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
《黄金屋》最初写成的是一个七千来字的短篇,写完后意犹未尽,故事应该还有生长。不几天,后续故事生长起来催我续写。写到两万五千字时,本还可以继续写下去,给这个悲剧故事添加亮光,来个“光明”尾巴。想想,打住。
乡村传统文化衰落,人心涣散,已是不争的事实。深入接触过农村的人都有一个共识:农村工作最难做,管农村的官最不好当。农村里没有道德修养的人越来越多,不服任何人管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好多人根本没有了做人的底线。农村乱,道德乱,人心乱,真不是危言耸听。农村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经过这些年的损毁,也变得很糟糕。虽然现在提倡建设美丽乡村,村道看似干净了,村貎看似整洁了,但是因为精神问题、道德问题没有解决,许多农村美丽的环境都是缺钙的。除了大节日,农村基本上见不着一个青年人,想宣传个政策,上节道德课都找不到人。好些年轻人在城里受了白眼歧视,回到农村将气发泄在别人身上,引来争斗,加剧了社会环境的恶化。这个庞大的群体处于“无人管无人教育”的状态,一些人既带给农村不安定因素,也给城市制造出麻烦。
我没有反对劳动力进城的意思,也丝毫没有小看农村青年的意思。这些青年不少跟着打工的父母在城里长大,农村回不去,城市安不下。他们慌慌张张地向往城市的便利,又痛惜地回望着遥远的乡村故乡。
写《黄金屋》我不是为了呈现农村人在城里的困顿和挣扎,也不是描写农村精神层面的混乱、道德的沦丧,而是探讨农村的这种“乱”是如何产生的。“黄金屋”本无黄金,但因为有一个共同的坚守共同的希望,几百年来关村人团结一心,和谐融洽,因而坚不可摧。黄金屋是关村人的精神内核,集体的命门。还有那条打不通的隧道,它像一根绳子紧紧系着关村的心身。巧合的是,隧道通了,祖先遗言实现了——挖黄金。黄金屋里无黄金,埋藏的却是比黄金还金贵的人生哲理。黄金屋拆除,也就打碎了宝贵的财富。紧系全村人的绳索被割断,人心从此涣散。关村从未发生的事情发生了,从未有过的道德败坏到来了。
关村是当下的一个缩影,黄金屋也是一种象征。当我们在思考“事故”发生的原因时,总想试图掐住“事故”的源头。发生了的,已不可逆转,但是对后面的事故,我们必须提高防控能力。
我有位老社长,退休后回到农村,建了房扎下来,组织村里人进行各种传统文化的恢复和建设,卓有成效。从这个八十多岁的老人身上,我还是看到了农村的希望。这是我的《黄金屋》最后想写而没写到的。
比黄金更金贵的
光 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