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学情分析①

2017-11-23 12:36孙凯文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28期
关键词:学情分析体育

孙凯文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上海 200241)

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学情分析①

孙凯文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上海 200241)

学情分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也是提高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之一。但只有在确保学情分析有效的前提下,方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体育教学相较于其他教学,对学情分析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和更加严格的要求,因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从体育教学学情分析的现状、体育教学学情分析的模式和体育教学学情分析的方法,阐述教师对体育教学做学情分析时应当注意什么,应当如何做,以期为体育教学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体育 教学 学情分析

1 学情分析现存在的问题

就现阶段而言,学情分析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断层。现阶段我国的学情分析大都是教师“想当然”的产物,是教师根据其经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猜想而非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后所得结果。一方面,教师已经初步了解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和前提,而另一方面,教师或并未将学情分析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或因运用不当而使得学情分析的价值不能得以发挥。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教师并未将学情分析运用到教学中。此时的学情分析只是一种形式主义,教师并未将其带入日常的教学之中,仅是“纸上谈兵”的学情分析必然不能发挥其作用,从而导致学情分析与实际教学活动割裂。(2)教师对学情分析的理解不深。教师对学情分析的理解程度决定着学情分析作用的发挥程度,如果教师自身对学情分析缺乏深刻理解,便无法将学情分析很好的运用到教学设计之中,自然无法将学情分析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3)学情分析的方式过于单一。教师自身已经进行了学情分析,但大都带着经验主义的色彩,是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学情单一维度的主观猜想而无科学依据支撑。此时的学情分析非但不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反而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而又看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即便教师知道学情分析的重要性,也无力改变学情分析沦为“鸡肋”的尴尬处境。

2 体育教学中的学情分析

2.1 体育教学中学情分析的必要性

体育是一门较为特殊的课程,它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为目的的有组织、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体育具有两个层面,一是身体练习,身体需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这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二是体育包括了支撑着其实践活动的体育学相关理论和基础卫生保健知识,在身体练习的同时,还需学习并掌握相关理论。由此可见体育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更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它对学情分析的需求更加迫切,要求也更加严格。

2.2 体育教学中学情分析的类型

学情分析为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及后期的教学评价提供依据,且需与后续教学活动相关联。根据学情分析的不同对象可分为将其两种类型: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前者较后者的范围更大,一般用于学期或学年中的学情分析;而后者范围较小,主要指与学习过程直接相关的因素,包括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等几个方面。根据学情分析的不同时间段又可将其划分为学期或学年前的学情分析、一个单元的学情分析和一节课/一个知识点的学情分析。学期或学年的学情分析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一学段内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应在该学段教学目标和教材分析之前进行;而一个单元、一节课或一个知识点的学情分析则应该安排在教材分析之后,与教材分析的结论相结合,主要作教学方式方法选择上的参考。

2.3 体育教学中学情分析的模式

2.3.1 四知模式分析

有的教师通过已知、未知、能知和想知4个维度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1)已知。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中写到:“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1]。”从奥苏伯尔这段话中不难看出已知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加之体育具有其特殊性,因此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已知维度的分析就更为重要。一般体育教学中会存在学生肢体的“前概念”,这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科目的“前概念”。这种“前概念”或是自身习惯,或是肢体对该学习项目的错误概念,又或是学习过其他项目之后所遗留的动作技能习惯,但无论是何种“前概念”或该概念的正确与否,都与后续教学息息相关。体育是通过肢体活动来达到其目的,故学生一旦已有的肢体概念达到自动化阶段,肌肉就会形成记忆,对后续体育教学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之前,对学生的已知进行分析,是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失的关键一环。(2)未知。与已知相对的,是教师对学生未知的分析。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未知,才能够保证教学过程中的针对性,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3)能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学生发展具有两种水平,除学生现具备的能力外,还有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即学生自身的潜力,故在能知的维度上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除需分析学生的已知和未知外,还需对学生的能知进行分析并根据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定教学计划,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避免重复或过度教学,影响教学效果。(4)想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时还应注意学生想知维度的分析。学生想要知道、学习什么,是学生的兴趣所在,而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只有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够抓准学生的心理,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3.2 课前、课中、课后模式分析

