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新安
(西安政治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8)
延安红色基因的传承:梁家河蕴含的崇高精神
□ 李新安
(西安政治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8)
传承红色基因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梁家河插队的岁月里,习近平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带领父老乡亲改善了这里的生产生活条件,并在实践中逐渐培育了理想信念坚定、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创新的崇高精神。分析和总结梁家河蕴含的崇高精神,不仅有助于理解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而且有助于加深对延安精神的研究和传承,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确保红色旗帜永不褪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延安红色基因;梁家河;延安精神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传承红色基因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红色基因的延安精神在历史传承中不断地得到创新发展,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间,同这里的父老乡亲一起以实际行动践行和发展了延安精神,赋予了它新的时代内涵。为了“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1]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就要深入分析和总结梁家河蕴含的崇高精神。
优良传统的形成离不开历史传承和人的创造,梁家河蕴含的崇高精神就是在传承延安精神的基础上,经过艰苦奋斗的实践历练培育出来的。陕北这块黄土地具有深厚的红色基因,这些红色基因曾在中国革命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地处陕北的梁家河,“方圆百里曾经诞生过陕北第一支革命武装,敞开胸怀拥抱过长征最先到达陕北的红军”。[2]不仅如此,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指挥所、司令部,就是在这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创造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它的形成对梁家河乃至整个陕北地域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习近平对延安精神的认知是从他父亲那里开始的。习近平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后代,从小就接受革命教育。在写给父亲88岁生日的拜寿信中,他说自己从父亲身上 “继承和学习的高尚品质很多”,其中包括“为人坦诚、忠厚”“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对信仰的执着追求”“赤子情怀”“俭朴生活”[3]等,他就是在这样的“好家风”中成长起来的。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是陕西富平人,是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21岁时当选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后来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负责西北局全面工作。当年,习仲勋就是 “党的宝贵的群众领袖”。他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孩子们。习近平完全继承了父亲的红色基因,对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精神有着很深的认识。2007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会见延安党政代表团时说:“在延安,我明白了做人一定要有理想和信念,要有进取精神……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很实的东西,是很具体的,已经融入了自己的血液当中。”[4]2015年2月,习近平在参观杨家岭党的七大会址时动情地说:“这里我来过多次,插队时每次到延安都要来看看,每次都受到精神上的洗礼。”[5]
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七年的岁月里,将延安精神融入到实践中,实事求是、埋头苦干、大胆创新,带领梁家河的父老乡亲改善了这里的条件,并在实践中逐渐培育了适应时代发展的崇高精神。这些崇高精神概括起来主要有: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坚持一心为民、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始终勇于开拓创新。
延安精神的首要一条就是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核心就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这是延安精神的灵魂。毛泽东说:“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6]共产主义理想是延安时期广大革命者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最深层动力。在抗战时期,大批爱国青年,栉风沐雨,风餐露宿,络绎不绝地奔向延安,就是为了追求理想。艰苦卓绝的延安岁月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依然是时代主题。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七年的岁月里,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成长为一名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共产党员,培育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种信念是梁家河蕴含的崇高精神的灵魂,是对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理想信念的确立,既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也是个人的选择。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期间确立的对共产主义的坚定理想信念,就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客观上讲,习近平的理想信念受其父亲的影响,传承了延安精神的红色基因。2001年10月,在给父亲的家书中他这样写道:“无论是白色恐怖的年代,还是极左路线时期;无论是受人诬陷,还是身处逆境,爸爸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仍坚定不移,相信我们的党是伟大的、正确的、光荣的。您的言行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7]但这种理想信念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还是受到了冲击。2003年,在接受《东方之子》专访时习近平说:“过去讲信仰,好像是一种很虚的东西……到了文化革命理想破灭,最后变得甚至是一种虚无。最后在那种年龄段,以及在那种时代变成是一种叛逆性,或者说是一种批判主义色彩。”[8]但是,在梁家河七年的实践历练中,习近平渐渐从信仰虚无变成了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在接受《东方之子》专访时习近平说:“我从陕北出来,我已经是一个经过一些历练的共产党员了。”[9]如果说家庭教育是习近平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的客观条件,那么,使自己在急剧变动的政治运动中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进而在实践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是因为他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习近平写道:“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10]
