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辉
摘要:提高高校创新教育发展,是国家创新改革的有效途径。高校应充分重视这一点,在工匠精神的背景下,研究建筑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民办高校特点及我校办学特色,寻找出一条适合建筑类专业本科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工匠精神;建筑类;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8-0244-02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工匠精神”,意在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是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专业、敬业,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解要宽泛一些,他们大都是在强调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英国大学的培养目标三培养学者和绅士型的领导者。牛津大学校长C·鲁卡斯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要有很高的技术能力,非常宽广的知识基础,有很强的个人责任感、灵活性和创新能力。个人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的技术以适应社会、市场需要。”德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深受洪堡大学理念的影响。至20世纪,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提出“大学应该培养‘全人的理念,追求‘全人前提下的创新。”大学教育的目的与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发展人的理性,养成智性美德,实现最高的智慧(睿智)及最高的善,从而培养出“完人”。
2.国内研究现状。中国已从“追赶经济”变成“创新经济”,且在“互联网+”时代和共享经济时代的到来,整合、共享、创新等汇集的大环境已形成。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其总体目标是在2015年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普及创新创业教育,2020年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了实现这一总体目标,国家同样制定了九大任务,其中包括:(1)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2)创新人才培养机制;(3)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4)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5)强化创新创业实践;(6)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7)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8)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9)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虽然有些高校如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燕山大学、上海交大、大连理工大学和一些南方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已经走在了前列,但目前仍有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落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二、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这使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知识经济主要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广泛传播发展的,以智力资源来创造财富的经济。创新是它的灵魂,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来源于教育,而高等学校则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创新改革的有效途径。要进行“倒三角”式的培养模式,并注重创新意识的基础教育,只有基础意识扩大化,才能更好地选拔优秀学生进行专项创新创业训练,才能有高质量的创新项目为社会所用,使国家创新创业训练不断发展,并朝着良性循环的状态发展,有助于国家的发展建设。作为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在研究创新创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结合我校办学理念,研究出一条适合本行业特点的创新教学体系,希望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的服务平台,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专业特点,让学校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工匠型人才模式,与社会接轨,使学生走向社会就能为社会服务,为中国全面走向“创新经济”提供人才储备。
三、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国家空前重视创新的教育,欲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引擎”。为响应国家号召,结合民办高校特点及我校PST-CCE(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職业情境化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办学理念,普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并具有良好创新人格的大学生。同时,结合建筑类专业特点,培养学生工匠型的专业技能,注重动手实践能力;从动手实践中发现新问题,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取得创新成果。研究目标即是通过在工匠精神的背景下,研究建筑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发展和专业进步培养专业创新人才,并研究出一条适合建筑类专业本科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
2.研究内容。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渐进过程,首先是意识:了解创新价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其次是能力:学习创新知识,体验创新过程;最后是实践:做好创新服务,开始实践创新,获得创新成功。具体的内容为:(1)以培养建筑工匠型人才为目标,结合我院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研究适合建筑类专业的创新教学模式,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及自主创新意识。(2)在全面普及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适合建筑工匠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3)利用我校建筑模型设计制作中心开放平台,为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提供创新创造基地,研究创新平台开放模式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激励机制,使学生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主动实践,达到在实践中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究的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境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我校的办学理念,也是我校一直在探索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动手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来完成创新过程。基于我校的办学特点,结合建筑行业的特点,培养以动手能力为主的工匠型建筑行业人才。并在教学过程中,将创新教育融入到素质教育中,不以功利性为导向,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选拔优秀学生进行专项训练,突出精英化,组建“倒三角”顶部结构,从而在整个创新教育体系下达到提升学生创新意识,重点培养创新人才,并大量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创新大赛和专业竞赛的目标。
2.研究方法。(1)采用普及创新教育的方法。以实际动手能力为出发点展开课程建设,以建筑模型制作中心为平台,以建筑学、环境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为根本,依托全学院资源,展开对全院学生的创新思想教育。使全院学生对创新有初步的认识,扩大创新思想的基础教育。(2)分类重点培养的方法。在全院普及创新教育的基础上,选拔优秀学生,对同一项目感兴趣的同学组成团队。团队要逐渐扩大,要有梯队建设,并有相同目标。团队数量前期不宜过多,但随着创新基础教育的深入,可慢慢发展,并给予学生鼓励,不轻易否定;多利用情景教学、成果展示激励;分工明确、目标明确,培养团队精神,团队责任意识。(3)实践检验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各创新团队在经过训练后要在社会进行实践检验。首先查找国内外举办的相关专业和创新竞赛,经过团队筛选,参加适合我们参加的竞赛,而且要大量参加竞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经验,同时也可以检验我们的教学成果。甚至可以参加社会投标项目,以实战锻炼我们创新队伍,利用模型设计制作中心,发挥我们的动手能力的优势。
五、结语
通过对工匠型建筑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其思路如下:(1)使我学院建筑类大学生初步掌握创新思维和基本方法,并在学习、实践中有创新意识,普及创新思想;(2)完善建筑工匠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使人才培养计划自成体系,创新人才素质不断提高;(3)全面参加国内外专业竞赛,积累专业及创新实践经验;(4)主动参与社会专业项目的投标工作,不断思考、完善创新团队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季元振.梁思成——走进中国传统工匠的第一人[J].住区,2012,(02).
[2]贾东.设计工作模型[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马慧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位一体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6).
[4]蒋晓燕.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1:1建筑模型建设及项目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05).
[5]黄信.独立学院建筑模型制作课程实践环节教学方式探讨[J].科协论坛,2011,(10).
[6]秦悦悦.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重庆大学,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