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蒋鑫富
用“工匠精神”打磨党建报道的细节
□ 文/蒋鑫富
本文从采写党建报道过程中的细节入手,探讨在网络“扒稿”成为流行,一些媒体在转型中只注重技术,忽略内容建设的背景下,用“工匠精神”精心打磨党建报道的技巧与心得;并提出在媒体创新融合的今天,要变订户为用户和粉丝,并由被动阅读到主动阅读,“工匠精神”是关键一环。
党建报道 原创 细节 工匠精神 创新融合
一篇好的报道除了必须有一根醒目的红线,同时还要有串在红线上的一颗颗珍珠。这红线就是报道的主题,而珍珠恰恰是构成主题的具体细节。
“记得应征入伍第一次出远门,母亲曾悄悄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的行李中,然后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想家时就把这红纸裹着的东西打开来看一看,再倒入河塘里。我照着母亲的话做了,这才发现,红纸裹着的东西原来是一把土,一把绍兴故乡会稽山下普普通通的泥土。”“稽山何巍巍,浙江水汤汤。南宋大诗人陆游的诗句曾无数次走进我的心里。多年后,我似乎从父亲身上读懂了一本书,这书上有会稽山和以会稽山为源头的鉴湖水的故事……。”[1]
“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原来是一把土……一把绍兴故乡会稽山下普普通通的泥土”。记者将这个亲身经历的民间习俗通过母亲言行的归真,还原成细节并作为开场白,用意首先是为了体现文字的温度,其次是为了引申出慈母送子参军为国防的一种高度。
细节,有宏观细节和微观细节之分——如“手上拿着一本《马海片区“一河一策”治理方案》,电话里问着水城办(治水办)全市上下至今共摸排治理了多少条河道的总体情况……说起标准化公示,徐晓光点开自己手机屏上的程序,说‘我是河长,我也公示。’”[2]这里的“手上拿着”“电话里问着”是个微观的动作细节,而后面所指的东西却是宏观细节。
通过细节传递一个积极信号:作为绍兴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每天除了会议,案头还有需要处理的大事杂事难事。那么,徐晓光部长如何有时间精力到现场“巡河问水找茬”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有了他对“巡河问水找茬”如此认真的态度,他对党的事业负责的态度,这是一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浙江是江南水乡,境内有大小河流8万多条,总长13万多公里。从长兴县在2008年8月最早推行“河长制“开始,到2013年11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全面实施“河长制”进一步加强水环境治理工作的意见》,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建立“河长制”,再到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公办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浙江省已建立完善全覆盖的“河长”网络。目前,全省共有6名省级河长、199名市级河长、2688名县级河长、16417名乡镇级河长,并进一步向村(社区)延伸,形成五级联动的“河长制”体系。记者为了将浙江省“五水共治”( 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这个宏观背景浓缩在“纵深”栏目的“河长的代表”举动中,让主人翁以“河长巡河问水找茬”的名义,落在细节中,从而使一位地市常委、组织部长身份的河长走到基层群众中间。
在报纸新闻中加强细节描写,可以有效地提高报纸新闻的可读性,提高报纸新闻的整体价值,更加直观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促进报纸新闻发展有着重要作用。[2]徐晓光的举动为无数“无名河长”做出了姿态。目前,浙江省在深入贯彻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同时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新一届省委又接力并勾画出全民全域治水蓝图,推进全省誓师剿灭劣V类水攻坚战步伐。
在党建报道表达方式亟待多途径转变的当下,做一名善写好细节的记者,事关党建报道“故事化”,故事“情感化”引领的大局。党建报道究竟应该用怎样的视角?应该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与用户坐在一条板凳上“拉家常”,与用户一起坐在桌前互动聊天——“脚上穿着一双布鞋,走起路来不慢不快。目光坚定,又时而环顾四周,一副温和的面相,给人传递出一种特有的亲切感。”
“其实,他在颁奖前的大半个钟头已经到了现场,只是他没有坐到第一排正中并放有他席签的位置上,而是悄悄坐在了台后最不显眼的地方……”这是集中展现浙江省委利用夜学时间,分批召集县、市、区委书记进行工作交流的报道中,记者面对面访谈的对象之一。记者眼中的李志坚,一是温和,二是质朴。要写出主政全县工作的他这两点——眼睛,无疑是细节的重点。
“总结的好!”2016年9月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专门在这期杂志封面上作出批示。以《书记夜考》为专题的这期杂志发行的同时,将书记访谈通过后台技术制作,推上了浙江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号,其中有的获得了一万+的阅读量和数以千计的点赞与留言。作为一个专题,因此获得2016年度“浙江省重大主题报道策划创新奖”。
鲁迅先生可以算得上对细节总要精心“打磨”的杰出代表之一,“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柱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3]鲁迅笔下的祥林嫂这个细节,和这个细节所用的“空的”“开了裂”的表述,其实是一种对细节的再强调。
“10年中,全村的办公开支与干部报酬,只零零碎碎支出过4000多元。村委用于通信联络的4架电话,唯一能打外线的一架计费电话,村里定为救急电话,一般不往外打;其余3架,便是他们自成一体的摇把子电话,每年只要12节干电池就够了,铅丝线路都是自己架设维修的,书记、村委主任与会计家里连通,一响都响。他们说,这样既省钱又方便。”这篇报道是记者进村入户在这个只有52户人家的深山小村采访挖掘的。报道中的“摇把子电话”是记者在村支书家现场听到“一响都响”后,定格提炼的一个核心细节,并以此印证村党支部一班人为全村群众谋幸福,艰苦创业的精神。
