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应该如何鉴赏诗词
——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艺术

2017-11-26 08:01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梅敬忠
领导科学论坛 2017年16期
关键词:诗眼

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 梅敬忠

领导干部应该如何鉴赏诗词
——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艺术

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 梅敬忠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具有诗歌创作的伟大传统,诗的赏析和创作,成为中国人不可或缺的人生体验。儒家文化对诗歌看得很重,把它上升到教化的程度,形成丰厚的诗教传统。诗歌在涵养品格、家庭和谐、国家治理层面上的影响深厚久远,领导干部要提升领导能力、执政能力,诗歌的品赏和创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唐诗宋词;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诗教传统

领导干部应该怎么样鉴赏唐诗宋词?2013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还应该了解一些文学知识,通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社会情趣。他还说,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关于诗歌鉴赏、诗歌评论,一个专业术语就能给它解读了——诗言志。发展到后来,大家越来越觉得,光提诗言志还不够,诗也应该是缘情的。诗也要表达情感、抒发情感,这两派的观点一直在打架。习总书记说诗可以让感情飞扬,也可以让志向高昂,就把诗言志、诗缘情结合起来了,结合到人格的修养上,就是要人灵秀。灵秀的人有情商、有涵养。

我们经常就说,既要脚踏实地,还要仰望星空。作为一个人,尤其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应该特别地关注情商的重要性。在有些场合、有些情况下,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情商、涵养跟诗歌的鉴赏也有关系,如果满腹经纶,说话、谈吐或者气质自然华美。

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具有诗歌创作的伟大传统,可以说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里,诗的赏析和创作,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人生体验。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唐代孟浩然的《春晓》。这首诗孩子们几乎都背得出来,因为它用词简单、朗朗上口,但是不同年龄的人读,有不同的感悟。大好的春天已经来了,夜里一场风雨,打落了多少美艳的花啊。诗里的风雨和花是关键词,我们把它叫“诗眼”,诗人在对落花的惋惜中,透露出许多人生感慨。情境中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又有人生的思考在里面。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人们在登楼观景时,自然流露出豪迈的哲理诗情。唐代的诗歌,不光是抒情,也言理,但它这种言理是藏在对情感的抒发里面的,而不是直白地把它指出来,这是唐代的哲理诗的好处。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李白《行路难》末尾的几句。反映出一种精神,就是即便人生道路多么坎坷,也依然信念坚定,志存高远,勇于担当,乐观进取。唐代的诗歌,好就好在从整体上看它是乐观进取的,不管作者有多么悲伤、多么怀才不遇、多么坎坎坷坷,诗歌中都有一种乐观的精神。

宋词里的很多篇章有消沉感,但是也充满着美好的情感,这种格调在晚唐就开始了。南唐词人李煜有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词简单地看好像是亡国之音,但是为什么古往今来有那么多人喜爱它,上至国家领袖,下至平民百姓,都欣赏这首词。因为它反映了人类的一种普遍性的情感:在如烟往事的美丽哀愁里,依然透射出高洁理想的光芒,有积极的情感在里面。

我们儿时吟诵的诗歌,长大以后依然记忆犹新,这就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特殊魅力。中国诗歌尤其是唐诗宋词,我把它定位为中国人的情感宝典。当中国人需要表达情感的时候,往往就会想起一些诗句,比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毕业留言时很多同学都选用了类似的唐诗宋词的名句。

有的学员问我唐诗好在哪儿,宋词好在哪儿,能不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我认为唐诗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一往情深。我们读唐诗是充满情感的,读杜甫的《秋兴八首》《三吏三别》,读李白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深情在里面,对唐诗的整体感觉就是一往情深。

宋词好在哪儿呢?也可以通过四个大字来体悟:情深似海。宋词就像海洋一般。有的专家讲唐诗,一节课可以讲好几首,可是讲宋词呢?经常是一节课讲一首宋词还讲不完,因为它所表达的感情太细腻。有些人说,唐诗已经被唐人做到顶点了,所以到宋朝时人们另辟蹊径创造了宋词,它是表达更细致情感的一种方式。

