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柏
【摘 要】 概念是我们认识知识的关键要素,只有将概念学透、能完全理解,才能灵活地运用到各种领域。当然,初中数学概念是数学授课内容的重点,同时也是学习数学基本知识的前提条件。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方式和方法,注重概念的演变过程,运用一些创新的途径和策略,给学生的思维以启发。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概念,且知道一定的解题思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难度加大,学习的内容也越来越抽象,所以教师要借助有意义的素材,让抽象的概念变为具体的,学生不再对概念有所恐惧,而它的作用则是帮助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关键词】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创新;思维能力
概念是数学授课过程中所讲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在实际练习中的重要依据,它也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初中数学概念有时候是几行字,有时候是几个公式,要将他们理解,并且灵活运用,也绝非易事。要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完全让学生吸收,就不能按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规中矩地去讲了,不能一味地灌输概念。要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正确认识概念的重要作用,概念是做题的重要依据。只有将概念理解了,做题时才有更清晰的解答思路。
一、运用类比方式进行概念教学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将原有的数学知识上又增加了新的知识,都是逐步累积的。因此,学习数学绝非一日之功,它是日积月累的結果。教师可将新知识与旧知识构建一个知识网络图,从中可以清晰地知道各种类别的知识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也将学生的大脑中的知识从头到尾又梳理一遍,继而构建出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系统结构,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同时引导学生通过类比的方式,寻找出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例如,在学习到菱形的判定与性质时,可以将菱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长方形联系起来,通过制作成表格的方式进行知识的类比,很容易看出菱形属于平行四边形的一种,是平行四边形的一种特殊表示;同时又与正方形、长方形有着许多相类似的结构,比如:都有四条边、四个角,形状结构不稳定,都有两天边互相平行,它们的内角和都一样,都是360度。不同点是:长方形与正方形四个角的角度都是90度,而菱形却是两两相等。从它们的形状上很容易看出异同点。这样既可以快速掌握菱形的判定与性质,也能将这些图形联系在一起,从而又构建新的知识网络图。
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概念教学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一种方式,可以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得到自己想了解的内容。因此,教师要有较高的语言表述能力,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在表述概念时,可以要求学生来回答,用他所理解的内容再来表述一遍,不用非得与课本上一字不差。由于初中数学概念是有关专家经过无数次测量得出的结果,所以概念是由精准的数学语言来表述出来的。因此,一般概念所揭露的事物的本质都是准确的,没有矛盾的,是合乎情理的。数学教师也需要培养学生能够精准地表达出所讲的概念,以启迪学生思维。例如在教师讲解梯形时,将抽象的图形具体化,拿出一个教学模型,先不做讲解。首先让学生们观察梯形的形状,在梯形位置摆放不同的情况下,看此模型有何变化,从中找出它的本质属性,使用“仅有”、“只有”一组对边是不平行的。用这些准确度高的字眼,以免产生分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应该一个一个字眼地去理解,不应随意加字和去字。通过一番讲解,对重点字的分析,能够感受到数学概念的严谨性。当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讲解概念时,不仅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而且也检验了学生是否真正地理解了这个概念。
三、突出知识层次性进行概念教学
讲解概念的目的就是将它运用到实际案例中,可将概念的运用分为三个层次:用概念解决类似的问题、将概念进行推理成相近的概念、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按顺序地进行掌握,不可忙于求成,应该遵循由简单到难的原则,不能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概念。展开一系列活动,将概念一句一句地剖析,这样理解起来更为方便。例如,在学习到反比例函数时,首先通过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对基本概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时间、速度、距离之间的关系,与正比例函数相反,其中距离是常数,时间是自变量,速度越快,时间就越短,因此它们两个呈反比关系。再返回到概念中,当学生能够准确的掌握之后,再出一些相关的小案例,帮助学生巩固一下对概念的理解,此时不宜偏难,否则学生会产生恐惧心理,遵循由易变难的教学原则。
只有掌握好数学概念,才能更好地去应用,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使学生掌握这个概念的本身,而是通过讲解概念的演变过程,完善学生的知识系统结构,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若只是让学生记住定义的内容,然后进行练习,其实是降低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因此,在概念教学要讲究方式和策略,不要一味地去灌输那些所谓的概念,一定要将概念真真正正地传输到学生思维中。
【参考文献】
[1]杨英春.浅析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J].学周刊2011年17期
[2]刘四伟.对于一道初中数学竞赛题的理解和运用[J].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学研版)2011年01期
[3]陈利军.浅析数学概念的教学[J].学周刊2011年13期
[4]薛书果.创设情境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学研版)2011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