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叶 吴以立
(1.淮安市委党校,江苏淮安 223000;2.淮阴师范学院,江苏淮安 223000)
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而周恩来总理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甘当人民公仆的典范。学习周恩来精神,争做人民公仆,避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式官员。
中国革命胜利的历史事实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实践证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周恩来认为“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他说“有一个共同的立场,这就是为绝大多人民的最高利益着想的人民立场”。
所谓公仆是指在干部和群众政治关系中的一种价值确定。对于干部和群众的政治关系的认识上,一直以来就有截然不同的两种价值观念。一种价值观念认为官是统治者,是统治人民的,民处于被统治的地位,这种观念被称为官本位思想;相对应的另一种价值观念则认为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 ,官员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这种观念被称为民本位思想。周恩来总理秉持的就是民本位的思想,认为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周恩来的公仆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统一 , 也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结合。
周恩来的公仆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物质生产是其它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劳动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源泉。就我国来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靠的就是在中国占多数的人民群众。“没有千千万万人民的决死支持,绝对不可能取得这样巨大这样迅速这样彻底的胜利 。”[1]“人民自己成了中国土地上的主人”。[2]由此决定了“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3]从更直接的意义上来说,人民群众是领导干部生存和工作成败的本源。古代将官员看成是百姓的“父母官”,而实际上广大人民群众才是领导干部的“衣食父母”,不仅是因为我们生存所需要的一切,诸如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资源都是来源于人民群众,而且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也是人民赋予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周恩来指出 :“我们每一个人 ,不管过去做了多少工作,现在担任什么职务,没有党和人民 ,就不会有过去的成绩 ,也不会有今天的职务 。”[4]
中国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都证明了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我们的工作成败的关键 。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国民党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我们共产党取得了民心,赢得了民意。利己主义在西方比较盛行,但是中国的实际情况与西方是存在根本不同的 。在西方 ,由于个人本位 ,个人利益至上,而“民众”和“民意”则只是政府统治和管理人民群众而利用的对象而已。我们国家则完全不一样 。从古代的所谓“天子”到今天的我们的执政党,都认识到了人心向背的重要意义。从管子的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到唐朝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直到现在的“鱼水关系”,强调的都是民心向背的重要 。周恩来更是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他指出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因为“力量的源泉是人民,归根到底, 一切胜利的取得是依靠人民的力量。”[5]要想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唯一的途径就是代表人民,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定的相信群众和充分的依靠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周恩来对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尽管以往的社会制度一再改变,但人民是永生的”。
周恩来还非常注重学习群众的智慧,他认为:“一个好的领导关键是能够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领导者并不比人民群众高明。”周恩来是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典范,也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典范,他把“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作为自己行事的准则。他说“领导者本身的知识是不完全的,经验还不够,领导的地位并不能使你得到知识和经验,所以面向群众,汲取群众经验,十分必要”。我们现在的领导干部的知识水平是不断提升的,其中不乏高学历者,可谓是“精致”的了,但是好像离群众越来越远了。一些领导干部认为自己的是高学历,是精英,群众只是一群没有见识的“乌合之众”,所以不愿意甚至是不屑于向群众学习。
1943年周恩来曾在《怎样做一个好的领导者》一文中详细的讲述了为何要向群众学习以及如何向群众学习。他说:“与群众接近和联系,在某种程度上要与他们打成一片;倾听群众的意见;向群众学习;教育群众,不做群众的尾巴”。
周恩来做了26年的总理,“他所处理的事情从柴米油盐到人造卫星”,英国传记作家迪克威尔逊在评论周恩来时这样说。周恩来总理认为只要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就没有小事,他都会亲自过问。60年代初的困难时期,粮食非常紧缺,周恩来总理寝食难安。在1960年6月到1963年9月,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周恩来召集的关于粮食问题的谈话就多达115次。现存的32个报表中也显示周恩来在上面所做的笔迹共有994处。在《1962年到1963年度粮食包产产量和征购的估算》表中,周恩来总理在上面所作的标记达145处,调整和修改数字40处,在表格边上进行计算6处,批注数字70处,批注文字7处。[6]
