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学作品中典型女性形象分析

2017-11-25 06:30许东明
唐山文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罗切斯特抗争文学作品

许东明

中外文学作品中典型女性形象分析

许东明

在大量经典的文学作品中,都刻画了身份不一、个性不同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是文学长河中的重要部分。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形象中,她们熠熠生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整部文学作品。社会长时间处于男性审美状态,认识到这些女性的美,能够让我们对美有新的认识与界定。本文将摘选部分文学作品对其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

古希腊一位悲剧诗人首先在文学领域对女性进行刻画与描写,从那时起,文学作品中对女性性格、人生道路、思维模式的关注就从未停止过。在中外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的典型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之间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同时存在很大的差异。

一、中外文学作品中典型女性形象之间的差异

(一)中外文学作品中典型女性形象对比

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如天上的繁星一样数不胜数。

众所周知,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其中封建统治延续的时间很长,加上民族婉约、含蓄的特色,中国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多温婉、含蓄、传统,而西方女性大多以热情奔放、大胆执着的形象示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中西政治体制以及经济发展的差异。这些作品塑造出来的女性形象虽然有些性格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对待人生以及爱情的态度却有着明显的差别。

1.对待爱情与婚姻的态度差别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对待爱情与婚姻的态度比较含蓄、委婉,而英国文学作品中女性比较直接、主动。东方民族含蓄的民族性格与西方奔放的特点造成了这种差异。例如莎士比亚作品《皆大欢喜》中的主人翁罗瑟琳,她到森林中去寻找被流放的父亲途中看到了奥兰多为她写下的求爱诗歌。她主动施展计谋来试探奥兰多对她的爱,最终得知爱人心意。这一勇敢追求爱情的女孩与中国封建社会中女性软弱、依附男人的女性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暗生情愫,但是在家人的阻碍下只能向命运屈从,甚至不敢与张生直接会面,反而需要自己丫鬟的帮助。

2.人格上的差异

相较于中国女性,西方女性的人格更加独立,而中国古代女性从小接受女德教育,人格上更加顺从。有关男性与女性的地位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女性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在不断抗争着。但是西方追求女性独立的运动比中国早得多。《简·爱》中的主人翁简爱一直在追求与男性同等的地位,虽然她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社会地位低微,她独立自主、自尊自爱、不依附于任何人,其中的经典台词“你以为,就因为我穷,低微,不美,我就没有心,没有灵魂吗?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要是上帝也赐予我美貌和财富的话,我也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更是广为传颂。《玩偶之家》中娜拉本以为与丈夫情投意合,但是当她无意中发现丈夫只是将自己作为玩物的时候,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毅然与丈夫断绝关系。假设中国古代女性有着同样的遭遇,只能委曲求全。况且在中国古代男性是可以有三妻四妾的,女性本来就是男性的附属品,更何况这样的事情。女性几乎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伴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能决定她们的人生,而在出嫁之后,更是要从一而终,即使丈夫再不堪也要忍受。《铡美案》中最令人唏嘘的就是秦香莲在得知丈夫功成名就却抛弃发妻的行径之后,依然乔装改扮之后进入驸马府去找已经变心的丈夫,求他收留自己与儿女。秦香莲的遭遇虽然可怜,但是她自己在整件事情中是十分被动的,封建制度对女性的歧视只能让她继续去依附已经迎娶公主的丈夫,用现代人的观点,只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3.对待自我意识的差异

西方的文学形象中女性的自我意识很强,而中国女性更注重社会评价,忽略自身的感受,委屈自己去迎合中国世俗观点。西方女性的这种性格特色能够促使她们在婚姻与爱情中遵从自己的内心自由选择。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中,市长夫人虽然与市长生活在一起,并育有孩子,但是由于丈夫过分注重事业,忽略了妻子的感情,使原本就不爱丈夫的市长夫人对婚姻心灰意冷,在这种情况下她爱上了年龄比自己小十几岁的于连,她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将感情寄托在于连身上,并在于连锒铛入狱后勇敢地去陪伴他。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中,拉山德与狄米特律斯同时爱上了赫米娅,但是赫米娅只喜欢拉山德。她为了反对包办婚姻与拉山德私奔。她违背了父亲的意愿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冒着被处死的危险也要顺从自己的内心。而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潘金莲却作为荡妇形象一直被人诟病。她因为不愿意嫁给年老的雇主,雇主恼羞成怒,将她嫁给了侏儒身材的武大郎,她貌美如花,自然不愿意与武大郎蹉跎一生,一次偶然她遇到了西门庆,仪表堂堂的西门庆很快俘获了她的芳心。虽然她与人通奸、谋杀亲夫,千百年来被人唾弃,但是我们却能从中看出中外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显著差异。若潘金莲生在西方或者现代,安全可能遇到一个心仪的丈夫,根本不会被迫委身于武大郎,即使婚姻不幸,她也能够追求自己新的幸福,何至于走到将丈夫杀害的境地。再如《西厢记》中,莺莺爱上张生之后,完全可以正大光明地向他表露自己的想法,但是她却更加畏惧舆论的非议与家庭的反对,只能畏缩不前,任人摆布。崔莺莺的这种行为虽然不被西方所理解,但却是当时封建社会下女性地位与思维的真实写照。总的来说,西方文学中的女性行为更倾向于“想要”,而中国为“应该”。

