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红
萨提亚模式与社会工作课程教学研究
——以《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为例
吴永红
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的学科,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些课程教学要求在教授中体现一定的实务性和体验性。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萨提亚模式的体验性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反思能力。
萨提亚模式 体验性 教学研究
弗吉尼亚·萨提亚(1916—1988)是国际知名的家庭治疗大师。为纪念她在家庭治疗领域的伟大贡献,她发展出的具有独特风格和特色的治疗模式被称之为“萨提亚模式”。萨提亚模式建立在一系列的信念和假设基础之上。萨提亚模式对人的信念包括以下方面:1.改变是可能的,即使没有外在的改变,也会有内在的改变。2.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3.感受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因此我们能学会改变感受、管理感受和享受感受。4.人们具备他们应对和成长所需要的资源。5.大多数人会选择熟悉感而非舒适感,尤其是在压力之下。正是基于这些理念,萨提亚模式本身非常强调治疗的历程性和体验性。
(一)萨提亚模式与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相通性
萨提亚模式关于人的一些理念与社会工作关于人的理念是相通的,如:我们都是同一生命力的明证,透过这股生命力相连接。人们因相同而有所连接,因相异而有所成长;大多数的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尽其所能而为。人性本善,人们需要寻找自己的宝藏,以便去连接并肯定其自我价值。这些前提假设与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工作者对案主的假设有共通性。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认为每一个服务对象都有潜在的能力,社会工作者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工作对象,尊重他们,承认他们的权利。因此,将萨提亚模式的理念引入社工工作专业的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相通性。
(二)萨提亚模式与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相通性
社会工作专业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巧。社会工作者在接案时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评估,而萨提亚模式在评估时采用的一些理念,如我们拥有所需要的一切内在资源,以便成功的应对和成长。人们的应对通常是其在痛苦经验中求生存的方式等,这些理念与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相通性。
(三)萨提亚模式与社会工作专业的技能培养具有一定的相通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注重知识的传授,这种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如果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及各种体验的培养,则学生内在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是欠缺的。而萨提亚模式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实务技能,促进学生内在的自我认识与成长方面具有一定的相通性。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些信念首先需要让学生自身体验到,才有可能将其运用于专业助人技术。
(一)改革成绩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考核目标的设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方式。萨提亚模式的教学方法更注重知识、学生内在成长和学生外在行为的改变。如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中,笔者采取了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参与成绩并重的方式。笔者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自主选择一个生命历程阶段的内容自学,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分享和讨论。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起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锻炼了团队沟通和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
(二)借用萨提亚工具,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充分利用社会工作实验室,探索体验式教学,通过沙盘、雕塑、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三人组练习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体验课程内容,深化所学知识。作为社会工作直接方法中常用的技巧之一,角色扮演在萨提亚模式的教学中,是引导学生体验式学习的重要方法。
(三)导入案例带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在生命历程阶段,每一个小组都会结合该章节的主题,设计一个案例开始本章知识要点的分享。在此过程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思考该案例反映的是什么问题,我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与本章知识有什么关系。这对于准备该案例的小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导入案例并带出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方式,同时也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讨论的主题。
总体而言,在萨提亚模式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是与自己连接,其次与学生连接,最后是在课堂上开创一个共同体的空间,让教师、学生共同与课程相连接。而其中最红要的核心是与人相遇,与真实的自己相遇,而不是仅仅与作为教师角色的自己相遇;与真实的学生相遇,而不是仅仅与作为学生角色的学生相遇。唯有真实的与人相遇了,才有可能以学生为主体,在教与学的共同体中更好地共同探索所教授的课程。
[1]贝曼主编.萨提亚转化式系统治疗[J].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2).
[2]吕旭立基金会.2008,〈萨提亚系统转化治疗实务演习手册〉(未公开发行)[S].2008(1).
(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本文系上海海洋大学《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重点课程建设项目。
吴永红(1981-),女,甘肃白银人,博士,现任上海海洋大学文化与法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