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容
民国学运中的大学师生关系研究
——以五四运动为例
王 容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五四运动时期的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的因素,希望能够对于民国时期的学生运动过程中的大学的师生关系有深入的了解,同时能够对于如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所帮助。
民国 学生运动 师生关系
民国是学生运动最为盛行的时期,著名的事件就是五四运动。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的注重师生之间的礼仪。传统的师生关系对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地位有非常明确的划分,老师是处于极高的地位的,学生必须对于老师绝对的服从。随着西方文化不断的传入中国,最先接触到新思想的大学生们以及教师就对于师生关系之间的理解逐渐的深入。
因为民国时期依然受到以往的文化以及传统的影响,所以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依然会受到以往传统的师生关系的影响。虽然可能老师的地位不再是始终处于领导的位置,而学生也不再是言听计从。但是在某一时间内,师生之间依然非常的和谐。教师对于学生的谆谆教诲使得学生从懵懂无知转向知识渊博,本身就能够获得学生的尊敬。尤其是一些思想比较开放的老师,不再沿用以往关系不对等的想法,而是通过和学生之间建立比较平等的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以五四运动为例,当时的形式非常严峻,所以九三学社的创始人许德珩作为五四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就曾经被捕。当时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极力的将这些参与运动的学生营救出来,亲自在校门口迎接。这样的师生关系在五四运动时期是弥足珍贵的。
以往传统的师生礼仪还影响着众多的学子,封建礼教下的师生关系仍然存在。虽然在学生运动的过程中不断的在吸收先进的文化思想,但是身边充斥着的儒家的思想以及传统的道德都使得学生从内心中对老师是尊敬的,因此就造就了较为和谐的师生关系。
因为五四运动过程中的学生非常容易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常常会使得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发生非常巨大的变化。当时的学者冯梦龙就提出了“情教”代替“礼教”的主张,戴震也说出了“以礼杀人”这一看法。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先生也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礼教吃人”的控诉。本身传统的师生关系就存在一定的弊端,学生在这一关系中的地位很低,这就造成学生想要成为课堂和教学中的主导者。但是在这一时期,大多数的老师还是非常的传统,无论是思想观念,亦或是行为和管理方式。这就造成师生之间的思维相反,行为相反,很容易的就产生了师生矛盾。
学生接受了西方的很多教育观念,但是这些观念和中国传统的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所以在中国就产生了很多的问题。老师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而学生却迫切的想要发展自己的个性,渴望得到精神世界的释放。学生想要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但是这一愿望受到了压制,这是造成师生关系对立的根本原因。
在民国时期,尤其是在五四运动这一阶段,学生会因为受到了西方的观念影响而产生一些与传统的观念背道而驰的行为。
因为在五四运动时期,受到影响最为严重的都是一些比较著名的学校,这些学校可以接触到的文化资源比其它的领域更加广。当时的学生提出了“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口号,体现了学生的决心。但是师生关系的建立是需要学校,老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在这一时期内,学校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解决好师生之间的矛盾,尽可能的选择能够缓解学生的不满情绪以及帮助老师和学生有效沟通的制度和管理模式。但是可能因为当时的文化环境比较复杂,所以学校因素也就成为了影响比较大的一个因素。
学生的思想是整个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教师因为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已经固定,所以新思潮的影响不会很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正在学习的阶段,非常容易就能够收到新思想的引导,从而接受一些新的行为方式,思维逻辑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因为中西方思想的不同而对于老师的教育方式,教学内容而对老师不满,或者很难理解当时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新思潮倡导的是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而我国的传统则是要以师为尊。这样的冲击使得学生产生改革的冲动,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非常大的改变。而老师在师生关系上的作用也非常的重要。老师能否公正的对待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或者地位相等的人,直接决定了在这个复杂的形式下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
民国学生运动时期的师生关系是充满着变化性的,由于众多的因素的影响,使得师生的关系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可能是和谐的合作关系,可能是以师为尊的传统师生关系,也可能是对立的关系。但是无论是怎样的变化,都体现出了教育和师生关系之间的变革,是师生关系发展的一个过程,同时也为如今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1]许纪霖,等.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2010)[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川北医学院)
本文系川北医学院校级课题《民国大学师生关系研究》(课题编号:CBY14-B-ZD1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