延安时期,大批进步青年之所以奔赴延安,是因为对蒋介石、国民党的独裁专制统治和国统区腐败、黑暗的社会制度深恶痛绝,对抗战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深感迷茫和忧虑,而延安则代表着希望和光明,这种理想的选择一目了然;在和平建设年代,如何客观地了解中国社会,进而从思想上牢牢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及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当时形势看,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因为小说《刘志丹》而成为“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的对象,造反派不仅抄了他的家,而且他的家人和孩子也受到了连累,习近平因不甘忍受欺负,得罪了造反派,被当作“黑帮”家属揪出,差一点进少管所。1968年12月,习近平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主动申请到陕北农村插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到梁家河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为习近平认识中国农村和了解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所思所想以及确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梁家河插队时,他并没有因为父亲的问题对自己失去信心,而是以立足于实际、立足于群众、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宏大视野,通过与农村、农民的接触,更为深切地意识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出路在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更加坚定了对党的忠诚和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在接受《东方之子》专访时习近平说:当真正从书本走向现实,经过实践的历练,最后感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共产主义理想是伟大的。[11]因此,在入团入党问题上,尽管阻力重重,但他毫不气馁,入团申请书前后写了八份、入党申请书写了十份,一生做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已成为他的执着信仰。由此可见,理想信念的确立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坎坷磨炼中不断形成的,理想信念一旦确立就成会为前进道路上的灯塔和不竭的动力。
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12]在梁家河插队的经历使习近平更为清醒地认识到,理想信念是人成长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从社会实践中得出的认识上升为党的指导思想。面对新形势下理想信念淡化问题,习近平反复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13]并指出:“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保持全党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14]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最终建立新中国,其最为根本的一点就是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赢得了民心。1949年,毛泽东在与民主人士张澜的对话中就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其实也无过人的本领,我们只不过做到了谦虚、谨慎、勤劳、节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国人民拥护我们,这才办成了一些事情。”[15]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其包括人民群众是主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思想;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利益改正错的的政治态度;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等等。这些原则和方法体现在政权建设、经济发展和文化方针等方面,是指导党的各项工作的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基础、力量之源泉,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的根本原则。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感受最深的就是:“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16]坚持一心为民是梁家河蕴含的崇高精神的核心,也是对延安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17]
习近平在梁家河艰苦的岁月里,没有像其他插队知青那样想尽快离开这偏僻的山沟,而是选择了坚守,为老百姓办实事。“和习近平同时到达延安地区的是26800多名北京知青,他们被分配到12个县的2667个生产队。为了管理北京知青,北京市后来还派出了1200名插队干部。而四五年后,超过98%的北京知青都通过招工、招干、参军、考学离开了这里。”[18]在《福建博士风采》中习近平回忆道:“回想我刚下乡的时候,大概有二三十个知识青年,都是军队干部子弟,半年后大部分都当兵走了。近一年的时间里就我一个坚守在那里,感到十分孤独。但当我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后,特别是和群众融为一体时,就感到自己生活得很快乐。”[19]其中的原因很多,既有革命前辈的教诲,又有梁家河厚重的传统文化熏陶,更有他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这些因素最终汇聚成了他一心为民的执政理念。
