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红
高校学生的社会公平感知测度与心理疏导策略
蔡 红
本课题从群体差异等方面建立高校学生对社会、教育等公平性感知的理论框架,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获取高校学生对社会公平性的感知测度指标体系,同时,针对不同群体的差异性,提出心理疏导策略。
社会公平 公平感知 心理疏导 高校学生
社会公平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解释公平感的一种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J.S.亚当斯等人提出。通过对不同学科领域研究结果的整合分析,在目前的中国社会,人们社会公平感的结构应包含5个维度:权利公平、机会公平、程序公平、互动公平以及结果公平[1]。高校学生群体对社会公平的认知直接影响其情绪的变化和发展,对其自身行也会产生不同作用[2]。
国内对高校学生社会公平感知问题的研究主要有系统性与交叉性研究。如:吴亚男指出,强烈的社会不公平感会导致正处在人生关键阶段的高校学生产生愤怒、抑郁、偏激等情绪,间接导致他们走上自杀的道路。
由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个体,社会公平感较低。个体在同与自己教育程度相同的个体比较时,若认为自己不如他人,会产生不公平感。因此如何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尤其是社会公平认知,对预防此类高校学生自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课题从群体差异等方面建立高校学生对社会、教育等公平性感知的理论框架,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获取高校学生对社会公平性的感知测度指标体系,同时,针对不同群体的差异性,提出心理疏导策略。课题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一)研究内容
(1)针对高校学生对社会公平性的感知测度指标体系设计问卷。对昆明理工大学全校学生做关于社会公平感知与认识的问卷调查。
(2)组织调查。调查的主要范围涉及了昆明理工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全日制在读本科生。调查的主要方法为抽样问卷调查。
(3)组织与处理问卷数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获取高校学生对社会公平性的感知结果,并分析不同群体的差异性。
(4)针对不同群体的差异性,对高校学生,提出心理疏导策略。
(二)研究假设
(1)对高校学生的群体差异分为5个类型,经济困难型:这类群体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方面,容易形成独立的个性,对于社会公平的感知认识度,内心得矛盾冲突较为强烈;心理问题型:这类学生对社会公平的感知认识度往往会诱发更多极端的心理问题;沉溺网络型:从学生沉溺网络的内容看,有的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暴露出学生在精神层面的强烈的空虚感以及逃避感;学业受挫型: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学业受挫,以至于对社会公平的认知表现出较为突出的偏激、自暴自弃的情绪;其他类型:如优等生群体、书呆子群体等等。
(2)高校学生对社会公平性的感知与认识程度是可以通过研究方法测度出来的。
(一)第一阶段:初期调研——高校学生对社会公平的认知程度
在项目开展的第一阶段,首先根据研究假设5个类型群体差异,并针对高校学生对社会公平性的感知测度指标体系设计问卷调查。
学院学工办听取了多方意见并对昆明理工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全日制在读本科生进行了一次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表200份,回收182份。通过此次问卷调查,90%以上的学生对社会公平性的感知与认识程度是有差异的,并积极踊跃地提出心理疏导策略方法。
(二)第二阶段:调研结果——分析不同群体的差异性
基于第一阶段高校学生对社会公平的认知程度的基础调查研究,揭示高校学生对社会公平的认知现状问题,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获取高校学生对社会公平性的感知结果,并分析不同群体的差异性。
(三)第三阶段:研究成果——提出心理疏导策略
1、营造良好的关注、重视大学生经济困难型群体的氛围
第一,多在公共场合赞美,放大学生的优点,为学生树立信心;第二,要强化班集体凝聚力、团结力,同时扩大该群体在班集体的贡献力;第三,根据每一个学生特点,为他们制定在校期间的规划,以书面形式分发给学生个人,学生根据自身情况修订规划内容,最后将结果进行反馈;第四,组织各类团体竞技活动,运用团体干预防,帮助学生建立集体使命感、荣誉感,减轻仅仅困难学生的自卑感。
2、对心理问题型特殊群体要开展心理咨询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一,需结合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普测的筛选结果,来缩小心理问题型的学生问题,并将他们的类别进行划分;第二,针对每一个具体的类别,按照学生心理问题的轻重程度,进行二次划分,划分出心理严重程度阶梯,我们针对每一个层级,采取不同的策略。
3、对沉溺网络的群体宜采用正面引导
应区分网络成瘾和网络沉溺的学生,对于网络成瘾的学生建议辅以正规医院的治疗,而日常所接触的大部分学生,多为沉溺网络的学生。对于二年级以上的学生,我们应该加强网络技能培训,或者开展一些例如ppt大赛,程序大赛,动画大赛,这种小规模的比赛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其次,将学生的职业发展与规划列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对学生的就业目标、就业要求明晰化。
4、对学业受挫型群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放矢地帮助,循序渐进
在感情沟通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解决他们学习、生活、思想上出现的问题,在教学中要用引导方式、逐渐加量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完成学业。
此外,也可鼓励高校学生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多进行体育锻炼。高校学生群体的教育工作要紧跟时代脉搏,一切从实际问题出发,深入探寻高校学生群体的对社会公平的认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使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教育与管理系统化、科学化。
[1]郭永玉,杨沈龙,李静,胡小勇.社会阶层心理学视角下的公平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5,08:1299~1311.
[2]杨雪龙,朱坚.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对应激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关系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3,32(4):423~425,429.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交通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