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军勇
青年群体参与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以浙江省温岭市实施青年元素融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为例
文/黄军勇
青年群体参与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有利于提高青年群体的文化资本积累,进而在乡村治理中更好地发挥青年群体独特而应有的作用。浙江温岭的实践表明,青年群体参与文化礼堂建设,不仅为其注入了新鲜血液,扩宽了文化礼堂的受众群体,而且丰富了文化礼堂的建设内容,深化了文化礼堂的精神内核。因此,在加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要主动引入青少年社会组织,积极培养青年文化人才,大力拓展农村文化空间,加强青年群体参与,搭建更大的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平台,实现文化惠民、以文化人,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
农村文化礼堂是浙江省的一个创举。农村文化礼堂以“文化地标、精神家园”为价值追求、以将农村文化礼堂建成为农村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以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渠道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平台为目标定位,通过礼堂、讲堂、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场地等硬件设施的标准化建设,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崇德尚贤、美好家园等全景式的展陈设置,热闹聚人气的大众活动、传承有记忆的礼仪活动、美德扬正气的评比活动、惠民树新风的服务活动等各类宣传思想文化活动的持续开展,发挥理论宣教、技能学习、文化熏陶、礼仪传承、成就展示等五大功能,将农村文化礼堂建成集思想道德建设、文体娱乐活动、知识技能普及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综合体。温岭市是浙江省的一个县级市,辖16个镇(街道),全市共829个行政村。截至2016年年底,共建成139家农村文化礼堂,建成率为16.8%。2017年计划建设80家,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将由点到面、从小到大、盆景变风景,规模不断扩大、内涵不断丰富、效益不断显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自2013年启动实施以来,温岭市积极探索在其建设中融入青年元素,吸纳青年群体的广泛参与,实现“门常开、人常来、内容常新、活动常办”,推动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可持续发展,丰富了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青年人是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希望,是最富有活力的群体,青年群体参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对青年人来说,参与文化礼堂建设有利于培育青年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服务意识,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展示青年群体形象,丰富青年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文化资本积累。
“文化资本”,是布尔迪厄( Pierre Bourdieu) 社会再生产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布尔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指“一种标志行动者社会身份的,被视为正统的文化趣味、消费方式、文化能力和教育资历等的价值形式”。他还将文化资本进一步细分为具体的、客观的和制度的三种形式,以此赋予文化参与者不同类型、不同级别、不同质地和价值的文化资本。所谓具体的形式,布尔迪厄阐述道:“文化资本具体的形式即以精神或肉体持久的性情的形式存在。”文化资本积累是在具体形式中进行的,依托于实质性的、实体化的、可见的方式,如文化实践、教育程度、修养行为等。换言之,具体形式的文化资本与参与者个体密切相关,无论是受教育的过程还是文化实践活动,其基本前提都是个人必须亲历其间,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行动,从而获得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文化资本,是一个具体化和实体化的过程,该过程十分漫长,而且必须由行动者身体力行。
结合青年群体参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具体实践活动,我们可以把获得具体形式的文化资本作如下理解:首先,青年群体参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活动时间的先后、长短对获取文化资本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次,长期的实践参与,使他们对自己所涉足的农村礼堂文化建设的活动内容了如指掌,从而自然而然地成为农村文化活动的意见领袖,并由此积累起一种必须经由个人努力才能得以体现、无需由其他人代理执行、也无需任何修改就可以完整转移或赠送给他人的文化资本。