把基层工作岗位当事业,为群众实心实意办实事,是笔者多年扎根浙江大地对全省381万多名共产党员使命担当的总体印象——“从部队复员后,我两次回村当书记,如今在村书记岗位上40多年了,最深的感触是做人做事要实打实……”地处越城区斗门镇袍江工业区板块的荷湖村党总支书记傅关田,靠“实打实”的实绩,先后争创“浙江省文明村”“全国文明村”。在2011年10月3日上午,也正是这个傅关田与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代省长夏宝龙等一行在荷湖村——“温总理一行边听边走。穿过风雨长廊,傅关田把客人们领到一条弄堂的台门里——这是76岁的村民傅百川二儿子傅国安家。总理进门后,与满头银发的傅百川坐在同一条长凳上,拉起了家常……”“坐在同一条长凳上”的现场感,让细节凸现并升温。如今,记者看到傅关田已将傅百川家自愿提供的桌凳,收藏在“荷湖村农耕文化陈列馆”了。
有时候,一个细节的命运,也是一户人家的命运——“小董尽量不去看他手中的棍子和双腿,但是,他直视人的目光,不躲闪不游移,并透出一股子劲儿,一股站得笔直的人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劲儿。”细节,可以看出一个人和一个地方的精神气象,也能看出鲜明的地区差别。
“对!”“4月9日上午,当精干实在的福全镇锦坞村党支部书记许关炎,在秋瑾小学考点做完共78道‘村(居、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应知应会测试题’”后,特别对20道判断题中的第7题——“村级重大事项决策要经过党员群从建议……五个步骤”印象深刻……在考试现场,记者还听说有一名村干部,在测试当天早上5点钟就被家属叫醒,督促其再复习一遍,说“如果考得差,真当剥照煞哉(丢脸的意思)”!“5点钟就被家属叫醒”“真当剥照煞哉”可谓“细节+群众语言”巧妙融合的真实写照,往往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同理,如果试图呈现“转变传统观念,与落后告别”的细节,记者曾作过用“小故事破迷信劣习”的报道。
在典型人物报道中,应用好细节描写是让人物鲜活起来、故事生动起来、感染力强烈起来的有效方法。[4]“‘我本来是坚决不离开自家老屋的,哪怕只剩下我一个孤老太,只要有晒场上的鸡呀鸭呀陪我就行了,我是被慧晶这小姑娘给说动的……’今年已经80多岁的潘志强母亲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吴家兜。那天,闵慧晶一边与老人拉着家常,讲解着新农村建设的蓝图,一边给晒场上的鸡鸭喂着饲料,终于让老人点了头。” 记者将湖州乡镇干部的“精气神”聚合在闵慧晶举动上,通过她与老人“拉家常”“讲蓝图”“给鸡鸭喂饲料”零距离亲情交流的细节,打通了堵在老人心里“终老在老屋里”的旧思想的障碍。
“接着的难事是,玉环县芦浦镇众多坟墓需要通过迁建公墓的办法落实,选址成为最大难题。消息一传出,周边村民强烈反对,原因是家家都想离公墓远一点。急难之际,井头村党支部书记黄德夫找到镇领导,主动要求将公墓建在自家后面的黄家山坪头。这样,村民们都没话说了……”“将公墓建在自家后面”,这在众人看来,只有共产党员做得到。可见,细节的力量。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在“传统纸媒与端网融合”过程中,要让订户转化为用户并成粉丝,如何“变原料为精彩原创”至关重要。反之,细节不典型也谈不上精彩原创。
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对焦裕禄这个榜样的形象几乎都深深印在脑海里。作为传递这个县委书记形象信息的新华社原社长穆青,正是靠着对细节的深挖深掘,才将本来不经意的东西,打磨成了典型细节——如“他用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5]
榜样的力量,时刻引领着广大党员干部——“目光落在办公桌后一把扎实稳当的椅子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双手摸去凉飕飕又滑又亮的竹牌坐垫。记者发现这把黑色椅子靠背上的皮面如鱼鳞一般,一片片在剥落……’在老师和学生眼里,他是个不停地工作着并与时间赛跑的人”。杂志出版发行的同时,记者选择在3月24日“全省组织部长大会在杭州召开”前一天傍晚,将作为“月度人物”推出的郑志湖在浙江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号上同步推出,仅两三个小时,浏览阅读数创下15600 的记录,点赞数超过400。
让笔者欣慰的不仅仅是阅读点赞的量,而是报道中的关于郑志湖坐椅的细节,和发现并捕捉表述细节的过程。
纸媒报道讲究“对比度”“亮度”和“色泽度”,力推报道“故事化”,故事“细节化”。如何才能把细节讲生动?杂志作为周期较长的平面媒体,其优势在做报道可向纵深推进;劣势在适应传统阅读的对象大多为中老年人。而年轻一代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有视觉冲击力的电视、微博、微信、客户端等载体上。有鉴于此,记者在做郑志湖报道前,专门设计了新的表达方法和表现形式——变过去冗长的篇幅为简洁明了且带着体温的文字。全文1900多字,分“一二三”三块内容,特别是通过面对面采访,记者抓到了“实货”:构成报道架构的三个核心细节“一把破旧椅子”“两个新老校区”“校内外的三尺讲台”。有了这张作战图,行文就有主动权。尽管拥有丰富的材料和当地媒体的许多报道,但记者跳了出来,用细节说话,用耳目一新的文字说话。
【注释】
[1]稽山鉴水总相依[N]. 光明日报,2014-11-02:10 .
[2]刘丽娜. 论细节描写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J].中国报业, 2016 (7).
[3]鲁迅.祝福//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4]李大同.冰点故事[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穆青,周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N]. 人民日报,1966-2-7.
(作者是浙江共产党员杂志社主任记者)
编 辑 陈国权 2468711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