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筠
【关键词】 古诗词;基调;意象;细节;诗眼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21—0091—01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壮丽、豪放、深沉、含蓄、魅力四射。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对掌握中国古代文化、拓展写作思维乃至提高素质修养都大有裨益。但受知识、阅历等限制,对古诗词的鉴赏,学生往往如隔靴搔痒,品析不到点子上。如何教给学生解读诗词的“钥匙”,洞开古诗词的“门户”,让他们在诗词的海洋里遨游,关键是要让学生掌握诗词解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一、读“基调”,明确方向
一般来说,诗词都有一种主导,即感情基调。通过反复诵读、吟咏,从把握诗词的节奏、声音的轻重缓急、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中,可以揣摩出诗词的情感方向。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美读得其法”,无论趣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收获。
例如,学习岑参的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配上古曲《阳关三叠》,以低沉缓慢的声调朗诵,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边塞漫天大雪、瀚海冰封、万里愁云、路转峰回的景象,这些冷色的画面加上边塞的器乐声,足以让人感受到诗人送别友人归京时的“依依不舍”。
一首诗或词有时也有不同的情感基调,如朗诵刘禹锡的《酬天乐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就会发现其感情基调前两联郁闷,后两联豪放,诗情起伏跌宕,正表现出诗人经历磨难后重新投入生活的热情。
不同的诗人语言风格不同,如李白的豪迈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昌龄的雄健高昂等,了解这些对把握他们诗词的感情基调,理解全诗的意蕴都大有益处。
二、读“意象”,品析意境
“诗言志,诗抒情”,抒情是诗词的第一特征。但情感又是很抽象、虚而不实的东西,如单调、寂寥、简陋、思念等等。为此,作者大多借助景或物来抒发,这些景物就是意象。意象是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我们要抓住这些意象,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
如,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词中用了十种景物,巧妙地编织出一种凄凉的意境,结尾点明断肠人羁旅天涯,人物和景物交融,相得益彰。
古诗词中还有许多意象往往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月”常常用于表达“思乡之情”;“水”、“秋”往往意味着“愁绪”;“酒”、“柳”、“长亭”常常显示“惜别”之意;所以要想准确解读古诗,也有必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认识并积累传统意象。
三、读“细节”,把握情感
通过细节品析,能“以小见大”,把握诗词主旨。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片枯叶能显现肃杀的清秋,窥一斑而见“全豹”。古典诗词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这种“见微而知著”的效果。如,温庭筠《望江南》中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梳洗罢”三字含有一派情深:“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打扮,是相信爱人必定归来,故此一丝不苟,理云髻,施粉黛,成此柔美体态,是要在丈夫归来时一展自己的照人光彩与青春魅力,更表现了思妇对丈夫的爱之深、盼之切。
四、读“诗眼”,领悟主旨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诗眼”就是诗词的窗户,它是一句或一首诗中最精辟、最凝练、最传神、最抢眼的一个字或一句詩(诗的主旨所在),是引领全篇的点睛之笔。抓住了诗眼,就抓住了诗词的“主心骨”,诗词的意蕴就一览无余。
先看剧中之眼。“句中眼”,即精炼生动的一个字,这个字是点石成金的字,也是影响后世的字。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臭”便是诗中之眼,它点破了当时的贫富悬殊及人吃人的社会现实;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射”就是诗眼,表现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再看篇中之眼。篇中眼是全篇主旨所在。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的末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就是诗眼所在,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表现了诗人政治上的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当然,解读古诗词除了以上方法外,还要了解作者的身世、流派及诗歌的写作背景,吃透诗中的用典,并多读诗词作品,这样才能提高解读古诗词的能力。只有深切品味到了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修养。
编辑: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