的力量是很微弱的,还有丛林中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旦被叮咬对自己的生存都很不利。无论是在丛林密集的森林还是在广阔的野外,动物的伤害都是我们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同时,我们也要事先了解一些动物的习性,根据他们的习性来做出应对措施,这可以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另外,野外生存消耗体能多,人的精力也会随着体能的消耗而下降,及时补充能量是继续前行探险的必须措施,然而,在野外就地取材补充能量往往容易因为对野外食品特性的不了解而导致食品中毒。所以如何辨别野外食品安全是相当重要的,相关的野外生存组织成员也要严格的把好食品安全的关[6]。首先问题食品一定要杜绝,在野外求生,食物成了唯一的生存支柱,一旦食品质量有问题,那么户外活动很难进行下去,再者如果食物中毒就更加不利,本来户外及时就医就是个很大的问题,若食物中毒则很难及时得到救助的。所以进行野外活动一要把控好食品安全的问题。
根据野外运动达人传授的经验:黄色类浆果或白色类浆果植物绝大部分是具有毒性,有一半左右的红色浆果类植物是可以食用,蓝色类浆果或黑色类浆果植物几乎都可以食用。植物的茎部如果只结有一颗果实,那么这类植物一般可以食用。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带有乳白色奶状液汁的植物都不可食用,这类植物分泌出来的奶状液汁多半是具有毒性的,是植物本身为了保护自己而产生的分泌物。野生的大豆、豌豆、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植物及那些已经被昆虫咬过的植物均不可食用,往往这类别的植物都潜藏着毒性,一经食用也许就会导致中毒。
2.1.3 迷失方向
我们进行野外训练时,必备的技能之一就是辨别方向,现在科技那么发达,从指南针到高级指南仪器都可以帮助我们辨别方向,但是,在野外各种突发状况时有发生,例如仪器突然失灵,指南针丢失,一旦失去方向,就等于在走迷宫,这会耽误进程造成时间拉长,食物供给跟不上,最后造成危机。种种以上的情况告诉我们掌握一定的指南知识是必须的。在野外运动时,记得做标记,一旦迷失可以选择原路返回,或者太阳的起落还有河流的流向来确定大概的方位,如果掌握一定的科学常识,可以就地取材制作指南针来帮助辨别方向[7]。重要的是第一时间要保持镇定,冷静思考对策,不要慌乱,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对策,转危为安。
2.1.4 和同伴失去联系
组团去野外活动时,要有团队意识,但是具体的实际活动中,可能因各种原因导致某些同伴与团队失去联系。同伴出行一定要具有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因为组团出发,发生的各种事情就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团队的事,出了事情,自己会焦虑,同伴也会担心内疚。突然失去联系,自己与同伴难免都会慌乱,同伴找你的同时你也在找同伴,如果彼此间缺少默契,那么可能彼此在慌乱中越走越远,越走越担心对方的状况,一来造成各种心理问题影响活动的意义和进程,二来,打破了计划,事物供给等也会出现告急情况,这样更加剧了恶果,造成不必要的危害。
6)矿区有3座通讯铁塔,分属移动、电信、联通三家运营商,考虑到网桥与运营商通讯设备干扰问题,选用5.8 G频段网桥设备。
因此组团进行野外运动前,大家应该要有团队意识,达成默契,制定计划,同时要预测各种可能出现的危害,以及危害的应对策略,并且在活动中要相互扶持,相互提醒,时刻确认队员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把危害降到最低,如果顺利进行,则能够很好地帮助增进彼此的友谊,实现活动的目的。
2.1.5 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预定行程
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完成预定的行程也会造成如上面所说的几点危害,诸如:食物储备告急、造成心理压力、焦虑而失去方向、由于食物告急不得不在野外继续求生存之道,这样一来也会遭遇更多自然灾害、动植物危害等事故,这些都是由于实际进程超出计划地安排而可能出现的危害。
为避免这样的危害,首先我们在制定野外方案的时候就要把这种可能的情况列入计划之内,因为在野外求生存,出现这种情况也是较为普遍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对可能出现在危害做一个预估,同时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给出多套解决方案,同时要确保每个人都熟知这些可能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自救的目的,才有可能在最困难的境况中找到希望。
2.2 发生的特点
野外生存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主要有自然灾害、动植物伤害、迷失方向、和同伴失去联系、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完成预定形成。以上这些安全问题体发生的特点是: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可控性