刚到梁家河时,习近平没有要在梁家河长久待下去的想法。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他回忆道:“别人下去天天上山干活,我却很随意,老百姓对我印象不好。”[20]几个月后,他回到了北京,“又一次作为倒流人口被管制起来,这一关就是半年。”[21]这时他面临着人生的一大抉择:是留在北京还是回农村?就在犹豫不决之时,他姨姨和姨父给他指了一条路,并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开导习近平:“你现在不靠群众靠谁?当然要靠群众。”[22]听了姨姨和姨父的话,他收拾起简单的行囊又回到了梁家河,按照这个思路努力和群众打成一片。陕北农民是质朴的,他们以宽阔的胸怀接纳了习近平。老乡们对这些下乡的知识青年非常热情,知道他们要来,梁家河大队的人赶着毛驴、带着孩子,沿着山路迎接这些小伙子和姑娘们。当时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还处在接受审查、下放劳动的岁月中,朴实的村民并没有因此而疏离、歧视习近平,反而对他更加关心,“把他当自己娃一样看待”。先后推荐他做赤脚医生、记工员、农技员,又推选他出席延安地区第二届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表彰奖励。因此,在接受《东方之子》专访时习近平说:“我觉得在我的这个一生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两种人,一种就是革命老前辈,一种就是我那个陕北老乡,他就是总是觉得我应该在群众中,不要脱离群众。”[23]“比如当时延川的县委书记申昜,顶着压力拍板让他入党,推荐他上大学”;[24]比如公社知青办主任,冒着“掉脑袋”的风险把他档案中的“黑材料”付之一炬。[25]正因为如此,习近平直言,他有“黄土地情结”,对这里的父老乡亲产生了深厚情感,决心以赤子之心来报答他们。
在梁家河,习近平以实干担当的精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尤其是他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一直将解决父老乡亲的实际困难作为工作中心。陕北这块贫瘠的黄土地,沟壑纵横,气候干旱,草木稀少,物质条件和生活水平都很落后,梁家河村当时是个贫困村,因此,解决人民群众实际生活难题,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面貌,即成为当务之急。2015年在西雅图演讲时习近平说:“上世纪60年代,我才十几岁,就从北京到中国陕西省延安市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庄插队当农民,在那度过了七年时光。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洞、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后来,我担任了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26]在陕北黄土高原,吃水、种粮问题一直是困扰世世代代农民的大难题。当地人靠天吃饭,靠天种粮,一旦到了每年的干旱期,吃水、种粮问题“就把人能愁死”。因为山沟里水很少,人们只能把希望都寄托在打水井上。然而,一口井往往需要凿十几米甚至几十米深,但出水量却很少,一遇到干旱就经常断水,连吃水都很困难,更不要说浇灌山上的庄稼。因为担心粮食不够吃,人们只好在山沟里种庄稼,这样天旱时也能有些收获。而到了洪水季节,田地是否会被洪水淹掉又成了人们最为焦虑的问题,所以,打坝蓄水、造田种粮就成为当地人的大事。当年,习近平在梁家河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基建队打淤地坝,以达到拦泥蓄水的目的。他领着村民白天干晚上干,给村里打了几个土坝,治理了好几条烂沟,特别是1973年还打出了一口甜水井。在当地,很多水井打成以后水质不好,喝起来是苦涩的,只能用来洗衣服,而甜水井打好后就可以直接饮用。习近平带领梁家河的村民打了四个淤地坝、两口大井,那口甜水井至今还在使用。离开梁家河后,习近平始终牵挂着乡亲们,尽力为梁家河父老乡亲办实事,先后帮村里通了电、修了桥、翻建了小学。习近平在梁家河培育的一心为民、实干担当的精神,已经成为梁家河人的共识。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一茬接着一茬,干在实处,历任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都以习近平为榜样,鼓励自己干好工作。
正因为扎根基层的历练,习近平才“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27]这种思想对他以后从政产生了深远影响,“很多实事求是的想法,都是从那个时候生根发芽的,以至于到现在每时每刻影响着我。”[28]无论是担任正定县委书记,还是担任福建省长、主政浙江、任上海市委书记,他都将“为老百姓多做一些事情”作为执政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就是要担当起“对人民的责任”,[29]将人民群众的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等作为工作出发点,并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切实解决影响党群关系的“四风”问题,切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各项工作的标准。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面临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残酷的政治斗争,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毛泽东说:“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这就是我们的回答。”[30]自己动手,从开荒种地到办窑洞工厂、窑洞大学,勤俭办一切事情,领袖以身示范,官兵同甘共苦。靠着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国共产党不仅度过了艰苦的战争岁月,赢得了革命胜利,而且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梁家河七年的岁月里,面对艰难的生存条件,习近平没有选择退缩,而是继承延安时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带领梁家河父老乡亲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出了苦干实干、拼搏奋斗的崇高精神。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遇到的困难是由形势决定的,客观环境迫使共产党人必须艰苦奋斗。但对于到农村插队的知青来说,他们可以作出选择,“北京知青们不适应这里的环境,不少人都想离开。而且很多知青也确实早早地就离开了”“有的来这里几个月就返城了,有的一年两年,也通过招工、参军等方式陆陆续续走了。”[31]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习近平面临体力上、生活中的苦,尤其是由于父亲的问题 “精神上所受到的痛苦和压抑”,[32]但他没有消沉,依然下定决心要在艰难困苦中磨砺自己,“在这七年的时间内,他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33]由此看来,崇高的理想是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习近平选择了在苦难中磨炼,主要还在于他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正如毛泽东所说:“这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34]这句话道出了习近平作出上述选择的主要原因。“要为人民做实事”,是他坚持艰苦奋斗的思想动因。确立了人生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就开始在梁家河“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经历一番脱胎换骨的洗礼后,他从一个条件优越的城市知青成了一个地道的农村壮劳力。后来他说自己这一年除了生病,365天没有一天歇着,刮风下雨都在窑洞里和村民们一块铡草。晚上,跟村民们一块看牲口,什么活都干。一年后,终于适应了那里的生活。干农活不仅能跟上趟,扛百十斤麦子走十里山路都不用换肩。[35]村民都夸他是个“吃苦耐劳的好后生”。