周恩来总理时刻都把人民群众的的利益放在心上,无时无刻不关注群众的冷暖。1966 年 3 月 8日,河北邢台发生了大地震。周恩来总理不顾余震频发的危险,赶到地震灾区慰问群众,指挥抗震救灾。当看到有群众伤亡,还有一些群众没有得到安置,他自责是他这个总理没有当好。在发表讲话时,他发现群众是迎着风的,就坚持调转方向,让群众背风,而他以年迈的身体坚持迎风讲话。随后他又冒着风雪,挨家挨户看望受灾群众,鼓励他们重建家园。当看到一位老人因失去家人悲痛不已,他深情地说: 您就把我当成您的儿子吧! 事后他也经常给老人家寄钱。
周恩来总理一生大无大有,他死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却获得了全国人民的爱。冰心说,他是付出爱最多,也是得到爱最多的人。周恩来去世后,联合国为他降半旗,当时曾有人反对,而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却说自己什么都没有留下,一切都为了他的国家和人民,只要你们国家也有这样的领导人去世,联合国也给他降半旗。周恩来晚年身患绝症,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心里想的依然是国家和人民。他嘱咐邓颖超,在他死后将他的遗体捐献给国家,这样可以为医学发展做一点贡献。甚至是死后他还要求把他的骨灰撒到祖国的江河大地上,他说: “骨灰可以投入水中喂鱼也可以撒到土里做肥料。”[7]他就是这样以共产主义者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实现了他 “为人民服务,像春蚕那样吐完最后一根丝” 的崇高夙愿。
周恩来总理是一个大国总理,却始终以平等的态度对人。1958年,在十三陵水库修建过程中,周恩来曾先后两次参加劳动。在工地上,他说:“这里没有首长,没有总理,在这里大家都是普通的劳动者”。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他就批评了“一言堂”。他说“人们不仅在犯错误的时候讲不出正确的话,而且在正确的时候也会有些话讲的不恰当,过火一些,这就要允许批评”。
周恩里总理还强调,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勤务员,在工作上彼此之间应该平等交换意见。有些领导干部自认为自己或者是家人高人一等,其实这种现象早已为周恩来总理所批判。他说:“从上到下,凡叫‘ 长’的很容易被大家看待的特殊一点”,这是封建遗毒。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只是人民中的一员。
周恩来总理不仅坚持以平等的态度对人,还注意以理服人。在遇到对有些问题认识不一致时,他坚持求同存异的方法,让大家在实践中获得正确的认识从而达成一致。他还主张坚持辩证法,他认为“辩证法就讲矛盾统一,只有通过争辩,才能发现更多的真理”。
权力是把双刃剑,领导干部应该慎用手中的权力。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群众,理应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将权力的运用放在阳光下。周恩来作为我国的总理,可谓是“位高权重”,可是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手中握有权力而沾沾自喜,而是时刻战战兢兢。曾经,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进北京时,就比喻为是进京赶考,并自信可以赶考成功,也就是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周恩来总理认为领导干部手中权力的运用必须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这是避免滥用权力的最基本也是最为有效的办法。
从一些现实的例子中,我们发现人民群众之所以不相信政府,不相信干部,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政策的不透明、不公开。所以将政策、权力放在阳光下,接受群众的质询和监督,是得到群众支持和理解的一个非常重要方式。周恩来总理就曾说:“任何政策的决定或者改变,任何政策中的正确部分或错误部分,必须适时地不但向干部而且向群众公开指出,才能得到群众的了解和拥护而形成力量。”如果 “仅限于少数干部知道,弄的群众及下级干部反而彷徨不定,结果必使自己陷于被动”。[8]
权力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为民造福,但是运用不当则会伤人又伤己。古语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及于祸。”华盛顿在第一次担任总统时,就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害怕当不好总统,有负民众托付,感到自己像“走向刑场的囚犯”,内心十分沉重。“站站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更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对待权力时的真实心理写照。监督不是不信任,不论何种级别的领导干部都要有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敢于并愿意把自己的行为置于各种监督之下,尤其要敢于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即使素质再高、能力再强、经验再丰富,工作中也不可避免出现失误和不足,而自觉接受各种监督,虚心听取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有利于修正错误,使决策更加科学、执行更加有力。同时,自觉主动接受监督,就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和“防腐剂”,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能最大限度的保证权力正确行使、防止领导干部行为失范。领导干部要时时刻刻注意保持清醒的头脑,慎用权力这把“双刃剑”,要清楚的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予之,定能取之。
周恩来总理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形象之所以光彩照人,为世人所敬仰,就是因为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学习周恩来总理精神,避免做“精致利己主义者”式官员,做一个时刻将人民群众的利益、冷暖放在心里,始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个人的人民公仆。
[1]周恩来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1984,142.
[2]周恩来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1984,33.
[3]周恩来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1984,142.
[4]周恩来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1984,125.
[5]周恩来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1984,274.
[6]周恩来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1984,62.
[7]周恩来统一战线文轩[M].人民出版社,1984,123.
[8]周恩来选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8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