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教学中创造能力的培养

2017-11-25 12:00孙莹
科技资讯 2017年28期
关键词:创造能力生物化学课堂教学

孙莹

摘 要:在生物化学教学时,教师要明确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发现具有较强创造能力的学生,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优化教学方法,适当增授前沿知识和诺贝尔奖获奖信息,鼓励学生自行实验设计等方法和手段,促使学生在知识、智能和非认知因素协同发展,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倡独立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完成学科教学目标。

关键词:创造能力 生物化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10(a)-0168-02

生物化学处于生命科学的前沿,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主干基础医学课程。生物化学与许多医学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联系,并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这要求生物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1 创造能力概述

1.1 创造能力的含义

对于医学生,创造能力是指学生在一定动机驱使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创新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以创新性思维为核心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应从多方面努力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多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产生效果。

1.2 创造能力强的学生的一般特点

中国心理工作者研究发现,创造能力强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①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审美感,能够独立选材,题材新颖,有风趣;②能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③具有较高的环境感受力,能察觉别人忽视的事实和细节。④智力活动思路畅通开阔,能敏捷地解答问题;⑤提出的见解卓越,解决问题方法特异,处理事件方式新奇;⑥办事热心,坚持不懈,能耐受挫折;⑦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有主见,不轻信他人意见,有内在的评鉴力;⑧自信心强,有理想有抱负;⑨兴趣广泛并有专长;⑩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烈,有较强的探究心理。

2 培养创造能力的前提

2.1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必须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消除紧张、压抑的课堂气氛。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和异议。不能以记忆现成结论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

2.2 使学生在知识、智能和非认知因素协同发展

知识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智能发展到一定水平才能产生创造能力;对于非认知因素,创造能力的动力来自动机和理想,创造获得成功的保证是优良品格。以上三方面缺一不可,必须全面发展,整体优化才会有成功的创造。

2.3 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倡独立思考

創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和高度协调。思维过程中,依据一定标准,在多种假设和方案中确定一种最理想的解答或方案的思维方式叫做集中(聚合)思维;在思维过程中,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叫做发散思维,其特点表现在灵敏迅速、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按常规、不寻常理、不受创痛观念束缚。发散思维的训练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直接关系,应从注重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4 创造新思维的训练方法——脑力激荡法

这一思维训练方法来自创造学家奥斯本。其基本方法是:围绕一个议题,召集学生开畅谈会议,在讨论最佳决策时,让不同意见撞击,开窍思想,产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畅谈会上必须保证每名学生畅所欲言,严禁批评,不得在压力下进行讨论;要自由奔放,任意设想各种可行方案;追求数量,每个人都发表意见;融合改善,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延缓评价,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设想。这样,脑力激荡的结果不是发挥相加作用而是发挥相乘作用,所有学生都从中获益。

3 转变教学方式和方法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应根据生物化学授课内容的不同以及师生特点、所具有的教学资源等基本教学条件,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3.1 参与式教学

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以授课知识为载体,坚持启发式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逐渐将课堂教学从讲授型向创新型转变。采取形式不同的课堂教学形式,重在师生交流和互动,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来进行启发式地“教”,重点讲思路讲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索进行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仅是简单填鸭式的“灌输型”传授知识。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行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来提炼、总结得到规律和结果,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提高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

3.2 讨论式教学

要建立教师授课—学生自学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采用大班上课与小班讨论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同时增加重点难点教学内容专题讨论课,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师生的能动性,开展积极有效的讨论。教师应提前告知学生讨论题目,学生自由组合分组做好讨论准备。在讨论过程中,由教师引导,各组选代表上台主讲,学生各抒己见,由教师和其他同学发问和争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与点评。

4 增授教学内容,鼓励实验设计

4.1 增授前沿知识

课堂教学内容应强化基础,拓宽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处理好“少而精”“广而新”的关系,不仅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生物化学知识,也让学生了解了当今生物化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注重及时将前沿知识的最新发展动态引入课堂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2 增授诺贝尔奖获奖信息

学生十分崇拜诺贝尔奖获得者,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介绍诺贝尔奖获奖信息,强调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让学生了解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个人简历和开拓性研究,以此说明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如讲授核酸化学时穿插介绍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沃森和克里克两位科学家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历程,讲授基因工程时介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穆里斯独特的个性和发明PCR的背景。

4.3 鼓励自行实验设计

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结合能力,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到实践之中。所以,讲授理论课后,在学生完成生物化学固有实验课,应鼓励学生自行实验设计,在评估其合理性科学性的前提下,提供足够的条件完成实验,培养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成功实验者可获得成功感,实验失败者应鼓励其勇于探索,通过创造性地实验获得归属感。

综上所述,在生物化学教学时,教师要明确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发现具有较强创造能力的学生,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优化教学方法,适当增授前沿知识和诺贝尔奖获奖信息,鼓励学生自行实验设计等方法和手段,促使学生在知识、智能和非认知因素协同发展,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倡独立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完成学科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薇.加强自主学习指导提高学习能力指导[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213-214.

[2] 谷海军.关于化学教学方法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13):79-80.

[3] 王英超,李天俊,任健,等.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室科学,2013,16(4):53-55.

[4] 于平.高等学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22):206-209.

[5] 周艳.启发式教学法与生物化学教学[J].北方药学,2012,9(5):110-111.

[6] 杨平,王成杰,许晓宇.生物化学教学方法初探[J].青岛医药卫生,2012,44(5):390-391.

[7] 邵建华,陈佳,赵春超.生物化学研究性教学形式的探讨[J].中国民康医学,2015(3):87-88.

[8] 邬珺超,陆挺.加强医科生科研思维的早期培养和训练[J].教育教学论坛,2016(8):49-50.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造能力生物化学课堂教学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生物化学 临床检验基础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与探索
音乐教育对于幼儿创造能力的有效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席成金
P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法在高职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数学建模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