毫无疑问,青年群体的这种文化资本积累,将极大提高青年群体在农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中的话语权,进而在乡村治理中发挥青年群体独特而应有的作用。文化礼堂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化活动场所,而是一个集思想道德建设、文体娱乐活动、知识技能普及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综合体。按照“文化地标、精神家园”的功能定位,文化礼堂融合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主流价值、丰富文体活动等功能,使文化礼堂成为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和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
村落公共空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乡村社会内人们可自由进入并进行思想
本次调查深入温岭市16个镇(街道),针对受访对象的差异化,分别采取问卷与访谈两种方式:一是对青年群体采取问卷调查方式,从个体角度了解青年群体对文化礼堂建设的态度及想法。问卷共计发放1500份,收回有效问卷1352份。其中,男性占受访者总数的57.8%,女性占比42.2%。受访者年龄多分布在26至35岁之间,占总人数的78.5%,这些青年群体的学历以大专及本科为主。二是对各个文化礼堂负责人或镇街道干部采取半结构访谈方式,从管理者角度了解文化礼堂的运营情况。总体而言,此次调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青年群体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的参与和融入现状。
1.青年志愿者组织参与文化礼堂建设工作情况。青年志愿者组织多是一批热心公益组织,是由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年群体组成的。他们积极参与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运营工作,依靠政府牵线搭桥或是直接与基层村组织联系,定期开展公益活动,成为文化礼堂建设的重要力量。如箬横镇前江村、田后村,早在2009年,就成立了箬横镇乡村七巧板爱心服务团,集合了村委会、政府、学校、企业各方面的力量,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为服务对象,参与到当地的文化礼堂建设中来。仅2014年,服务团就授课19期,覆盖周边村庄600多名儿童,形成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公益主题活动,获得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类似的情况在松门镇也得到体现。2012年成立的松门镇向阳花志愿者协会,将有积极性、公益心的志愿者整合在一起,依靠文化礼堂,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各类公益活动。青年志愿者组织活跃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第一线,成为文化礼堂建设的重要“生产者”,是青年参与文化礼堂建设的主要方式。
2.精英青年群体从事文化礼堂管理工作情况。精英青年群体是指一批有责任感、有思想、有能力的青年人,他们从事文化礼堂的管理工作,给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带来新风气、新角度,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领头人和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主要供给者。调研发现,文化礼堂的日常管理工作多是由村里分管宣传的村委成员或团支部书记承担,由精英青年参与日常管理工作,对文化礼堂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如箬横镇田后村的团支部书记朱国兵,是村文化礼堂的负责人之一,是一位热爱公益、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年人。在当地文化礼堂的建设过程中,他想点子、出力量,组织各类文化活动;积极与周边文化礼堂开展交流、合作,优势互补;聚集多方资源,组建了箬横镇乡村七巧板爱心服务团。在他的带领下,田后村文化礼堂建设取得了优异的成果,所开展的“乡村七巧板课堂”“候鸟守护”活动受到了多家媒体的关注、报道,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广泛认可。精英青年从事文化礼堂的管理工作,同样是青年参与的重要方式。让青年元素嵌入到文化礼堂内部,从建设思路、组织方式、管理角度上进行全面洗牌,能够给文化礼堂建设带来新思路、新方法,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更优秀、更具有新意的公共文化产品。
1.青年群体的认知与态度分析。从问卷中将能够反映农村青年群体对文化礼堂的认知与态度的问题抽取出来,经过SPSS软件分析得出以下数据:受访对象中的84%农村青年人表示他们知道农村文化礼堂的存在,并且也积极参与过社区或文化礼堂举办的活动。大部分青年人对于文化礼堂活动的认知度与接受度较高。在分析青年群体对所在地区文化礼堂的评价中,发现超过半数的农村青年群体对文化礼堂的建设意义评价较高,认为文化礼堂建设非常有意义。同时,也表明对他们所在地区的文化礼堂建设比较满意。可见,就身处于农村地区的青年群体而言,文化礼堂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2.青年群体的个性参与分析。针对青年群体的个性化参与,我们依照以下三个问题进行分析,从数据可以得出:受访者认为农村文化礼堂举办的活动基本能够涵盖所有年龄层,其中以老年人为主,占比为37.1%,其次为青年人,占比27.5%。从获取活动信息渠道上看,文化礼堂举办活动的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其中以新媒体为主要宣传方式,占比26.2%,其次为村务公开栏(22.6%)和街坊相互传告(22.6%)两种传统宣传方式。从文化礼堂举办的活动类型上看,青年人比较倾向于选择文体类与知识类活动,其他类型的活动分布也较为均匀。这说明在概率分布上,文化礼堂不管举办何种类型活动,青年人都有可能参与。