4.抗争精神

在对待爱情与婚姻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创作与描述大多是充满了曲折的。虽然每个国家的社会都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但是面对这些不合理,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做法却截然不同。除了上文提到的《仲夏夜之梦》中女主人翁的抗争,还有艾丽丝·沃克的《紫色》,这部作品中有强烈的女权意识。在作品中,作者将黑人女性作为主人公,用书信体的写作形式将主人翁悲惨的人生遭遇以及向男权抗争的英勇行为展现在世人面前,作品的最后主人公终于获得了人格的独立与女性的尊严,并带领女性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安娜·卡列尼娜》中女主人公与洛伦斯基一见钟情,她的爱执着又热烈,因此她毅然与丈夫离婚,不顾上流社会的嘲讽,坦然地与爱人在一起。她不仅是对自己命运的抗争,更是对当时上流社会荒诞婚姻制度的抗争。丹麦著名戏剧家易卜生描写家庭生活的三幕剧 《玩偶之家》中,妻子娜拉与丈夫海尔茂从表面的琴瑟和谐到尖锐对立的故事,深入地探讨了家庭婚姻、妇女地位以及伦理道德等问题,揭露了男权社会与妇女解放之间的冲突。娜拉最后离家出走,作者并没有对其最后的去向,以及离开丈夫后的生活进行详细描写。这种无声似有声的方式更能够引起我们的思考。相比之下,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人格魅力就相形见绌。她们逆来顺受,不敢向强权抗争,只能忍受封建制度的荼毒,甘愿作为玩偶与附属品度过一生,无论婚姻还是人生都要任人摆布。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生活本来幸福美满,她孝敬长辈、恪守妇道,但是婆婆却逼迫她不能与丈夫在一起,在回到娘家后,虽然与焦仲卿情深似海,也只能听从兄长的意愿另嫁他人。最后选择投河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种骇人听闻的事件除了在封建年代的背景下会发生,换作西方是不可想象也不会被人理解的。

(二)中外文学作品中典型女性形象差异的原因

1.思想观念的不同

思想观念与道德观念的不同决定着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的显著差异。中国社会的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封建正统思想一直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正统的儒家思想、伦理纲常、封建礼教一直禁锢着中国古代女性的思想。由于她们从小接受着父母的伦理教育,生活在封建、保守的社会环境之中,很难形成抗争与争取权利的思维。封建礼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着女性的行为举止,她们的一言一行都必须符合这个社会的制度与舆论。而且需要时刻将男性放在生活中的主要地位,因此才有了“在家从夫,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说法。三从四德等更是剥夺了女性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若她们在封建思想的统治下跨越雷池,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轻则受人唾弃,身败名裂,重则被夺去生命,例如“浸猪笼(在中国古代若一个女子在订婚前或者婚后,对她的未婚夫或丈夫不贞,与其他男性有染,丈夫可以把妻子抓去浸猪笼,即把人放在竹子编成的笼里丢进水里活活淹死)”等残酷刑罚。即使不用丢掉性命,这些注重社会评价的女性最终也会受不了人言可畏而选择自杀明志。由此可见,这种思想观念上的差异造成了大部分悲剧,也塑造了中国作品中一系列含蓄内敛、不敢反抗的女性形象。

2.社会制度的不同

中西方社会制度的差异决定了女性对待婚姻与爱情的态度差异。中国古代的女性社会地位以及家庭地位都非常低微,这些女性很少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甚至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她们不能出去工作,只能在家相夫教子,因此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只能依靠男人生活,更勿论在政治上获得地位了。所以,她们只能作为男性的从属,依附于男人。在婚姻上也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自己几乎没有选择的权利。但是,在西方的社会制度中,女性完全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她们有工作的机会,因此拥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不用为了生活对丈夫曲意逢迎,而且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财产。西方的一夫一妻制相较于中国的一夫多妻制度,更能够捍卫女性的尊严与人格。中国古代女性只能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丈夫,使原本就不高的社会地位变得更加卑微,在这种婚姻制度下,即使被丈夫虐待也只能逆来顺受。

(三)对待中外文学作品中典型女性形象差异的态度

正是社会制度与思想观念的不同造成了经济与政治地位以及婚姻制度的差异,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对待婚姻的态度也截然不同。西方女性一直在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中国则一直被封建思想缚住手脚。这两种差异巨大的思想,决定着文学作品中女性的形象。