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思想上,表现为斗志旺盛,为实现革命理想奋斗不息;工作上,表现为不避艰苦、不怕困难,勇挑重担;生产上,表现为不满足于现状,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实现对现状的超越和突破;生活上,表现为艰苦朴素、克勤克俭。艰苦奋斗精神的实质是不畏艰难、奋发向上、锐意进取、勤俭创业,为人民乐于奉献。习近平艰苦奋斗精神主要体现为:一是生活中自力更生、艰苦朴素。经过自觉磨炼,习近平在生活、饮食等方面开始与老百姓融为一体,自己也开始捻毛线、织袜子、缝衣服、缝被子,开始习惯了窑洞生活。二是在工作中吃苦耐劳、勇挑重担。上了岁数的村民回忆当年的习近平,说他“什么活都能干,什么苦都能吃”“干活不惜力”。至今令人难以忘记的是当年他清理大坝里冰碴时的情景。当时天寒地冻,冷得不行,大伙东瞧西看,都不敢下手。他二话没说,第一个跳进冰水里往外搬冰碴。他干了一阵后,大家受到感染,纷纷脱掉棉袄、棉裤干了起来。正是因为这种苦干实干的精神,大家才选他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如果说当时在梁家河的艰苦奋斗精神体现在生产生活方面,那么,后来这种精神已经成为他自信的思想源泉。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习近平回忆到:“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这个对人的作用很大。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36]可以说,这种不畏艰难险阻、拼搏奋进的精神状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
只有在困境中蜕变,才能实现精神上的升华。习近平从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敢于担当的人,正是在不断地接受困难挑战中才逐渐成熟起来的。梁家河七年插队的经历,使他比同龄人更懂得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所蕴含的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反复强调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他就指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蓝图变成现实,“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37]并对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要继续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因为“能不能坚守艰苦奋斗精神,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38]
实事求是既是延安精神的思想基础,也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其本质蕴含着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就对实事求是作了明确说明:“‘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39]去研究,在理论层面上就是探索事物内在的关系;在实践层面就是在独特的历史条件下,成功地解决实践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完成前人未曾做过的事情,开拓出新的事业来。延安时期,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处处都体现出创新精神。理论思维的创新与活跃、革命文艺的创新与繁荣、政策的创新与完善、军事科学与实践的发展,在延安时期都得到了充分体现。著名的大生产运动、平原游击战、“三三制”的政权制度、“精兵简政”的政府改革等,无不蕴含了令人惊叹的创造力。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七年的岁月中,继承了实事求是的延安精神,在如何改善梁家河人生产生活面貌的实践层面大胆创新,带领父老乡亲率先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全省第一个沼气村和第一家代销店,把群众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敢想的事情办成了。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认识是在不断地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最终克服了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等不良作风的基础上才逐步形成的。从北京到梁家河,习近平也是在克服教条主义思想基础上才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认识。习近平是在具有革命传统氛围的家庭中长大的,但对于实事求是的真正意义是在他七年的插队生活中才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他说: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年,最大的收获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40]刚到梁家河的时候,由于受到当时教条主义的影响,认为要饭的都是“坏分子”“二流子”,后来听当地的老百姓讲了实情后才明白过来,原来当时家家户户都要饭。在当时是“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家家都是“糠菜半年粮”。这时候,老婆孩子都出去讨饭,把粮食都给壮劳力吃,让他们忙春耕。习近平思想的转变,为他后来在梁家河大胆开拓创新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他以后的从政产生了很大影响。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要求自己先做学生,做扎实的调研工作,然后才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在梁家河,习近平能够带领父老乡亲大胆创新,除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知识和视野,他能够将新的思想观念与梁家河的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发展的新路子。在梁家河人的记忆里,习近平是一个“有知识、点子多”的好后生。习近平在实事求是思想认识的指导下,根据梁家河的实际,结合自己的知识,不断地探索研究解决梁家河父老乡亲生产生活难题的方法,给梁家河村带来了新气象。
开拓创新就是要面对现实问题,敢于提出超越前人的想法和做出超越前人的行动。在当时的梁家河,不仅生产生活水平落后而且人的思想也比较保守,因此,如何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中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即成为大队党支部书记习近平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当时的梁家河电力极其不足,而且没有煤炭,因为砍伐严重,山上已经无柴可砍。冬天,社员除了搞农田基建外,主要就是赶一辆架子车从附近的子长县将煤拉到文安驿公社,然后,再用架子车拉到梁家河村,以备冬天做饭、取暖用。面对这样的实际困难,习近平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当他看到《人民日报》介绍四川推广利用沼气的报道后,就认真分析研究并到四川实际考察,决定在梁家河推广使用沼气。但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沼气不过秦岭”,因此,在当地推广利用沼气的做法受到了一些人的反对。在建沼气池过程中,有些思想保守的人当着习近平的面说:“好后生哩,别逞能,四川暖,延川冷,沼气在咱这办不成!”但习近平没有因为这些反对而止步,他决心以事实让他们信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梁家河的沼气池点火成功。习近平在梁家河建成的沼气池具有典型的示范效应,对梁家河人的思想影响很大。这一经验后来在延川全县得以推广,解决了农民做饭、照明和施肥问题。正是建沼气一事,让此前大家还不熟悉的习近平在全县知青中为人熟知。现在,延川县城的大桥上还有习近平建沼气事迹的宣传画。