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 丽
语言研究
从文化翻译观视角看《黄帝内经…素问》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晏 丽
《黄帝内经…素问》(简称《内经…素问》)中存在的大量文化负载词反映了中医特定的文化信息,是《内经…素问》翻译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苏珊…巴斯纳特的文化翻译观为指导,通过例证分析李照国《内经…素问》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探讨文化翻译观对《内经…素问》翻译的解释力,以期对中医典籍乃至整个中医翻译有所启示。
文化翻译 《内经…素问》 文化负载词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即《素问》与《灵枢》之合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据现有史料,《素问》成书于周秦之间或战国至两汉时期,而《灵枢》的成书年代尚不确定。由于成书年代久远,且受古代哲学思想和古代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的影响,《内经》形成了独特的中医文化,书中可以找到大量反映中医特色的文化负载词,而正是这些文化负载词给《内经》的理解和翻译带来了很大困扰和挑战。本文选取《内经…素问》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负载词,通过例证分析李照国教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以苏珊.巴斯纳特的文化翻译观为指导,探讨文化翻译观对《内经…素问》翻译的解释力,以期对中医典籍乃至整个中医翻译有所启示。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翻译的重心从语言文字方面转向基于语言转换的跨文化交流。1990年,作为当代西方文化翻译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英国苏珊.巴斯纳特(Bassnett,Susan)在她的《翻译,历史与文化》(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一文中提出了文化翻译观。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过程,而不单单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解码和编码。翻译是为了冲破语言之间的障碍,从而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转移和结合。翻译是为了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Bassnett, Susan,1990)。苏珊.巴斯纳特提出,翻译的过程中应尽量保留源语文化的差异性,读者应该主动去了解异国文化,从而适应文化差异。文化翻译观强调,真正实现文化交流的手段是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各有不同。如彭智蓉将文化负载词定义为“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多学者采用包惠南和包昂先生在《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中提出的“词汇空缺”的定义,即“源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Mona Baker将文化负载词定义为源语在目标语中完全没有对应的词汇。由此可见,文化负载词标志着特有的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由于《内经…素问》成书时间早,且受古代哲学思想和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中医文化,书中存在大量反映中医特色的文化负载词,是翻译的重点和难点。《内经…素问》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大致有三种:一是根据词性分类,如张璇和施蕴中按词性分为名词类文化负载词、动宾类文化负载词和形容词类文化负载词。二是根据性质分类,可以分为人名类文化负载词、中医名词术语类文化负载词、中医相关哲学概念类文化负载词和其他描述类文化负载词。三是根据与目标语文化内涵的对应情况分类,可以分为不完全对应文化负载词和完全不对应文化负载词。
目前,《内经…素问》的英译版本有十几种,本文选取李照国教授《内经…素问》英译本主要出自以下几方面原因:李照国母语为汉语,曾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和中医博士学位,其《内经…素问》全译本入选《大中华文库》。作为汉语背景译者英译《内经…素问》的杰出代表,李教授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本文按照性质分类,将《内经…素问》中的文化负载词分为人名类文化负载词、中医名词术语类文化负载词、中医相关哲学概念类文化负载词和其他文化负载词。其中,人名类文化负载词的出现频率很高,而每一个人物背后又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典故,所以人名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也不容小觑。如开篇《上古天真论篇》中“黄帝”一词的翻译历来就争论不休,李照国译为“Huangdi, or Yellow Emperor”,采用音译加直译的翻译方法,并且在文后加尾注给读者提供关于“黄帝”的背景信息,有效地还原了源语文化信息。再如“天师”一词,原句话中“天师”即指“岐伯”,李本将其译为“Master Qibo”,可见,李本采用直译法,并补充了人物的背景知识。
中医名词术语是反映中医文化特色的词汇,是《内经…素问》文化负载词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类文化负载词在英语中完全没有对应,因此翻译难度大。如《上古天真论篇》中的“虚邪贼风”是具有中医特色的名词术语,泛指四时不正之气,李本将其译为Xuxie(Def i ciency-Evil) and Zeifeng(Thief-Wind),并在尾注中指出Xuxie and Zeifeng refer to all abnormal climatic changes and exogenous pathogenic factors.李本采用的是音译加直译的翻译方法,并用尾注把中医文化补充进来。再如,《生气通天论篇》中的病名“薄厥”一词,指的是大怒导致气血上冲,脏腑经络之气受阻而引发的昏厥证。李本将其音译为“Bojue”,并在尾注指出:“Bojue means syncope caused by disorder of Qi and blood due to rage”.李本使用音译加尾注的方法保留了源语文化内涵,方便外国读者了解这一中医术语的特点。
受传统哲学的影响,《内经…素问》中存在许多哲学概念类的文化负载词,如阴阳、五行等。这类文化负载词在英语中也属于“词汇空缺”,无法找到对应语。如《上古天真论篇》中的例句“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指的是上古时的人,懂得养生之道,他们遵循阴阳变化的规律,掌握养生的办法。其中,“道”是指懂得养生的道理,李本译为“the Dao(the tenets for cultivating health)”, 采用的是音译加夹注给予语义补充;“阴阳”音译为“Yin and Yang”;“术数”是指养生的办法,译为Shushu(the ways to cultivate health),采用音意结合的翻译方法,有效地保留了源语文化的内涵,便于外国读者理解。
《内经…素问》中存在很多古汉语特有词汇,如古今字,通假字等,本文把这类词归为其他文化负载词。这类文化负载词给《内经…素问》的理解和翻译也带来了不小困难。如《阴阳应象大论篇》中的例句“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其中“四支”中的“支”与“肢”字,“六府”中的“府”与“腑”字分别为古今字,该句话的意思是清阳之气充实于四肢,浊阴之气内走于六腑。李本分别译为“four limbs”和“Six Fu-Organs,”采用了直译法再现源语文化内涵,方便外国读者了解古汉语特有词汇。再如《四气调神大论篇》中的例句“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该句话的意思是对于养生法则,圣人切实地奉行着,愚人却违背了它。其中,“佩”与“背”是通假字,李本将该句译为“The Dao(law of nature) is followed by the sages, but violated by the foolish,”准确地将通假字“佩”的含义表达出来,便于外国读者理解。
综上可见,李本在翻译《内经…素问》中的文化负载词时大量使用了音译的翻译方法,并结合直译和加注法,主张异化的翻译策略,旨在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文化内涵,让外国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中医和中医文化。正如文化翻译观所强调,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尽量保留源语文化的差异性,要求读者主动去适应文化差异,了解异国文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是真正实现文化交流的手段。从文化翻译观视角下解读《内经…素问》译本可以看出,不同的翻译观和文化认同对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选择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1]Bassnett Susan,Andre Lefevere.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M].上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0:8~11.
[2]彭智蓉.试论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6(6):43~46.
[3]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
本文系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文化翻译视角下中医文化翻译策略研究——以《黄帝内经》英译本为例”(课题编号:14YY14)研究成果。
晏丽(1983-),女,江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