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曌 赵福生
基于“鲶鱼效应”的用人之道鉴示
文/李曌 赵福生
众所周知,“鲶鱼效应”是指在生性喜欢安静的沙丁鱼群中放入一条以沙丁鱼为食的鲶鱼,不断搅动沙丁鱼群,以此来改善沙丁鱼在运输路途中因缺氧窒息而死的问题。“鲶鱼效应”为组织用人提供了新思路,用人是否得当关乎一个团队、一个组织的兴衰存亡,当前,不少组织内存在一些诸如组织成员工作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团队士气低迷等问题,对此,组织决策者须借鉴“鲶鱼效应”,善用“鲶鱼”的激励功能,同时,决策者任用“鲶鱼”时必须明确以下几个问题,即选择什么样的“鲶鱼”,如何选择“鲶鱼”以及怎样发挥“鲶鱼”的优势,在实现“鲶鱼”自身价值的同时做到为我所用。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不同事物,各有所长,只有量才使用,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事物本身的价值。判断不同类型的“鲶鱼”是否符合组织用人的需要,首先须根据一定的划分标准对“鲶鱼”加以区分,并明确这类“鲶鱼”的特征、优势及作用,才能更好地为组织服务。
首先,从“鲶鱼”来源这个角度,可以将其划分为内部“鲶鱼”和外部“鲶鱼”两类。内部“鲶鱼”是指从组织内部脱颖而出的人,通常产生的渠道有内部提拔晋升、员工推荐、工作调换、工作轮换等,识别并任用组织内部人才,不仅有助于激活组织内部激励机制,激发组织成员相互竞争的动机,而且有助于他们快速投入工作状态,保持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外部“鲶鱼”主要指从组织外部引进的人才,如外聘人才、对外招募、聘请专家学者等,他们能为组织带来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增进组织与外部的信息交流,也能使组织原有员工感到危机意识,激发其工作斗志和潜力。任用“鲶鱼”必须明确从哪里来的“鲶鱼”更有利于组织的发展,不管是内部“鲶鱼”还是外部“鲶鱼”,最终目的都是要发挥“鲶鱼”的激励功能,创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其次,从“鲶鱼”规模这个角度,可以划分为单个“鲶鱼”和多个“鲶鱼”。顾名思义,单个“鲶鱼”指的是在组织中有且只有一条“鲶鱼”,多个“鲶鱼”即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优秀特质和能力的“鲶鱼”。单个“鲶鱼”在组织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旦缺失,组织内部很可能陷入只有“沙丁鱼”的低迷消沉境况。多个“鲶鱼”的存在可以不同程度避免上述难题,但也可能出现相互竞争、意见不合的局面,从而影响组织未来的发展。任用“鲶鱼”不但要考虑从何来,还要明确所需的数量,对组织而言,“鲶鱼”数量并非多多益善,而是要注重质和量,只有适量的“鲶鱼”才能充分发挥其激励功能。
最后,从组织层级这个角度,可以将“鲶鱼”划分为三类,即高层“鲶鱼”、中层“鲶鱼”和底层“鲶鱼”。高层“鲶鱼”是指处在组织较高层次,具有一定导向作用的人,他们不仅清楚这一层级中其他成员的性格特质、优点、缺点,并以此来参与分配和调度他们的工作,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潜能,而且能在协调组织成员关系上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中层“鲶鱼”指在组织中处于中间层次的“鲶鱼”,他们各有所长、各司其职,能够在不同岗位、部门,不同工作性质、工作环境中发挥自己的专长,起到表率、带头的作用,以此带动整个团队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并发挥着上传下达、沟通协调的作用,是组织顺利开展工作的纽带。底层“鲶鱼”是指处于组织最底层,能够起到激发同伴工作热情,改善工作氛围的人。他们有别于同一层次大多数人的地方在于不拘泥于现实状况,不满足于循规蹈矩的工作,而是勇于追求突破和创新,积极思考并解决工作难题,且善于从个别的特殊事物中寻找一般的普遍规律,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他们的这种工作态度、工作责任心感染并激励着其他组织底层成员,使组织底层工作环境涌现出新的活力。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则蔚然成风。”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工作作风。同理,任用不同类型的“鲶鱼”也会对组织产生不一样的效果,这就需要考量有哪些前提性因素影响“鲶鱼”的选择,如组织内外环境状况、“沙丁鱼”的影响及“鲶鱼”本身的特质等。
组织的生存发展必须同时兼顾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要素,对任何一方的偏颇或缺失都是不明智的。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小则影响工作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工作效率,大则影响组织的生存和未来发展方向,因此,重视环境因素,及时洞察影响组织发展的内外环境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组织内部环境是组织成员发展的“培养基”,包括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工作性质、工作内容、职位设置等,稳定的组织内部环境,是组织成员安心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然而,如果他们长期从事相同的工作内容、处在固定的工作岗位、体验一层不变的工作环境和组织文化,日积月累就会萌生消极懈怠的情绪,对工作缺乏积极性,对岗位晋升、组织革新不抱有期望,工作效率下降,组织环境消沉萎靡,这时就需要引进“鲶鱼”来激发组织活力。其次,组织外部环境纷繁复杂、变幻莫测,包括国际关系的变动、国家政策的出台、群众利益的诉求、大众媒体的宣传、企业之间的竞争等。当外部环境的变动影响到组织的正常发展,特别是在组织内部状况跟不上外部环境发展变化的要求时,这便需要决策者敢于革新组织内部运行机制,在用人方面考虑引进能够激发组织生存动力的“鲶鱼”,使组织发展与外部环境变化相适应,为组织赢得生存的空间。
