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的转向

2017-11-25 03:39
长江丛刊 2017年20期
关键词:历史观唯物史观黑格尔

李 洁

唯物史观的转向

李 洁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提出的不同于以往历史观的一个新的历史观,本文旨在从发现旧的历史观(唯心史观)出现的问题进而追溯唯心史观问题出现的基点,进而对其基点进行批判并找到一个确实可靠的基点替代之,最后在这个新的基点上建立起一个新的历史观——唯物史观。

唯物观 马克思

既然是转向,那也就意味着这两个方向绝不是两不相干,而是紧密相连的,前者中合理的因素被后者接受并继承,因此转向也在某种层次上含有扬弃的意思。

一、从唯心史观走向对其基点的批判

唯物史观的转向必须要找出唯心史观的所包含的有问题的方面,所以,我在这里将引用黑格尔对历史的概括来简要说明一下唯心史观的观点,因为历史哲学第一次在他那里系统的得以阐述,因此我也将它作为唯心史观的代表。“从世界历史角度看,世界历史是种合理的发展过程。这是“世界精神”合理而必然的路线。“世界精神”的本性永远是同一的,并体现在世界各种现象中。这种本性是历史的最终结果,但我们又必须接受实在的历史[1]”。

简而言之,唯心史观认为,历史是一部精神史,是一部遵循理性的逻辑进程发展的历史,历史中所发生的事件,所出现的人物,都是精神或理性逻辑进程的结果。一切现存的事物均可以借助逻辑进程中出现的概念得到说明,这也是基于黑格尔的一个哲学原则“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2]”,“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面为必然性。”马克思也就这一点对唯心史观提出了质疑,马克思的质疑是:既然世界是按照绝对精神理性或逻辑展现出来的,人的精神也是属于绝对精神逻辑进程中的一部分,何以那么多哲学家基于相同的原则而不同的命题所演化出来的体系得以迥然不同?正如黑格尔所说“全部哲学史这样就成了一个战场,堆满着死人的骨头。它是一个死人的王国,这王国不仅充满着肉体死亡了的个人,而且充满着已经推翻了的和精神上死亡了的系统,在这里面,每一个杀死了另一个,并且埋葬了另一个”,基于此,马克思认为历史绝不是由精神最终决定的,这套唯心史观是有问题的,首先要揭露出唯心史观的基点,然后在对其进行批判的基础上为历史建立一个基点,一个新的历史观才能建立。

二、从对唯心史观基点的批判走向一种新的历史观

唯心史观是基于精神的,无论是人的主观精神也好,还是客观的绝对精神也好,最终都归源于精神。在唯心史观者看来,思想是人的本质,人是一个能思想的东西,哲学家们基于这点,就建筑了历史是一部思想或精神的历史,客观唯心史观则把思想抽象出来变成一个客观实体,并且认为思想又是具有逻辑性的,故而历史的发展是富有逻辑性的。

正如马克思所言“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即使是使用经验的观察,马克思也并没有完全抛弃唯心史观所强调的历史的种种连贯性也就是历史的逻辑性,而是把逻辑性建立在历史的材料即当代现实的基础上。“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综合。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它们只能对整理历史资料提供某些方便,指出历史资料的各个层次间的连贯性。相反,只是在人们着手考察和整理资料的时候,在实际阐述资料的时候,困难才开始出现。”这样,就变更了唯心史观所依据的基点,即从思维的人导向了现实的人,而现实的人同时又是受各种现实的条件所制约的,然而现实的条件表现为生产力仍是为人所创造的,因此现实的人的实际生活过程才是人类历史的真正基点。

“人们之间是有物质联系的。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的历史和人的历史一样长久;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呈现出“历史”,它完全不需要似乎还把人们联合起来的任何政治的或宗教的呓语存在。”马克思的话表明了历史是在现实的人的活动过程物质联系形式,这也就是说,历史由于在现实中有着它的根源因而不是空想的逻辑演化的进程,但同时历史现实的根源也就是决定历史的东西有一个可以通过经验的方法观察到的逻辑的变化过程,这也就决定了历史绝不是一个没有任何联系的历史,而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历史,这就证明了马克思继承了唯心史观中的合理因素。

三、新的历史观——唯物史观的正式提出

马克思也就在现实的人的生活过程这个基点上提出了新的历史观——唯物史观。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一段经典阐述比较清楚的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大致观点,而且也大致包含了唯物史观的转向过程。“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

[1]黑格尔.历史哲学讲演录(绪论([M].北京:三联书店,1956.

[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序([M].北京:三联书店,1956.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历史观唯物史观黑格尔
论黑格尔对辩证法理论规范的创立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初心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天命历史观的思想来源——兼论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中的天命历史观
《教师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学习教学》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