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绍勇 袁术林 孙媛媛 龙 甜
武德对当代大学生精气神影响的价值研究
杨绍勇 袁术林 孙媛媛 龙 甜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类比法,来探究武德对当代大学生精气神影响的价值,既弘扬传统文化,又寻求改善大学生精气神状况的有效方式。
武德 当代大学生 精气神
大学生的精气神状态一直以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少年强则国强,然而诸多因素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的精气神状况不如以前,因此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精气神培养,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本研究从武德的视角来分析其对大学生精气神培养的价值影响,以求为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添砖加瓦。
武德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历史年轮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关于武德的定义也随着历史朝代的更替而不断演变。最早在春秋时期,楚庄王结合战争与人伦道德提出了“武德”的这一概念,其认为“武有七德”:“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意思就是说,习武之人须有以下七种品德:禁止暴虐、止息干戈、保持强大、巩固功业、安抚人民、和合众国、丰裕财富,这也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相吻合的。以此为基础的中华武德文化,随着朝代更替、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的人情世态,武德的内涵也逐渐深刻、博大。当然,在一代代武林前辈的传承和演绎下,传统武德的技艺传授与道德教化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能武术常胜不衰延续至今,充分的体现了武德的实际价值。
在诸多的文献中,关于武德的定义,可谓百花齐放、百花争鸣。罗小玲在《中华传统武德的历史内涵及其现代认知》中将传统武德定义为:传统武德是与儒家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其从军事游戏中分离出来,是一种品德先行,尊师孝亲,自强不息,谦恭礼让,重道轻利的文化范式。其注重身体上的修养和道德上的修养,以求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周伟良在《析中华武术的传统武德》一文中定义传统武德为:即传统武德是人们长期来在习武过程中形成的对习武者的行为规范总要求。他将传统武德总结为三重结构:即习武者的日常道德、习武要求、侠义精神。
总之,武德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其紧密的结合了时代的价值观,与时俱进的特性使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武德的内涵价值与当今的主流价值观是相符合的,对大学生的精气神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于精气神的渊源,中说纷纭,其中道教内丹的说法,较为系统:《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意思就是说,精致则气凝,聚而成物形,气魂游散从而造成万物变化,考察物形的变化,这就能够知晓"鬼神"的真实状态。因此,按照哲学的角度讲,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精微物质构成的,比如基本粒子。
那么何为精、气、神呢?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精、气、神呢?
通过查阅现代汉语词典,所谓精是指:具有潜在特定功能的物质,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基础。运用生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精的范畴包括了人体的生殖系统、循环系统以及免疫系统,任何系统功能的强弱,都能反映到人体的表层,精气足,则肤色红润、心肺功能较强、运动体能充沛。然而当今大学生的体质相比以往一代不如一代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学的校运会不敢跑长跑,大学的精神面貌不如以前,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气乃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气既指运行于体内微小难见的物质,又指人体各脏腑器官活动的能力。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气的范畴涉及人体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等基本生命活动,气的盛或虚,直接关系以上系统功能的强弱。由于气是流动于全身、是不断变化运动的,所以人体也要适当地进行运动,以促进气的流通,才会有利于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而观之今日的大学生,伏案与电脑桌前,专注于手机屏幕,那不足一平方米的电子屏幕,成为了许多大学生生活的全部,这无疑对大学生的精气神极大的负面影响。
“神”用现代语言来理解:就是人体的某种特定功能的外在表现。如:炯炯有神的目光.就是人的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一直以来,人们都很重视人的神,《素问·移精变气论》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见,神的重要性可见非常重要,尤其是年轻的大学生,其反应出来的精神状态,是其大学生活的直接体现。
精、气、神三者的关系是相互助长,相互滋生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从中医学角度来说,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维持生命的动力是“气”,而生命的体现就是“神”的活动,因此,精充气就足,气足神就旺;精亏气就虚,气虚神也就少。反过来讲.神旺说明气足,气足说明精充。古人认为精、气、神为人体的“三宝”,三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构成了人体新陈代谢的全部。
通俗的来讲,“精”指的是人体的生理条件,良好的体质状况正是充足精的表现;“气”泛指人体的基本身体素质,包括走、跑、跳、投等基本的生存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良好的精气神状态的必要条件;“神”即神态,反映出人体的心理状态,大学生的“精”、“气”、“神”三者相互促进,构成人体统一的整体。那么,如何改善当代大学生的“精气神”状况,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发展注重精气神文化的传统武术项目,应当成为改善大学生精气神状况的重要举措。
武德培养是一种注重人的内外兼修的教育行为,外能强身健体,内能加强自身内在的修炼,提升自身武德修养。武德的内涵既包含了丰富的传统美德内容,同时其又与时俱进,符合当代的核心价值观。传统武德的主要内涵包括:爱祖国,重礼节,仁爱谦和,尊师重道,狭义勇敢,坚毅恒勤。现代武德内涵包括:谦和豁达,爱国敬业,明礼诚信,尊师重道,顽强勤奋,正直勇敢,二者价值观相似,一脉相承。