在组织内部,“沙丁鱼”是那些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的,自身素质和工作经验不差,但工作动力不足且实际工作效果不佳的成员,和“鲶鱼”相反,“沙丁鱼”是一群不愿发挥潜力的“潜力股”,他们大多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不愿成为工作最积极的那个人,也不会让自己成为拖后腿的那个人,他们喜欢做跟随大流的“中间派”。这类人最突出的特征是有较强的从众心理,善于效仿周围人不思进取的工作作风和安于现状的处事方法,长此以往,他们在人数上越来越多,已经明显影响到组织目标的实现。这时,就需要及时在“沙丁鱼”群体中引入“鲶鱼”,改变“沙丁鱼”当前消极散漫的心理及工作状态,激发其工作动机和生存的紧迫感。
在组织当中,鲶鱼型人才扮演着“发动机”的角色,具有“催化剂”的作用,这和其本身所具备的特质是分不开的,不同类型的“鲶鱼”具有不同的特质,具体体现在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并且这些特质往往在组织运行的关键节点更能显露出来。例如,遇事后能以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依托,通过敏锐的思维,系统的思考做出判断,在组织环境发生变化时表现出预判事态发展趋势和结果的能力,果断做出决策并承担责任的自信和勇气,勇于追求创新变革的精神。此外,他们具有强烈的大局利益,从整体和长远出发,思考并总结规律,在他们身上具有多重优秀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在组织中承担重要的工作。
适度原则要求决策者在任用“鲶鱼”过程中要适度。在组织中,“鲶鱼”不管是在工作能力还是个人魅力方面,都是最突出、最引人注目的,“鲶鱼”型人才势必会受到组织的重视和重用,这就更需要注重对适度原则的把握,如果组织决策者过度重用“鲶鱼”型人才,可能会导致其他成员的不满,从心理上看,会对决策者本人产生怨气,认为决策者待人不公,对“鲶鱼”型人才则表现为不屑抑或嫉妒的心理;从行为上看,表现为故意排斥“鲶鱼”或不配合其工作,工作积极性下降,负面情绪高涨,这不但影响组织整体工作效率,而且容易使组织内部滋生矛盾,破坏组织凝聚力。
适度原则要求决策者以系统整体的眼光看问题,在不损害组织成员个人发展利益和组织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鲶鱼”型人才的工作能力和个人魅力,使其既能有效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动机,又能促进组织内各部门协调、稳定运转,营造良好发展的工作环境。
适量原则指决策者任用“鲶鱼”时不但要在数量上把握好度,更应在质量上掌握好度。从数量上看,任用多少“鲶鱼”须根据组织发展的需要来安排,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此外,用人数量的增加也会给组织财政带来一定压力。从质量上看,尤其是对于鲶鱼型人才,更需要发挥他们以一顶百的作用。不同类型的“鲶鱼”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对待问题的观点、理念、想法各有千秋,提出的对策、建议各有道理,对组织发挥的作用亦大亦小,这就需要决策者在任用“鲶鱼”时综合考量其各方面的能力、素养是否符合组织发展的需要,是否能为我所用,从而最大限度发挥“鲶鱼”的功能和作用。
适量原则要求决策者以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将“鲶鱼”的数量、质量与组织发展联系起来,以尽可能少的“鲶鱼”发挥最大的作用,这也是组织用人的关键所在。
不论政府或企业部门,选拔并任用“鲶鱼”都需要讲求时机,讲求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一个好的任用“鲶鱼”的时机一定是经过考量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沙丁鱼”的状况、“鲶鱼”的特质、组织未来发展方向等。时机就是时间和机会的组合,在这里,任用“鲶鱼”的时机可能是在组织稳定发展的阶段,也可能是在组织变革轮换的阶段,主要依靠决策者来决定,把握好这一时机就有机会在同行业中傲视群雄,抑或在危难中峰回路转,把握不好则有可能扰乱组织内部成员的结构,破坏组织稳定发展的环境,甚至在重大决策中给组织造成严重打击。
适时原则要求决策者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实时警惕影响组织发展的各种因素的变化情况,在合适的时机引入“鲶鱼”,才能真正实现“鲶鱼”、组织原有成员及组织本身三者的协调发展。
一个组织的进步并不仅仅因为有“鲶鱼”的存在,而缺少“鲶鱼”的组织必将会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鲶鱼”在提高组织成员工作积极性,激活组织内部环境上扮演着“催化剂”的角色,也在引领组织未来发展方向上起着的“导航标”的作用。“鲶鱼”犹如双刃剑,决策者在任用“鲶鱼”时必须考虑“鲶鱼”的类型,任用的前提条件,并讲求适度、适量、适时的原则,才有可能发挥出“鲶鱼”的激励功能,作用于组织成员的日常工作,促进组织长久发展。
【本文系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领导干部掌握舆论斗争领导权的对策研究”(14BXW02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