体育教学设计具有其系统性。体育教学设计从体育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在工作程序上,往往不是先完成一步再开始下一步的,而是不断往复、相互补充,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使其产生整体效应,达到体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故体育教学设计是一个整体,需紧密围绕既定的目标进行设计,从而达到目标、过程和评价的一致性。在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时,应将教学的整个过程看做为一个整体,并将对学情的分析贯穿在整个过程的始终。因此,有些教师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这种模式,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学情分析,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课前学情分析是教师在学情分析时需首先考虑且不能回避的问题,它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起点和课前的准备状态。学生学习起点即学生对该次课学习内容的预先掌握程度,包括对该课内容的认知程度、该技能掌握的基础如何和对该课学习的态度;而课前准备状态,则是针对于此课学生已经做好了什么样的准备、学习动机是什么以及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的发展程度等方面。学习起点分析与教学内容直接相关,而学生的课前准备状态则影响着教师在教材教法上的选择。

课前、课中、课后的分析模式也是教学评价的具体体现。教师在课前进行评价方案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实施评价方案,课后对结果进行评定并分析报告评价结果,最后对评定结果进行处理。针对日常上课的教学设计来讲,教师可根据评定结果的分析直接对教学方案进行修改和调整,以为下次教学服务。因此可以认为,课前、课中、课后这3个分析维度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整体,三者缺一不可。

课前、课中、课后分析模式的关系可用图1表示。

图1 课前、课中、课后分析模式关系图

3 体育教学中学情分析的常用方法

3.1 经验分析法

经验分析是教师在学情分析时最常用的方法,是教师凭借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对班级内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进行的主观分析。一般来说,教师的教学经验越丰富、对教授学生的了解程度越高,学情分析的准确度和有效性就越高,分析的结果也更具有价值。学情分析需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经验之上,但教学经验并不等同于学情分析的全部,只依靠经验分析的学情分析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因此教师在运用经验分析法的同时,应并用其他分析方法或从多个维度进行经验分析,以保证学情分析的科学性和实践价值。

3.2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教师在教学时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无意间流露出来的表现其学习状态等的行为动作予以考察并发现其存在问题的一种方法。教师在观察时应该明确观察的对象和目的,对其观察的目标具有针对性,避免受其他因素的干预而导致观察结果不准确。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班级共性和学生个性的双重观察标准,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对存在的问题做出及时调整,确保观察的有效性。课后,教师应将观察到的各类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下次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奠定基础。

3.3 调查法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教师可采用调查法。如教师可针对自身教学设计相关调查问卷,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结果等有进一步了解。但教师在进行调查时应注意方式方法,所设计问题应简单易懂、准确客观,不带有任何趋向性和引导性并符合调查的最终目的。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时应从多个角度出发,避免主观主义,保证数据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3.4 访谈法

访谈法是教师通过对学生访问、谈话的形式,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所知所想的一种手段。教学本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社会活动,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促进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之一。教师可以通过一定深度的访谈,获取自己需了解的信息。但教师在进行访谈时应注意周围环境、问题内容和沟通语气等方面的问题,让学生敢于说话,敢于说真话,如此教师才能保证所获信息的真实性,为下一次学情分析提供有力参考,对教学现状加以改进,进一步实现有效教学。

[1](美)DP 奥苏伯尔,著.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任夫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2]朱伟强.体育教学设计[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2):7.

[3]马文杰,鲍建生.“学情分析”:功能、内容和方法[J].教育科学研究,2013(9):52-57.

[4]邵燕楠,黄燕宁.学情分析:教育研究的重要生长点[J].中国教育学刊,2014(2):60-63.

[5]时晓玲.学情分析的误区及其对策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3(3):67-71.

G807.4

A

2095-2813(2017)10(a)-0091-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8.091

孙凯文(1995—),女,汉族,山东淄博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学情分析体育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分析:是谁要过节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回头潮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