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
故乡的甜酒(外一篇)
王华
没有酒的村寨是没有灵气的,尤其是那浓浓的甜酒的味道。我们山岔村绝对是一个山清水秀,充满灵气的好地方。好水酿好酒,每年腊月,如诗如画的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是甜酒飘香,醉意盎然。
酿甜酒是一门手艺,父亲母亲在世的时候,我们家每年都要酿甜酒。那时酿酒用的是一年四季不会干涸的天然井水之灵气,甜蜜可口,芳香四溢。腊月二十左右,我的父母总要忙上一阵子,提前一天父亲便忙着挑井水,第二天母亲开始做甜酒,我和妹妹在母亲身边转悠着。只见母亲把精选出来淘洗干净并已放在水里浸泡一夜的糯米倒在簸箕里滤干,然后把锅里盛满水、木甑放锅中,灶里架上柴,用旺火蒸。糯米隔水蒸上一锅到刚好通透,以不夹生而偏硬为佳。不一会儿,甑子里的糯米便散发出一股股浓香。蒸好以后,父亲把甑里的糯米倒在簸箕里,这时,目前总要从中捏几团给我和妹妹吃,新鲜的糯米团软软的,香甜、爽口。冷却后,母亲便把早已捣碎的酒药撒在糯米上,拌匀,接着装入一只干净的米口袋里,再把口袋装进箩筐中,用旧衣服捂得严严实实,父亲把箩筐抱到灶边持续加热。一般三至五天,最多一个星期,甜酒就可以出窝了,袋子里的糯米变成了淡黄色,一股浓浓的馨香扑鼻而来。这时,母亲会盛出些刚出窝还散发着热气的甜酒让左邻右舍品尝。甜酒飘香的日子,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今天尝完张家的米酒,明天李家又送上新出窝的甜酒来。
甜酒最常见的吃法,是掺少量井水煮沸了,磕上一两个鸡蛋或捏上几个糯米汤圆放在锅里小煮片刻,起锅舀出,吃起来芳香糯软,入口化渣,又香又甜,甜而不腻,让人回味无穷。甜酒还可以用来煮甜酒糍粑,甜甜的、糯糯的,既可以驱寒,又可以饱肚。那时到山上地里干农活时,备上一壶甜酒糖水,一整天都不会口渴。下雪的时候,我们从菜园子里打来干净的雪花,用适量甜酒拌上一钵,左邻右舍的大人小孩围在火炉旁吃起来又甜又脆又爽口,比现在的冰淇淋还有味道。由此可见,家乡的甜酒老少皆宜,童年的快乐大多就是在香甜的甜酒中度过的。
时光荏苒,我已多少年没有吃到故乡的甜酒了,但那甜酒的清香和美味早已溶入我的生命之中。如今的社会,人们可以拥有更多的捷径,四时都能买到廉价而便利的食物,也包括甜酒,许多吃食不用再一一亲手炮制。习惯之后,也许有些人早已忘记了故乡的食物,但故乡的味道终归是难以复制的。
家中老屋已多年没人居住了。父母去世后,我带着妹妹到城里读书,后来我也在城里工作了。
父亲和母亲就埋在老屋右边自家的地里。每年春节、清明前后或者有长假的时候,我都要回去几次,一是看看父母,二是看看老屋,因为父母和老屋养育了我,是我的生命之根。
事实上,这老屋并不算古老,一百五十多年前我的祖辈艰苦创建的宽大的三间两层全木结构的老屋,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突然就成了几家外姓人的居所了,自然与我毫无关系。我记忆中的老屋是三十多年前,我的父亲辛勤建造的三间石墙砖瓦结构的房子。听村里人说,建造这房子的石头是父亲一个一个从山里打磨并背回来的。后来由于无人打理,位置也僻静,并不影响整体形象,早已千疮百孔,成了真正的老屋。渐渐地,老屋与村里的别墅、洋房格格不入,简直就是建筑史上的一件古董,使人不由得想到世事的沧桑。
老屋时常会勾起我对美好童年的回忆。记得在我上小学三年级以前,家里还没有照明电,夜晚靠的是点煤油灯照亮。母亲很节俭,每次看到灯捻子长了,就拿着纳鞋底的大针在嘴上舔湿,往下压一压灯捻子,怕浪费煤油,绿豆大的灯头照在家里,光线很是昏暗。这时,我在一旁写作业,遇到不会做的题目,父亲便拎着自制的四周装有玻璃罩子的煤油灯拉着我到上寨去向高年级的学生请教。我的父亲和母亲虽然从来没有上过一天学,但对我要求很严,他们白天忙着干农活,晚上要我把当天学过的课文背给他们听,父亲拿着语文书,我背不出来的地方就让我看一会儿再背诵,母亲在一旁纳鞋底或者缝衣服,有时一灯盏煤油燃完了他们也毫不吝惜。
老屋不算大,却有我最大的乐趣,屋前院落便是我儿时的乐园。用捉来的虫子在门前大石头下逗不同类型的蚂蚁争抢、打架是那时我们几个小伙伴乐此不疲的事。我们还经常在房前屋后的大树下转悠,哪儿有个鸟窝都逃脱不了我们的法眼。我们常常用自制的弹弓到处打鸟,有时还打碎了邻居家的窗子玻璃,因此没少挨骂。那时,我一直梦想着长大后要当一名威武的军人,保家卫国。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太骨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却不见长,身体又单薄,投笔从戎之理想终究还是成了梦幻。老屋见证着我成长的每一步,这里有我童年洒下的欢声笑语,有世界上最宠爱最宽容最心疼我的两个亲人留下的气息。我时常在想,没有老屋就没有我的成长,也就没有我的今天。人生的道路充满艰难曲折,无论成功与否,无论身在何方,老屋终将是我永远也走不出的精神家园。
王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生于贵州盘县三岔村,毕业于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现供职于六盘水市钟山区委宣传部。工作之余,爱好读书、写作。诗歌散见于《贵州日报》《贵州宣传》《六盘水日报》《乌蒙新报》等;诗词入选《凉都雅韵》《钟山诗联》等;散文在《新都市文学》《中国凉都》《当代六盘水》《钟山文艺》等;有论文入选 《以四个全面引领贵州发展——2015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贵州科技出版社出版)、《贵州省委讲师团系统 :构建理论宣讲新常态:研讨会论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