突发性是诸如自然灾害和动植物伤害,这些是我们是有预料会发生,但不一定会发生,如果活动当天发生,那么只能是突发事故,因为如果那里会出现这中灾害,我就会避而另取他道,我是预测了当天不会发生,才选择这个路线的。不可预测性是肯定会存在的,一个地方,哪怕我们去了无数次,再次去你都不知道会是怎样的情况,正如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的: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更何况这种带有冒险性质的野外活动。可控性是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在开展野外生存活动时是能够事先尽全面的去了解整个过程,甚至可以模拟整个过程,对于过程中所可能发生的一切问题,都是可以预先把控的,这样我们对于可能发生的问题就有不同的应对方案,只要规划好,一切都可以在可控的范围内[8]。
3.2.1 缺乏安全教育
3.2.2 野外生存技能弱
野外生存技能与野外生存安全知识差不对,但是技能对个人的能力要求更高。这些技能包括判定方向、分析地形、采摘食物、野外生火、找水收集水、配备药箱等等。掌握这些技能,就算你一无所有,你也可以生存下去,甚至做得比别人更好。
有些人天生生存技能薄弱,在遇到突发状况或者陷于危险环境中时,会表现出极度恐慌害怕,脑子里没办法思考也没能够更好的保护自己,针对这种人群最好不要单独在野外行动一定要带上身边生存技能比较强的伙伴。
3.2.3 缺乏风险意识和应急意识
由于野外环境具有很多的不可预见性、不可探知性等特点,若缺乏风险意识和应急意识,“安全问题”则是一个极大隐忧。在每一次野外生存活动之前,都应对所参加的活动风险性要有充分的认识,认真去作好准备,不能茫然跟着,随意参加,要量力而行,尽最大努力将风险降至最低。
野外生存运动的风险通常要比休闲旅游大得多,如果安全措施不到位,或者没有应急方案,都会加大风险。常说安全无小事,所以现在更应该说:户外无小事,像规避户外雷雨、预防中暑、意外受伤的救护、迷失道路的恐惧、走失队伍的惶恐、户外突发事件的预防等等,都需要经验丰富的组织者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器材情况、队员的身体状况、天气情况及对风险的预计等多种因素,同时也需要参与者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储备和应对[10]。
参加户外运动,要对自己负责,必须具备下述方面:充实自己的户外知识、丰富自己的安全防护能力、提高自身的正确甄别和判断能力、武装自身的应具备的装备、提高自身的综合体质和能力。了解必须的户外活动的常识和安全保险,追求健康开心快乐,而不是出于一种单纯的好奇心和追求刺激的方式,那样就会让我们自己更安全。
3.2.4 个人身体和心理素质差
(1)个人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也是安全教育的内容,康健的身体是进行一切野外活动的基本条件,具有强健的体魄则能为野外活动的顺利进行加分。因而在进行野外活动前,要有计划地进行身体锻炼,除了基本的跑步健身等,还可以做一些拉伸运动,增强身体的韧性,有利于躲避自然灾害,在攀爬躲避中也有帮助。另外还要学会一些防身动作,以防万一。
(2)心理素质
预测所有可能的情绪,并给出情绪的应对方法。进行野外运动时,难免会出现迷路、食物供给不足等情况,当出现问题时,首先要做的是避免慌张,然后是运用学到的安全知识帮助自己回到安全的境况里。有情绪是正常的,我们首先都要正视这个事实,然后找寻安慰自己的办法,如可以哼歌或者与自己说说话等可以帮助自己减轻害怕情绪的活动。除此之外,学会呼救也是一种自救方式用树枝或者石块拼出“救命”“SOS”,拼出一个大箭头指向自己的位置,用所有可能引起注意的方式呼救。
3.2.5 缺乏团队协作意识
野外生存训练是借鉴以前的团队训练理论,由传统的户外训练发展起来的。要求我们学会利用自然界的各种资源,通过设定具体的目标与任务,结合环境本身冒险性、危险性等困难来提高个人综合能力的挑战式拓展训练,从而达到激发潜能,熔炼团队的目的。如果团队在野外生存中缺乏协作意识,则会导致很多不必要的突发状况,这样不仅影响整个团队行进的速度,也会导致团队在野外生存中收获了不愉快的经历。团队要求合作,合作有利有弊,和睦的合作能够促进事件的发展,而矛盾的合作则会阻碍事情的进展。因此,我们要有团队协作意识,这样才会促使我们学会包容与合作,才能有利于活动的进行。
3.2.6 生存环境恶劣
野外生存环境潜藏着很多不可预估的风险。天气的骤然变化,山洪暴发,山体滑坡,野生动植物的袭击,雪崩,政治动乱,战争频发,流行性疾病等危险性事项都会不期而至。如何抵抗恶劣的野外生存环境便成了我们在进行野外生存前必须掌握的一项生存技能。
3.2.7 消极社会支持
首先我国开展野外生存训练的研究较之国外是相对较晚的,知识理论体系尚且不完善,实际的一个实践操作也是处于初始阶段。广大民众的野外活动意识也不够强烈,对于野外事故也是爱莫能助,一旦出现事故,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又因为事故多发区都是在偏远荒野区域,也只能动用国家的力量,社会的支持暂且是少之又少的,而且,由于这种活动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所有社会民众本身就存在对这项活动的不支持,基于它的危险性和不可预测性,在这样的基础上谈支持就更加地消极了。
4.1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自我与整体事故防范水平
由于野外生活环境多变,突发事故多样化,因而安全事故也容易发生,所以安全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系统的安全教育有利于野外生存运动的有序进行,增加野外运动的安全性,提高自我与整体事故防范水平。
野外生活生存安全教育主要包括自然灾害预测、辨别与基本防范、疾病预防,发生事故时的自救与救援等几个方。
4.2 注重对实践地区的环境考察,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环境在我们的野外活动中起到非常大的影响,许多突发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所以我们在开展活动前,一定要利用网络资源、纸质的地图资源等对将要实践的环境进行考察,分析地形和方位,考察里面的环境湿度等等,这些有助于我们预测我们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知道里面的湿度和温度,就能据此来选择我们的衣物以及需要带的水量。考察之后还可以进行一个虚拟的模拟训练,以帮助提高自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让自己做的更好。