2010年,申昜在延安干部学院作题为《担任23年县委书记的感受》的报告时还提到这件往事,并说在“上级叫干啥就干啥,上级叫咋干就咋干”的年代,延川在大建沼气这件事上体现出了自主创新精神。可见,创新不仅要有思想,还要有勇气和决心,更要敢于冲破旧条条框框的限制。此外,习近平还亲自动手,组织群众,为村里建起了磨坊、裁缝店、铁业社、代销店等,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活。习近平带领梁家河人形成的开拓创新精神,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已成为梁家河人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社会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习近平的关怀下,梁家河人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知青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如今的梁家河在延川县率先实现了脱贫,2015年,梁家河村人均收入1.5万元。正如习近平所说的那样:“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41]当前,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新的挑战和困难,要求我们必须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坚持改革开放,大胆试验、大胆突破、勇于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创新工作,他指出:“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42]可见,只有始终坚持创新,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障。
总之,梁家河蕴含的崇高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丰碑,它将延安精神和现代中国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为以人民生活幸福为根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梁家河蕴含的崇高精神虽然起源于一个小山村,但它已经超越时空限制,成为人们共同的精神基石,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需要我们不断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继续发扬的优良传统。
[1]习近平.我同老区很有感情[J].中国老区建设,2016,(06).
[2]“聚气”的梁家河[N].人民日报,2015-10-28.
[3]习仲勋纪念文集[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806-807.
[4]习近平会见我市党政代表团[N].延安日报,2007-08-20.
[5]习近平春节前夕赴陕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向全国人民致以新春祝福祝愿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N].人民日报,2015-02-17.
[6][39]毛泽东选集(第3卷)[C].人民出版社,1991.1059,801.
[7]习近平.习近平写给父亲的家书[J].新湘评论,2014,(03).
[8][9][11][23][27][28][35][东方之子]习近平.弄潮钱塘江[DB/OL],央视国际,http://www.cctv.com,2003-11-10.
[10][16][20][22][25][36][40]习近平.我是黄土地的儿子[J].西部大开发,2012,(09).
[12][1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13]习近平.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1-30.
[15]余科杰著.张澜评传[M].群言出版社,2002.
[17][30]毛泽东文集(第2卷)[C].人民出版社,1999.
[18][24](美)熊玠主编.黄土高原上的知青岁月——《习近平时代》选载[N].学习时报,2016-04-07.
[19]习近平.我的上山下乡经历[J].党的生活(河南),2014,(08).
[21]习近平.我是延安人——习近平2004年接受延安电视台专访[J].中国农业会计,2015,(04).
[26][41]习近平.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5-09-24.
[29][37]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0,84.
[31]习近平七年的知青岁月[N].学习时报,2016-11-29.
[32][33]习近平过了哪五关?[N].学习时报,2016-12-27.
[34]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解放.第4卷(第60期至80期)[M].陕西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322.
[38]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M].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76.
[4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5-10-30.
(责任编辑:高 静)
The Inheritance of the Red Gene in Yan'an:The Lofty Spirit of the Liang Jia River Village
Li Xin'an
Inheriting the red gen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In the days when Liang Jia River jumped in the queue,Xi Jinping inherits and carries forward the spirit of Yan'an,lead folks here to improve production and living conditions,and in practice,we have gradually cultivated the lofty spirit of ideals and convictions,a firm heart for the people,arduous struggle and the courage to explore and innovate.Analyzing and summing up the lofty spirit contained in Liang Jia River are not only helpful to understand Xi Jinping's thought of governing politics,but also helps to deepen the study and inheritance of the spirit of Yan'an, which is of great value to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o ensure that the red flag will never fade, and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red gene in Yan'an;Liang Jia River;Yan'an spirit
D642
A
1007-8207(2017)08-0001-09
2017-03-06
李新安 (1979—),男,陕西西安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军队党的建设学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党建、政治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