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沈淦(江苏南通)
厨师的气节
文_沈淦(江苏南通)
清朝嘉庆年间,曾有一位供职于西安关中书院的 “厨役”,因为连姓名也没能留下,姑且称他为“厨师”。一天,书院里来了个二十多岁的年轻秀才,名叫牛鉴。牛鉴是甘肃武威人,由于家里穷,他徒步奔走千余里,风尘仆仆地赶来书院求学。到了西安后,牛鉴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厨师见牛鉴不但相貌堂堂,而且学习勤奋,才华横溢,知道他将来必定会大有前途,就常常免费供应他饮食,有时候还热情地将他邀至家中,让他饱餐一顿。
果不其然,牛鉴考中了举人,没过几年又考中了进士,起先到京城供职,后来又先后在云南、山东、陕西、江苏、河南等地担任地方官。牛鉴没有忘本,像当年报答漂母的韩信一样,也赠给厨师一千两银子,报答他在自己最窘迫时所给予的关照。
再往后,牛鉴又被提拔为两江总督——不但是封疆大吏,而且是赫赫有名的朝廷重臣。其时,厨师已经七十多岁,听到这个消息,仍然非常高兴,并特意赶往南京拜访祝贺。牛鉴则将他留在衙署,盛情款待。
可是就在这个当口,震惊中外的鸦片战争爆发了!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月,英军战舰进攻吴淞口。江南提督陈化成指挥守军奋勇抵抗,击沉敌舰多艘。可是前来督战的牛鉴,却在敌军炮击时仓皇退却,一直逃至南京,导致沿江各口皆弃而不守,宝山、上海、镇江相继失陷,陈化成也壮烈殉国。而后,牛鉴又与奕山、伊里布等一班朝廷重臣力主议和,并跟随钦差大臣耆英与英国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得知此事,身在两江总督衙署的厨师却气愤极了,立即写信回西安,叫儿子将家中产业全部变卖掉,包括当年牛鉴所赠的千两白银及靠着营运这笔钱而增值的部分,总共约二千多两银子,全都汇至江南。然后厨师拿着这些银票,交给了牛鉴,并对他说:“牛先生,我当初之所以解衣推食地关心你、帮助你,是因为你英气勃勃,将来必定能成为国之栋梁,必定能够为国效力呀,难道还会指望你对我有所报答么?如今你误国误民竟然到了这种地步,我怎能再接受你的惠赐!今天把你当年所赠,连本带利地一并归还给你。我回去仍然当我的厨役,也不至于饿死呢!”
“牛先生”是厨师当年对牛秀才的称呼,如今不称他“大人”“老爷”,或许是表达了某种轻蔑?牛鉴也非常羞愧,急忙向他赔罪。厨师却理也不理,拂袖扬长而去。其时,厨师几乎像当年的牛秀才一样窘迫,连路费也没有了,在向几个同乡借了点钱后,才返回了西安。
凭心而论,牛鉴担任地方官时颇有政绩,尤其是担任河南巡抚时,他整顿吏治,关心民间疾苦。河南发生大水灾、省城开封“奇险迭出”时,他日夜操劳,亲临指挥,感动了无数部属与民众,连续奋战六十多天,终于战胜了旷世罕见的水灾。鸦片战争后,清廷迫于舆论,将牛鉴革职议罪,不久又起用了他。太平军、捻军起义时,牛鉴又担任河南观察使等职,率军镇压。由于他“深得河南民心”,在河南人民的支持下,倒也立了不少功劳。《清史稿·牛鉴传》称他“循吏”,并且说:“循吏处危疆。”因误国而导致“身败名裂”,主要责任在于“朝廷无成算”,即朝廷准备不足、规划失当。应该说,这个评论还是比较客观的。循吏就是良吏,通俗点说,就是清官、青天大老爷。
“厨役”的故事见于清末民初李岳瑞的《春冰室野乘》,不过书中也说牛鉴导致了裕谦之死,则与事实不符。正因为原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裕谦在镇海战败自杀,清廷才任命牛鉴继任两江总督,应该说,裕谦之死与牛鉴根本牵扯不上。然而无论如何,堂堂两江总督、朝廷重臣的牛鉴,与一身正气、大义凛然却又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厨役”相比,免不了要相形见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