4.3 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紧急救援系统
鉴于野外生存安全危度系数较高,为了能够让自己在野外生存中减少事故的发生,降低危险系数,我们应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紧急救援系统及应急救援体系,主要通过野外生存安全事故的分类和相对应的应急预案的建立,以及应急事件的处理方式和处理程序的建立。这样才能确保减少野外生存运动中的突发事故,提高野外生存运动的可空性。
4.4 学会自救与互救,提高野外生存技能
学会自救是必须的一个技能,只有能够保护好自己,你才会有更多的能力去帮助你的同伴,实现互救的目的。想要学会自救与互救,首先必须学会的是在野外活动开始前进行一个野外生存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学会了这些,不仅可以增加自信心,还可以提高自己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只有这样,在一无所有的困境中,实现自救才能成为可能,达到互救才能成为现实。学会这些的同时,我们自身的意志力、抗压能力、应变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由以上论述可见,野外活动带有很大的冒险性、挑战性和危险性,但它的性质却能够帮助现代人们释放压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意志力、忍耐力和提高技能,并且这项活动虽然危险和具有挑战,可这些都在一个可预测和可控的范围内,人们只要能够在事先对其进行全面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给出可行性规划,那么就可以体验这项活动所带来的既刺激又好玩的作用,当然也要正视我们在研究和准备中的不足,笔者在文中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了解野外活动,让大家更安全地进行活动。
[1] 钱张师.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指南[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3-191.
[2] 张惠红.“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教学实验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1(3)∶56-59.
[3] 许方龙.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野外生存教育的可行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5)∶95-96.
[4] 宾映梅.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与体育课引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4)∶121-122.
[5] 王慧丽.高校体育教育开设野外生存训练课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报,2004,38(3)∶113-114.
[6] 季克异,季浏.拓展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实验研究概述[J].中国学校体育,2003(1)∶50-51.
[7] 马红宇,王斌.登山、攀岩与野营入门[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7-183.
[8] 约翰·怀斯曼.李斌,倪明译.生存手册[M].上海∶华文出版社,1999:25-86.
[9] 姜丽.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对大学生身心健康行为发展的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8)∶183.
[10]董范,张志坚,郑超,杜国生,桑祖海.人才综合素质培养途径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55-58.
The Analysis of Safety Hazard Coefficient in Field Survival Movement
LIN Xiangxin
(Boya Middle School of Maoming city,Maoming 525000,Guangdong,China)
文章主要阐述野外生存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分析影响野外生存安全危度系数的潜在因素,根据具体的问题提出提高其安全系数的应对措施,为野外生存的参与者的人身安全提供保障,也为野外生存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实践上的依据。
野外生存;安全危度系数;问题;措施
林祥信(1981-),广东茂名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田径。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