3.青年群体参与影响因素分析。由数据可知:影响青年人参与文化礼堂活动的原因有多种。根据受访者的调查,我们发现影响青年人参与文化礼堂活动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活动室较少、没有特色(21.3%),活动主题单调(15.2%),活动方式单一、策划方式不新颖(14.4%)和活动只针对部分人群(15.4%)。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归结于文化礼堂举办的活动内涵不丰富,形式单一,并最终降低了青年群体参与文化礼堂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但在调查中,我们也得到了绝大多数受访者的回应:倘若在文化礼堂建设中管理者或组织者能够改善或解决上述问题,青年人将愿意参加相关的文娱活动。
1.青年元素融入程度不高。调研发现,虽然青年人在村中占到一定人数比例,但是针对青年群体的文化活动却是少之又少。在对16个镇(街道)的调研中发现,青年群体参与文化礼堂建设更多的是自发的过程,镇、街道不安排,村里面就很少主动去办。
2.青年参与缺少制度性安排。在文化礼堂建设中,资源调配、平台搭建等都缺乏系统性的制度安排,这让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力量难以充分施展。如,城市中的青年志愿者群体、高校的大学生群体、基层的精英青年群体都是文化礼堂建设的人才资源,但调研发现,青年参与程度并不高,其原因就在于缺少系统性的安排和信息对接不通畅。
3.适合青年参与的活动不多且活动空间不足。大部分文化礼堂都会以特定节日举办特定活动作为文化活动主题的常用立意点,如九九重阳节举办敬老爱老的活动等,却鲜有针对青年群体参与的特定活动,从一定程度上拉大了青年群体对文化活动的心理落差。同时,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青年活动开展无足够的空间。
1.开展项目对接。要积极引导青少年社会组织主动承担社会公共事务,获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资质,以实现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更有效的对接。如,在“春泥计划”进文化礼堂活动中,可推出“候鸟守护计划”项目,整合各类资金,依托招投标平台,吸引青少年社会组织报名竞投,使其成为该项目的实施主体。
2.开展认领活动。定期制订活动计划,发动青少年社会组织依据自身优势进行认领策划,并为其资金来源、场地安排等问题提供相应服务。如,温岭市于2014年在全市文化礼堂发起了“时尚运动公益秀”系列活动,其中轮滑大赛由“风动米高”滑轮俱乐部认领,参与人数达1000多人次,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
3.创新宣传方式。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作用,建设集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微博、青少年网站、实体化青少年户外基地等为一体的传播平台,吸引更多人了解、支持和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如,温岭团市委自主开发了“走起”手机APP客户端,已累计发送各类文化活动讯息1000多次,大大提升了礼堂活动的参与度。
1.培养本地青年文化人才。如温岭市城南镇彭家村党支部委员、文化礼堂管理员林瑞俊,是当地的一名乡村医生,由于其有些文艺才能,在文化礼堂建设中,彭家村让其负责礼堂的建设任务。在他的组织下,彭家村文化礼堂建设成为台州市示范性文化礼堂,尤其是该村的“村晚”等文化活动,在当地小有名气。随着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村民的兴趣爱好更加广泛了,村里赌博打牌的少了,唱歌跳舞的多了,游手好闲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吵架相骂的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在新一轮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林瑞俊高票当选村党支部委员,并当选为温岭市党代表。
2.积极拓展人才资源渠道。由市级宣传、教育、文化部门牵头,积极与高校大学生群体、城市青年志愿者合作,建立长效帮扶伙伴关系,吸纳精英青年群体参与文化礼堂建设,满足文化礼堂建设的青年人才需求。
3.与文化创客开展合作。由村里免费提供给文化创客闲置房屋,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组织开展亲子手作体验培训、微电影拍摄制作等文化休闲消费活动,让农村文化礼堂成为小微文化创意产业生产、销售的平台,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
1.增强资源效用。要进一步统筹建设场馆设施,发挥硬件设施资源的应有功能,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根据村庄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合理高效的文化设备使用方案。可以不拘泥于自有的资源,也可与邻近村庄互通有无,灵活运用周边已有文化活动空间。
2.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媒体。要适应“互联网+”时代需求,为全市农村文化礼堂免费安装无线wifi,提高青年群体的参与热情。如温岭市松门镇南咸田村文化礼堂活动中,率先在全市举办周末网络亲子绘本阅读会,通过微信平台报名的方式,组织年轻家庭到农村文化礼堂举办家庭教育经验分享、绘本故事会等,并利用互联网举办微信育儿课堂,使该村农村文化礼堂成为当地年轻人固定聚会的场所。
3.着力突出地方文化。要大力挖掘农村传统特色文化,融入现代元素。如温岭市坞根镇坑潘村文化礼堂建设便着力将传统的“石灰雕塑”内容与现代玻璃钢架建筑元素相融合,使之成为农村的靓丽风景,也成为年轻伴侣拍摄写真、婚纱照的首选地。
综上所述,加强青年群体参与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有利于增强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有利于联合各方力量搭建更加强大的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平台,实现文化惠民、以文化人,也更有利于乡村的有效治理。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温岭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