中唐时有个诗人叫刘长卿,号称是“五言长城”,下大雪的一个黄昏,他投宿在一户山里人家,写了一首小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最后一句“风雪夜归人”已成为典故。吴祖光先生有个话剧,就叫《风雪夜归人》。一看到这最后一句就觉得特别有情调,特别有文采文气,让人有无限的想象力。欣赏诗歌一定要有多重思维,你可以琢磨,可以鉴赏,可以品赏,或者发挥你的想象。

宋代的杜耒,写有一首《寒夜》,“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寒冷的冬夜,朋友来了,没有酒,只有茶,就以茶当酒吧。炉子的火初红,烧的汤已经开了,多么温馨温暖的场面。作者接着就发出感慨,窗前这轮明月还是以前的月亮,但是今天晚上不一样,为什么呢?才有梅花便不同,梅花是客人的象征,朋友来了以后,我才注意到家里的梅花已经开了。你看中国人多么有情调,所以《千家诗》把这一首选进去了。从这首诗能看出来古人写诗的方法,前面两句写景,后面两句写情。

刺秦王的荆轲,我认为也应该算是伟大诗人。他就留下一首《易水歌》,甚至就是两句,但也足够称得上是伟大的诗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他这两句诗,把中国人写诗的诀窍和中国诗歌的神韵完整地表达出来了:情景交融,一句写景,一句写情。“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两句诗缺一不可,少了任何一句都构不成诗。人家就是两句,也是不朽的诗篇。写诗不在多,关键在于写得到不到位,符不符合诗歌的特点。

唐代还有个诗人叫刘方平,他有一首《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xiá)。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三更半夜,月光照在院子里、照在墙上,一半是亮的,一半是黑的,因为月光已经倾斜了。夜深人静时睡不着,突然感觉到春天到来了,因为从绿纱窗外传来虫子鸣叫的声音,写得很细腻。

韩愈是著名文人,也是思想家、政治家。他写了一首早春的诗给好朋友张十八员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天街指长安城,长安城下了一场小雨,打湿了地上的尘土,看起来像酥油一样。这时候远远地望去,一片绿色,走近一看什么都没有,因为早春时草比较稀疏。然后诗人发出感慨,春天最好的地方在哪里,就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情境里面,绝对胜过烟柳满皇都的时候。这首诗专家还有一种解释,是说诗中的最是一年春好处,不是指草色遥看近却无,而是指烟柳长满皇都的时候。我不同意后面的观点,因为作者歌颂的是早春。

还有一首写早春的诗,是中唐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这首诗在《千家诗》里排在第四。作者认为,最好的景色,是在新春的时候,那时绿柳刚好有点黄,最能让人体味到春天的到来。后面干脆很直白地发了感慨,如果等到上林苑(皇家花园)繁花似锦的时候,出门到处都是看花的人。

说到风景,我想起了辛弃疾的一首田园风光词,《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条初破芽》:“陌上柔条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野荠花。”写得很有特色。毛主席有一次从南京坐飞机到上海,途中在飞机上就给工作人员讲解了辛弃疾的词。

辛弃疾是南宋诗人,他成天想着收复国土,充满了战斗的情感。当他看到这么好的春天景色,就写出了如此细腻的词句,桑树长出嫩芽,东邻要种蚕了,田野上有小黄牛在那儿吃草。最后两句很有意思,“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城里面环境不好,连桃李也愁风雨,这时应该到郊区去,春天在溪水头上那些个荠菜花上。古人特别善于以小见大,一朵小小的荠菜花,就能看到春天的到来。这也是写诗、赏诗的诀窍,往往是以小见大。

二、唐风宋韵中的艺术手法

唐朝有一首流传久远的诗,按照我们今天的说法就是卡拉OK最流行的曲子,就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又叫《阳关三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他的好朋友元二出使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在西域,就是现在的新疆。送朋友到了咸阳渭水河边,就写下这么四句。这四句是诗,也是唱词,谱上曲就可以唱。这首歌现在的版本中,我觉得殷秀梅唱得最好听,比较厚实。渭城早晨下了一场雨,打湿了路上的尘土,好友元二要从客舍启程到安西去。诗中前两句看似简单,其实把唐诗宋词里面的意象给点出来了,这个意象是什么呢?杨柳。

