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措施方法

2017-11-24 06:40蔡成涛,梁燕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7期
关键词:创新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蔡成涛,梁燕华

摘要:当前高等院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尚未确立真正的创新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缺乏特色、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考核手段匮乏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从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合理定位培养目标、调整教学方式和学生评价机制等三个方面论述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措施方法,旨在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途径。

关键词:创新人才;创新理念;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7-0083-02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当今知识经济蓬勃兴起,呈现出崭新的经济形态,科技创新更是成为知识经济的灵魂而深刻改变着人类文明的基本构成和核心理念,作为科技创新活动主体的创新型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主导发展战略,把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主要发展任务,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重要发展目标,以增强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一直把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先后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指导性文件,主要目标是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可以说,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涉及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等多项发展战略的一项基础性工程。高等教育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主体,承担着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基本职能,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作用,高等教育如何实现从传统的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等院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对如何建立科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和措施方法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受原有制度观念及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仍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尚未確立真正的创新教育理念。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量大,想象力丰富,具有很大的创新潜能,而如何激发这种创新潜能,关键就在于学生在校求学期间的大学教育、教师培养和研究技能培养。世界各国十分重视培养年轻一代的创新能力,是否具有创新力已经是判别学生综合素质高低的一种标准。当前我国大学教育在传统观念影响下,不愿或不敢突破前人思维模式,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弊端,表现出重继承轻创新,因此确定真正的创新教育理念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前提。

2.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尚未做到因材施教。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追求统一模式,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整齐划一,没有考虑各个学生自身状况,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同时,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欠缺,使学生在经历过大学教育之后,专业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强,往往无法胜任创新创造性的工作,在就业市场上缺乏一定的竞争力。

3.教学内容缺乏特色,课程设置不合理。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过分专业化的现象,而当前科学技术新成果,往往出现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因此,学生是否能够从事创新型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知识是否足够宽广,是否具有崭新的视野和独到的想法,是否具有超越原有专业范围和进入交叉学科的能力。

4.学生考核手段匮乏,有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当前,高等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分过程中,通常把学生各个方面的成绩和表现综合评分,然后严格按照分数的高低“择优”选拔。这种看似公平公正的考核模式,其原则和核心是“整齐划一”,是鼓励“均衡发展”而排斥“个性发展”,没有充分考虑激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成长。

三、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措施

1.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学科专业是高等院校的核心组织结构要素,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对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而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乃至融合,是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模式自身改革的迫切需要,有利于促进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方式转变。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的发展,学科专业构成方式逐渐发生改变,其结构趋于复杂化。同时,学科专业之间出现高度综合化和交叉化的趋势,这就要求高等院校需要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的人才为目标。另一方面,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能力,需要以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为基础,要加快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就必须在学科专业整体优化的前提下,主动改革和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形式,积极以学科、研究、技术为纽带,改变传统学科专业居于主流而新兴学科所占比例偏小的状况。

2.合理定位培养目标。高等院校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与归宿点,也是确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检验和评价教学效果的根本依据,其定位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目标本身可能实现的程度。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定位的理性价值选择应该既充分尊重个体自我发展,又与社会需要、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需求密切结合,力求培养对象能够在未来的创新活动中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高等院校在制定相关专业培养目标时,要注重关于知识体系建构的培养要求。创新型人才的知识体系具有广博精深的特征,要注重其交叉学科与相邻学科知识的培养;同时,还要进行创新思维方式的培养,对学生多元思维方式进行引导,锻炼其发散思维和关联思维习惯,这将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体现出重要价值。

3.调整教学方式和学生评价机制。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信息传递和接受效率。对当前陈旧教学方式的改革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素质发展和创新思维培养。从根本上改变以知识传授和灌输为主要目标的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按照创新型人才多元素质培养需求建立激发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方法,磨砺科学探索的意志与品格,锻造其善于以新视角、新思维去认识和分析客观事物,并能够独立思考而提出创造性问题解决方案的综合能力,从而达成学生创新素质有效生成的培养目标。

四、结论

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是涉及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等多项发展战略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当前高等院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尚未确立真正的创新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缺乏特色、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考核手段匮乏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从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合理定位培养目标、调整教学方式和学生评价机制等三个方面论述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措施方法,旨在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途径。

参考文献:

[1]廖志豪.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博士论文,2012.

[2]崔海.基于创新人才培养工程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5).

[3]和学新.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08,(8).

[4]潘玉狗.高校学生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0,(17).

[5]何云峰.学生评价的转向:基于发展性评价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

猜你喜欢
创新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