文学作品中离不开女性形象。不仅仅是女性作者,男性作者同样认识到女性形象的重要性与价值。因此,大部分文学作品都离不开丰满的女性形象,都对女性的切身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在整个世界文坛之中,在很多杰出的作品中,在作家笔下一个又一个丰满的故事中,女性形象以压倒性的优势占据文坛。19世纪以来,英国文学中女性形象居多,尤其是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的知识女性。这些人物形象十分丰满。例如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代表作《简·爱》,该部作品女主人公形象十分丰满。作品中女主人公简·爱与罗切斯特被对方深深吸引,罗切斯特首先认识到了自己的想法,但是他不确定简·爱是否也爱上了自己,于是足智多谋的他施展计谋对女主人公进行试探,故意告知简·爱自己要结婚了,促使简·爱勇敢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后来罗切斯特家中失火,他为了救火导致残疾,这时简·爱才敢于正视自己的内心。她勇敢地找到罗切斯特,告诉他她要和他在一起。此时的罗切斯特为了她的终身幸福劝她离开。简·爱却表示自己现在是一个独立的女人,而且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自己的去向完全可以自由选择,即使在罗切斯特家旁边建造房屋也完全可以自己负担……故事最后以喜剧结尾。在故事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英国与美国的生活十分熟悉,故事中敢爱敢恨、追求独立的简·爱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通过对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不仅作为虚构人物存在,更能折射出当时的社会制度以及社会背景。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物,更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二、中外文学作品中具体女性形象解析

虽然在中外文学作品中典型女性形象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共性。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与《简·爱》之中的简·爱有很多共通之处。《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极富有创意地描写了很多女性,这些女性形象生动纯洁,构成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性群体。其中风姿绰约、气质脱俗的林黛玉尤为卓越。虽然林黛玉沉鱼落雁、经纶满腹,但最后却在美好的青春年华香消玉殒。《简·爱》中作者用自己特立独行的风格与视角刻画了一个生活坎坷、情感曲折的女性形象。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共性:林黛玉与简·爱都是当时不甘于命运、奋力抗争的女性。林黛玉自尊心极强,有自己的个性,不愿意委曲求全。在当时的封建制度下,她敢于蔑视封建礼教,反对科举制度。简·爱更是时时刻刻在进行着抗争。在舅舅家寄人篱下,为了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一直对表哥及他人忍气吞声,后来终于爆发,不顾自己的势单力薄,勇敢反抗;在虚伪的慈善学校里为受到虐待的朋友挺身而出。在与罗切斯特相爱后又出走,后来又选择回来,她一切的行为都是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从来不被他人左右。两人的相似又表现在爱情上。上文已经做了大量阐述,在林黛玉所处的时代,婚姻是不能自己决定的,个人在爱情中的意愿一直都只能被忽略。但是林黛玉却能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她爱贾宝玉,憧憬着与宝玉结成连理,但是求而不得,最后贾宝玉娶了薛宝钗,自己也绝望而死。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则建立在平等的地位与人格的独立之上。她用自己的勇敢与坚定赢得了罗切斯特的爱。当时的资产阶级等级制度十分森严,罗切斯特是一个庄园主,她只是一个近乎仆人的家庭教师。她选择爱罗切斯特,无疑是对当时社会制度的挑战。就在结婚前,她得知罗切斯特的疯妻还在世,毅然决然选择离开。因为她不愿做爱人的情妇,只想要平等的地位。当他的疯妻与庄园都在大火之中毁灭后,她选择回到已经残疾的罗切斯特身边。这时,她的爱情才真正平等。林黛玉与简·爱的结局截然不同。林黛玉注定不能与贾宝玉在一起。这是因为他们不门当户对,没有父母之命。虽然他们之间对爱情有着共同的理想,但是却得不到他人的祝福。简·爱最终却与爱人相伴一生。这不仅是因为她们的性格存在差异,还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状况。林黛玉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虽然封建社会已经逐渐走向消亡,但是封建礼教的严酷性一直存留在人们心中。林黛玉一个人是无法撼动的。简·爱的时代已经进行了民主改革,有了一点独立性,通过自己的抗争最终能够获得幸福。

三、结语

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差异与共性并不妨碍读者对女性形象的欣赏。女性是造物主创造的神秘生物。虽然不完美,但是瑕不掩瑜。这些作品中的经典形象能够帮助读者发现美、追求美,促使读者改变自己,超越自己。但是,女性并不只是与爱情联系到一起,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还有许多巾帼女性,她们将儿女情长置之度外,有着别样的人生追求,例如代父从军的花木兰、一心复国的川岛芳子等等,她们在以爱情题材为主的众多文学作品中依然能够熠熠生辉。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已不再是男性的附属品,同样有着自己的事业与独立的人格,在今后的文学女性形象研究中,应该注意发掘现代作品,发掘出现代女性的人格魅力。另外,研究文学作品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现实服务,所谓古为今用也是同样的道理,理论成果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文学作品真正的价值。中外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不仅反映了作家的理想追求,更是对传统社会的反叛,是人类思想发展的进步。近些年兴起的女权运动也正是当代女性要求社会解放的表现。作为当代女性,我们要勇于表现自己的真实情感,追求独立自由的人格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为社会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200072

猜你喜欢
罗切斯特抗争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Enabling the Movement
《鼠疫》:即使生活是一场灾难,也要用爱去抗争
《简?爱》不简
原来如此
女性视角下的《简·爱》人物形象赏析
文学作品与数学
顺命或抗争,接着《天注定》往下讲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