杨柳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是很特别的,当我们在唐诗宋词里面碰到杨柳两个字,一般来说就应该想到离别。这是古人长期以来形成的诗歌意象的传统。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为什么不写别的什么岸,非要写杨柳岸呢?这是有讲究的,杨柳岸三个字不是随便写的。

诗歌是诗人把物象变成意象,再把若干意象形成意境。杨柳在诗词中至少有四层意思。第一点,这是古典文化的一种传统。从哪儿来的呢,从《诗经》而来的。《诗经·采薇》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前我离开家乡的时候,杨柳依依,家乡是多么美好。现在我回到家乡了,下着雪,一片破败景象。杨柳依依,表面看是很美好的风光,实际上在整个诗里它起了反衬的作用,因为紧接着就写了作者再回到家乡时,一片凄凉。一看到杨柳就想到告别,这是《诗经》以来的文化传统。第二点,古人取其谐音,柳者留也,挽留的意思。所以杨柳有挽留之意,谐音在中国古典小说、诗歌里面比比皆是,《红楼梦》中就多处运用谐音,如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谐音“原应叹息”;甄士隐,将真事隐去。谐音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个传统。第三点,杨柳有象征意义,象征柔情似水。有阴柔之美,挽留之意。第四点,时兴。长安城通往全国各地的道路上,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亭子的两边都是杨柳。送别好朋友,送了一程又一程,没法再送了以后,折一条柳枝送给好朋友,这叫折柳送别。关于杨柳,我们就先总结这四点。

再接着看王维诗的后两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写对好朋友的一片深情,出了阳关,就是茫茫的戈壁大漠,就看不到这些好朋友了。在通往西域的路上,有两大关口多次出现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面,一个是阳关,一个叫玉门关。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凡是读过书的人都很熟悉。他还有一首名篇《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两首小诗,已足够令作者千古不朽。“春风不度玉门关”后来成了典故。有人说,左宗棠进新疆的时候,一路上栽杨柳,引着春风度玉门关,那些杨柳现在已成参天大树。

以后大家有机会到敦煌,考察也好,旅游也好,一定要到玉门关和阳关去一趟,它离敦煌石窟还挺远的,去了以后才能感觉到王维和王之涣这两首诗的味道。

腹有诗书气自华。到一个地方,看了名胜古迹,看了文化,自然提高人的品位,在与人沟通时就有一种特殊的情调。一些资料显示,毛主席当年到一些地方开会时,经常让人搜集当地的一些文化方面的东西,比如诗歌,编成集子,送给开会的人看,帮助与会人员了解当地情况。毛主席在与地方领导谈话时,经常问那个地方有什么人物,有什么文化,有什么典故,开始先谈一会儿这个,自然就拉近了感情,起了很好的沟通作用,这也是提升领导艺术的一个途径。这里面没有谋略,是一种自然的流露,自然的沟通。

三、中国是有诗教传统的国度

古人尤其是儒家的文化里面对诗歌看得很重,把它上升到教化的程度,即诗教的传统。

领导干部读诗不仅仅是用来欣赏或涵养情感,更多的是要上升到社会政治层面、国家治理层面上,充分发挥诗歌的教化作用。孔子《论语》中有“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如果不学诗,你说话也说得不好听,话说不好作用就有限。当学生问孔子,老师,我们学什么好呢?孔子说,“小子何莫学乎诗”,你干嘛不去学诗呢?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就是著名的“兴观群怨”。兴,起兴,引发情感;观,观察社会;群,团结凝聚的意思,可以团结群众凝聚人心;怨,可以表达情感,发泄某方面的情绪。诗还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往近里说,可以侍奉父母,让父母高兴,起到沟通亲情、和谐亲情的作用;往远里说,可以侍奉君王。最后起到教科书的的作用,从诗中识鸟兽草木之名,所以古人专门有《诗经》草木篇,《楚辞》草木篇,现在也有一些人编了些古典文学中的植物图谱,我曾经看过有人编的《红楼梦》里面的植物世界,几百种各种各样的植物,读诗能领会到百科知识,而且这种百科知识是很抒情地表达出来的。

