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连鑫 王文昌
基于系统论的习近平扶贫思想实践研究
——以山西省吉县赵村为例
文/连鑫 王文昌
系统论由贝塔朗菲所创立,其核心思想在于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的、以环境发生关系的、不以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的各组成部分的有机总体。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不具备的性质。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要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以优化的系统观点看问题。
系统论强调以系统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即要在坚持整体性、相互联系、有序、动态原则的基础上,遵循系统分析、系统模拟、系统设计、系统管理的逻辑流程。其中,在系统分析环节,应构建系统模型,进而以系统模型进行模拟仿真,通过比较作出最优决策;在此基础上,提出技术上能够实现的优化设计,最后进行系统的研制、试验和评价,并及时改正。系统论逻辑机理实质与唯物辩证法一脉相承。
基于系统化的逻辑方法强调对于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相互关系和变动规律性的把控,因此,对于习近平扶贫思想逻辑机理的解构应立足脱贫攻坚这一目标靶向,通过构建内生动力、外部支撑、实施基点的“三位一体”逻辑系统进行系统分析。
培育脱贫内生动力思想是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核心,也是系统论视角下扶贫思想的应有逻辑。
对于脱贫内生动力思想的解构,实质可从认识塑造与实践操作层面进行。习近平指出,“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要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指导扶贫开发,丰富贫困地区文化活动,加强贫困地区社会建设,提升贫困群众教育、文化、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振奋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精神风貌”。依托脱贫认识塑造的“内源扶贫”理念,实质也为习近平所阐述的“智力扶贫”模式的理论呈现。
脱贫攻坚应立足贫困问题生成动因这一目标靶向。贫困问题生成的核心因素在于经济发展滞后,进一步取决于富有活力的产业支撑。习近平强调:“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因此,习近平扶贫思想实际上从实践操作层面阐释了塑造脱贫内生动力的核心理念。
系统化逻辑方法强调系统、要素、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因此,脱贫攻坚既要突出内生动力塑造,也应统筹外部支撑框架构建。
针对脱贫攻坚外部支撑框架构建的扶贫理念,习近平立足机制建设、要素辅助、环境统筹等视角予以充分阐释。习近平指出,“把扶贫开发同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结合起来,同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结合起来,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向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素质要效益”“‘人心齐,泰山移。’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要健全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各部门要积极完成所承担的定点扶贫任务,东部地区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帮扶力度,国有企业要承担更多扶贫开发任务”“要引导社会扶贫重心下沉,促进帮扶资源向贫困村和贫困户流动,实现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要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查制度,加强督查问责,把导向立起来,让规矩严起来”。
习近平扶贫思想强化脱贫攻坚机制建设、依托脱贫攻坚要素辅助、统筹脱贫攻坚环境保护的思路与理念,全面剖析了贫困问题生成的外部因素,深度匹配了脱贫攻坚的目标靶向,高度契合系统论逻辑的扶贫思想。
系统论既强调基于要素的整体,也强调基于整体的要素。贫困问题生成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滞后,这也是诱发贫困问题的共性因素;具体到不同历史与现实条件下,贫困问题又存在纷繁复杂的个性问题。因此,系统论视角下的扶贫思想应当立足消除致贫要素这一目标靶向,这也与习近平的 “精准扶贫”思想一脉相承。
习近平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手榴弹炸跳蚤’不行”“总结各地实践和探索,好路子好机制的核心就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脱贫摘帽要坚持成熟一个摘一个,既防止不思进取、等靠要,又防止揠苗助长、图虚名”“要增加资金投人和项目支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乡因族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赵村位于山西省吉县,距吉县城区10公里,2012年被确定为贫困村。全村土地总面积为34215亩,人均耕地面积仅有3亩;全村经济结构以苹果种植与烤烟种植以及劳务经济为主,缺乏稳定、持续、高效的支柱产业。截至2016年,全村共有贫困农户107户,约为总户数的20.66%。