然而,合格大学生的精气神应该既要有强健的体魄,灵敏的反应,又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和精神面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武德教育“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教育理念与大学生精气神的具体要求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此,将武德的教育灌输到大学生的精气神的培养中,其价值意义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挖掘。
古人云“未曾习武,先习礼”,师傅传授徒弟武术,必须首先考察和教育徒弟等的武德礼仪,而武德礼仪中最基础的部分,体现在抱拳礼中。武术中的抱拳礼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应生而出的,相比跆拳道等礼仪动作,具有独特的民族的特色。跆拳道等礼仪动作包含屈膝弓腰,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是不受推崇的,因为膝盖是“跪天跪地跪父母”,所以膝盖是不能轻易的下跪的。中华武德的礼仪动作是抱拳礼,即左拳右掌,掌盖住拳,在胸前推出,其包含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如大拇指内扣表示谦虚、掌的五指紧紧靠在一起,表示团结、掌盖住拳,表示先礼后兵、抱拳礼在提前撑圆,表示天下武林一家人等,抱拳礼的诸多含义,都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对大学生的传统美德的塑造,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主体的意识较为开放,思维活跃,渴望自由和存在感,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然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的溺爱以及各种电子产品的诱惑,被称之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的意志品质较以往明显弱化,许多大学生渴望成功却又缺乏面对挫折的勇气,加之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以至于许多大学生深感迷茫,精神萎靡、身体羸弱。意志力薄弱已经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成功成才,昔日艰苦奋斗的风气亟待重拾。
武德对习武之人的意志力培养历来非常重视,诸多的拳谚体现了武德中的自强不息的精气神:“要想拳练好、三百六十早”、“三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冬练三九,先练三伏”等,这些都展示了习武之人要有所成,必先劳其筋骨,方能有所成。武德中所要求的:习武之人必须经历皮肉锤炼之辛苦、精神错振励练之痛苦、情志专一修行之清苦,也正是这些苦“十年磨一剑”成就了真正武者的独特精气神内涵。
当然,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必人人尝尽哪些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但是武德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对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主要集中在90后,甚至00后,他们的主体意识相对开放,思维活跃,然而独生子女的特殊关爱,便捷而优越的生活水平,使其免受了些许青少年本应该承受肢体或精神上的磨炼,加之网络屏占据了其生活的大部分等,这些使一部分当代的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具体表现为:渴望成功却又缺乏面对挫折的勇气;有理想而又不知该如何坚持和实现;面对困难缺少解决困难的恒心;遭遇打击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意志力薄弱已经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成功成才。
武德对习武人意志力的培养历来非常注重,拳谚有云:“要想拳练好、三百六十早”,“三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少林拳术秘诀》中云:“虽其人之性恒良、志气坚、品格高洁苟无恒久耐苦之心,专一不纷之概,师必不收矣。”这些都寓意着习武者要有所成,必须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恒心。传统武德的要求,只有经得起磨难方可练就精湛的技艺,这正是“十年磨一剑”的内涵。
当然,传统武德的要求不是要实践到每一个当代的大学生中去,但是我们应该弘扬和宣传这种传统美德,因为武德中对习练者的性情、意志的磨练和提升对于培养大学生克服困难、历练心智、抵御挫折、永不放弃、努力成才的意志力有着良好感召力。
(1)武德的内涵是与时俱进的,其内涵价值与当今的主流价值观是相符合的,对大学生的精气神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2)“精”“气”“神”的内涵既包括了人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也包括人的外在气质与内涵。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构成了人的整体。当代大学生缺乏昔日青年的“精气神”状况,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发展注重精气神文化的传统武德,对改善当今大学生精气神状况意义深远。
(3)武德对大学生精气神培养的意义包括如下几方面:武术抱拳礼与大学生传统美德的培养;武德中的自强不息与当代大学生的意志力的培养;武德中的勤学苦练与大学生健康体魄的培养;武德中的内外兼修对大学生的气质内涵积极影响。
[1]李印东.武术释义[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2]朱广正.论武德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J].体育世界,2014(2).
[3]门惠丰.武德修养[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
[4]李印东.武术释义——武术本质及功能价值体系阐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5]《中国武术教程》编写委员会.中国武术教程(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6]李俊峰.传统武德的现代内涵[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2):123~124.
[7]罗小玲.中华传统武德的历史内涵及其现代认知[J].搏击 ·武术科学,2010(7).
[8]宋桦.试论武德的现代内涵[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8).
[9]徐飞.武德的内涵及育人意义[J].搏击·武术科学,2014(01).
[10]金优敏,谭炳春.武德教育在德育教育中实施的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1(3).
[11]马大草.武德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升的价值与意义[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
怀化学院)
本文系2017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项目编号:17ZD035。
杨绍勇(1989-),男,湖南怀化人,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