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娟
摘要:现代学徒制是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试点现代学徒制过程中凸显的问题,探讨如何构建基于工作室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作者选择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工作室为研究实践载体,从团队建设、运行管理、评价体系、职业精神养成等多维度展开探索与实践,从而实现导师与学生、课程与工作、课时与工时、学业与学徒、技术与文化的良性互动,不断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工作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7-0245-02
当前现代学徒制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中的热点,2012年起教育部连续5年将现代学徒制试点列入年度工作要点,围绕现代学徒制的理论探索不断深入,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产教深度融合。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试点现代学徒制过程中凸显的问题,面向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以专业工作室为研究载体,探讨如何构建基于工作室运行优势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一、职业教育探索实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1.现代学徒制是国际认可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现代学徒制经多年发展,在国外已经取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也探索出了一些适应所在国国情、效果显著的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如澳大利亚的TAFE、英国的“工学交替”、德国的“双元制”等。我国在《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中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一是招生与招工一体化;二是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三是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互聘共用;四是校企共建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
2.推进现代学徒制是我国高职教育时代发展的需要。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形式。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了要支持地方和行业引导、扶持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校企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2015年8月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要求,教育部遴选165家单位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对于在我国高职院校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不能用“拿来主义”完全借鉴西方的学徒制,而要因地制宜构建符合中国高职现状、具有中国高职特色的现代学徒制。
二、我国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存在几点问题
1.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匹配不足。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专业均适合现代学徒制试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应与产业需求相匹配,这会促进现代学徒制更快、更好地发展。
2.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不够。这是因为在制订人才培养时,还是以高职院校为主、企业为辅,课程内容的设计存在与企业岗位相脱节的情况,更不符合职业标准的要求。
3.激励与评价机制缺少具体的创新举措。由于我国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建立时间相对较短,导致其文化氛围比较贫乏,学校、企业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两大主体,在试点的过程中,缺乏对企业的激励、评价机制的创新,面临“高职院校热”、“参与企业冷”的局面。
三、基于计算机专业工作室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1.工作室模式作为现代学徒制的有效途径成效凸显。在我国高职院校很多计算机类专业都建立了形式多样、覆盖多领域的专业工作室,并且建设范围、规模还在逐步扩大,工作室模式已逐步成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成为了践行现代学徒制的有效途径。
2.工作室模式的发展瓶颈。在计算机专业工作室建设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凸显了一些师资队伍、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例如,工作室教师队伍多为校内教师组成,项目综合开发能力相对薄弱、专业知识相对滞后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成为了制约工作室深化内涵建设的关键要素和基于工作室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瓶颈。
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实践
1.建设校企互融、双元培养的导师团队。开展基于校企深度互融的双元培养制调研,在确定导师团队建设原则的基础上,选聘双师能手带队,探索和实践导师团队建设新模式。按照教学性原则、与专业结合原则、长期性原则、研究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采用内训外引的方法建立教师队伍。所谓内训就是加强校内教师双师培养力度,制定校内教师参加国培项目、企业顶岗计划,鼓励导师团队围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全方位的科学研究;所谓外引就是按照相关文件要求,聘请实训基地的项目负责人、专业技术能手加入到导师团队。导师团队定期进行教学研究,来自企业的项目负责人和专业技术能手将计算机行业最新的市场动态及时带给团队,增强教师对专业新技术、新动态的整体把握能力,从而提升团队的职业素质。
2.建设多层次、可流动的学生团队。工作室学生队伍面向三个年级招募成员,不同年级的学生进入工作室后任务不同,一年级的学生以认识性学习为主,通过学习了解计算机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规格,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二年级的学生以项目化训练为主,重点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三年级的学生则主要进行项目研发和职业素质的训练。对于同一层次的学生,实施灵动考核、按能分级、按级定岗、按岗接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增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效果。
3.建设岗课对接、工时置换的运行管理模式。基于工作室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岗位需求更趋一致,确定课内外无边界联动、岗课立体化互融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运行管理模式。按照真实企业运行模式共建工作室,与客户签订项目委托协议开展技术服务共建专业课程。在岗课融合、项目进课堂方面,有三种做法:一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发挥专业带头人优势,实时保持与市场有技术服务需求的相关单位的联系,保证技术服务项目数量的稳步增长;二是将进课堂的技术服务项目分为与客户签订技术服务协议的在研项目和已交付项目,已交付项目征得客户同意作为学生课上训练使用,若客户有保密要求,由导师团队将其適当修改转化为课上训练用项目;三是建设技术服务项目数字化资源库,使得项目建设有序开展,从而保证课上训练质量,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能真正落到实处。
4.建设双角色、双标准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高职教育试行现代学徒制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具有双重身份,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生既要达到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学业要求,又要达到企业对员工的职业要求,因此校企合作构建一套科学实用的“学业标准”和“学徒标准”是全方位考核评价学生水平、验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保障。学业标准主要侧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业的要求,重点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学徒标准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制定,从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两个角度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将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重点考查学生对行业企业规范、职业标准、行业特殊工艺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是否具备企业需要的职业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基于工作室的高职计算机专业现代学徒制是采用校企深度互融的方式,以企业真实项目实践为条件的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对于现代学徒制的探索尚处于探索阶段,随着高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各试点院校工作的不断推进,现代学徒制必将为计算机行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国庆.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构建中的关键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
[2]陶小恒.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分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
[3]雷耀花.现代学徒制在软件技术专业的应用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7,(4).
[4]翟鹏翔,徐晓丹.软件专业基于工作室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相关探究[J].电脑与电信,2016,(9).
[5]陈敏.浅析现代学徒制在数字出版工作室的应用[J].科技与出版,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