一是脱贫环境趋于良好。系统论视角下的脱贫攻坚依托系统化的动力支撑与工具体系予以实现。赵村于2012年被认定为贫困村后,得益于系列政策支撑与配套机制,脱贫环境渐趋良好。截至2016年,赵村已累计获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25万元、产业项目扶持资金80万元、粮食增补资金13万元、农资综合补贴资金1.6万元、退耕还林补贴资金3.4万元,直接受益农户380余户。与此同时,针对因病致贫等现实问题,全村参加新农合人员已达95%以上,并已累计获得大病救助补贴2万元、最低生活保障16万元,直接受益农户49户。
二是扶贫效果初步显现。基于专项政策支撑,赵村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得以一定程度改变。其中,受益于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扶持,5个自然村实现了“村村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闭塞的现实问题,初步解决了农产品对外运输的交通瓶颈;受益于产业项目资金扶持,先后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覆盖120亩果园的引水灌溉工程、430亩老果园改造工程建设,初步改善了贫瘠、闭塞的农业生产条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村域经济发展水平;受益于国家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政策支撑,依托烟叶种植与苹果种植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吸收农户16户,规模化与专业化特征初步显现。
受益于扶贫政策支撑,2016年,全村人均收入突破2500元,达到2694元,相较于2015年增长15个百分点。
催生贫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滞后。因此,依托经济发展予以消除贫困问题是扶贫的根本路径,也是践行系统论视角下的习近平“内源扶贫”思想的必然要求。
对于赵村而言,铸造脱贫内生动力应当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与经济环境,在充分借鉴既有脱贫工作缺陷与不足的经验基础之上,依托产业塑造与认识改造两条核心路径予以实现。其中,在产业塑造层面,赵村应当充分挖掘村域特色资源,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则,改良苹果种植与烟叶种植,借力支持政策,引导农户自主创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种植,逐步强化村域经济发展所依托的产业支撑;与此同时,依托自然优势,发展特色养殖业,拓展产业类型,构建多元脱贫动力体系。在认识改造层面,对于基层管理群体,应激发其攻坚克难、勇于变革的脱贫意识,从而为全村发展理清思路,凝聚合力,形成动力;对于村民个人,应强化自主脱贫思想,改变被动接受扶贫的思维,激发自主脱贫、自主发展的内生活力。
消除贫困问题既需要根植内生动力,也需要充分利用外部支撑体系,这既是系统论核心逻辑的客观要求,也是习近平“三位一体”扶贫格局的理论阐释。
具体到赵村,统筹外部支撑体系,亟须构建涵盖基层管理、社会对接、资金使用层面的良性、系统机制。对于基层管理组织建设,应在强化基层管理能力建设的同时,设定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进而形成业务水平高、脱贫意识强的基层管理格局;对于社会对接机制建设,应立足村域资源禀赋与自然条件,注重强化与农业科研院所对接,开展农业生产经营理论与技术培训,提升农户自主发展技能水平;注重完善社会职能体系,落实大病救助机制,有效消解因病致贫问题、注重强化与企事业对接,拓展扶贫渠道,壮大扶贫力量;对于资金使用机制,应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在重点扶持专业化生产同时,逐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进而形成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相互支撑的良性格局。
致贫因素通常系统且复杂,精确致贫要素予以精准扶贫是系统论视角下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客观要求。
赵村的贫困根植于经济发展滞后,也受制于纷杂的社会因素。因此,精准扶贫既要精准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也要精准化解制约经济发展的边缘问题。赵村贫困问题生成的根源在于产业支撑缺失,进一步受制于处于劣势的自然禀赋与社会要素。因此,精准脱贫应当以解决产业支撑缺失为目标靶向,依托交通设施建设消解制约产业发展的交通障碍、依托农田水利建设化解制约产业发展的自然瓶颈、依托果园防雹网络建设削弱自然灾害损失、依托专业生产组织建设发展现代规模农业、依托社会专业服务提升生产经营水平。与此同时,精准脱贫也应当统筹致贫个性因素,依托社会职能体系破解因病致贫问题、依托建档立卡机制制定精准帮扶计划。
消除贫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要求。本文依托系统论的逻辑思想与分析方法,以山西省吉县赵村为实证研究对象,对习近平扶贫思想进行系统而深入论证后,提出基于系统论视角的习近平扶贫思想运用策略,即要突出内生动力核心,铸造脱贫长效动力引擎、优化外部支撑体系,构建脱贫良性发展机制、精确实施要素基点,助力脱贫精准运作效率。
(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