汉代《毛诗·大序》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所以,“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古代帝王用诗“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歌起码可以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在这方面古人看得很重。

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经常用典故,经常征引诗歌?很多情感用散文的语言很难表达,用一两句诗就能很好地表达出来。以前,陈毅老总外访时,就引一些著名的唐诗拉近情感。现在习总书记到国外访问时,几乎每次都要提到诗歌,不光是用中国古典诗歌,也用出访国当地的民歌民谣,情感一下就拉近了。这是一种领导艺术。中国诗教的传统,就有这种效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时,专门说了一段话,“文艺是世界语言,谈文艺,其实就是谈社会、谈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心灵。”这一段话是有所指的。为什么对文艺那么重视呢?一方面这是我们党的传统,一个笔杆子,一个枪杆子,两者缺一不可,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就是因为把笔杆子和枪杆子统一起来运用,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历史。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全党要重视文艺,因为文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独特的作用也就是诗词所具有的教化作用。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总书记对唐代一首小短诗特别感兴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这首诗千百年来感动了多少中国人啊!《游子吟》很特别,共六句。很多人觉得奇怪,因为传统诗歌通常是八句或四句,有人认为再加两句成八句、或者省掉两句成四句才算是好。古人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死板,非要写多少句。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就两句。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就三句,少了第三句,就不是刘邦了,因为他这时候把英布、韩信都杀了,杀得没有猛士给他守四方了,觉得很凄凉。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写到这儿,母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已经很饱满了:儿子要出征,怕他衣服破了没人补,所以母亲很细心地给儿子缝衣服,针线逢得那么密,那么结实,但是又意恐迟迟归,你看有多少细腻的情感在里面。写到这儿按说就结束吧,不,作者一定要表达儿子对母亲的感恩之心,所以他加了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写出了孩子的情感。少了最后这句,主题就不突出了,如果再往下写就有点累赘了。就六句,特别好。

20世纪90年代,香港有个唐诗评选活动,选出香港人心目中的十首唐诗,结果排在第一的就是《游子吟》。这首诗让孟郊千古不朽。孟郊是一个苦吟诗人,他曾经多次科举不中,母亲一直在默默地支撑他、支持他,最后终于考中了。考中了以后可以想象,那是无限的风光,打马游街是当时长安的风俗,新科的进士骑上高头大马,戴上大红花,从国家层面、政府层面,都让他有无限的荣光,所以孟郊中举后特别得意,写了一首《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也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一篇,诗里提供了两个典故,一个叫春风得意,一个叫走马看花。但是他最能打动人的作品,还是那首《游子吟》。他中了进士以后,到溧阳去当了一个溧阳县尉,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长或政法委书记,当官后,他把母亲专门接过去了。今天江苏溧阳市有孟郊的雕像,成了溧阳孝道文化的象征。古往今来歌颂母亲的诗篇,我还没发现能超过孟郊《游子吟》的。

弘一法师,就是写出“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李叔同,当年专门为孟郊的这首词谱了曲子,李叔同谱曲的《游子吟》也比较有名。孝为人之本,古人讲以仁义治天下,而人之本在哪儿呢,是孝,没有孝哪有人啊!所以家国一体,家国情怀就是忠孝,当忠孝不能两全的时候,深明大义的母亲,往往教育孩子为国尽忠,比如岳飞的母亲就是这样,她在儿子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字。《游子吟》和“岳母刺字”特别打动习近平总书记,他在很多场合都提到这两个典故。

所以,诗歌既有思想,也有情调,还是美好心灵的展示。我们有幸能在传统诗词里涵养文脉,涵养情操,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由内而外的,人格修养水准高了,表白出来,流露出来,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文化素养是一种根基于文化自觉的品质,它是理性为里,感性为表的,体现在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方方面面。文化素养是文明的基石,一个社会的文明,是由若干有文化素养的人组成的,否则哪有文明的传承。文化素养具有一定的超越性,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有情感也不等于有情怀。我们这个社会,不缺知识但是缺文化,不缺情感但是缺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这句话打动了很多人,作为官德的的象征,它不是一种小情感,而是一种情怀、一种文化。文化素养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提升的,所以,领导干部要多读点好书,要善读书,这里面就包括诗歌传统,包括各种文史知识,读诗、读史无疑可以涵养人的情感。

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讲话里,习总书记还说到,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有很深厚的文学素养,在诗词歌赋方面有很高的造诣。2016年我们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就有人朗诵了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写的一系列诗词作品。如《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些诗词构成了长征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七律·长征》在当时也打动了很多国统区的文化人士,比如柳亚子先生。在1945年重庆谈判时,柳亚子先生找毛泽东要他书写一幅《长征》。毛泽东说,那个一般,我有一首很好的词,于是就把他在1936年刚到达陕北时写的《沁园春·雪》书写后送给柳亚子先生。不久吴祖光先生在重庆一个晚报上发表了这首词,一下轰动了国统区,蒋介石大发雷霆,找到他们的宣传部长、文化名人,包括秘书陈布雷,要求大家想办法对付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会后找了一批他们的文人,组织了至少二三十篇文稿,攻击毛泽东,这里面有个国民党的文化名人叫王新命,化名东鲁词人,写了“山河美丽多娇,笑草莽英雄亦折腰”,还有其他一些人的类似作品,蒋介石一看写得都不好,最后不了了之。这首《沁园春·雪》可以说是毛主席在重庆打了一次漂亮的文化仗,起到的作用不管怎么估计都不过分,因为它确实赢得了人心,尤其是赢得了国统区那些文化人的心,他们觉得原来共产党有这么一个有气派、有胸怀的领导人。

《沁园春·雪》有一种历史的大格局在里面。毛主席一生对这首词特别得意,多次场合都说这是他特别好的诗篇。今年“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各国来宾时,就站在《江山如此多娇》画作前,这幅画是1959年由傅抱石、关山月两位大师合作而成,画上“江山如此多娇”六个字由毛泽东亲笔书写,这也是毛泽东唯一的一次为画题字,所以这幅画对于中国来说是无价之宝。

《沁园春·雪》,加上《七律·长征》,就把我们的长征文化凸现出来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还有陈毅元帅、叶剑英元帅等,都是诗歌创作的大家。陈毅写的《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毛泽东对这首的评价是“大气磅礴,豪放奔腾,放到唐诗里面也是挺好的诗”。叶剑英元帅写的七律《远望》:“忧患元元忆逝翁,红旗缥缈没遥空。昏鸦三匝迷枯树,回雁兼程溯旧踪。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景升父子皆豚犬,旋转还凭革命功。”毛主席看后评价说,“酣畅醇厚,形象亲切,律对精严”。这些诗作及评价反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情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兰考时,瞻仰、肯定了焦裕禄的事迹,之后朗诵了自己多年前的一首旧作《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最先发表在1990年7月16日的《福州晚报》上。开篇先写了一个小序,正文是“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倾澄碧。”这首词表达了习总书记对焦裕禄的情感,也展示出他的诗心、诗情。与之前在参观、开会等场合对焦裕禄的评价相比,风格、效用都不一样,诗作的亲和力与影响力既深厚又持久。所以说要提升领导力、执政能力,诗歌的品赏和创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中国干部学习网录音报告整理

责任编辑:范文勤 乐之

猜你喜欢
诗眼
紧扣诗眼,历练思维
——以《古诗两首》为例
终究有一枚诗眼
诗眼
诗眼
紧扣诗眼深化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
古诗鉴赏有妙方
“诗眼”之争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
浅谈小学诗歌的教学方法
抓住诗眼深化诗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