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上海中医药大学营养学教研室主任 孙丽红
肠癌高发畜肉摄入过多是元凶
文 / 上海中医药大学营养学教研室主任 孙丽红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结直肠癌发病率在多国呈逐年上升趋势,发达国家及快速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地区发病率均明显升高,成为世界范围内癌症发生率和癌症死因中第四位最常见的肿瘤。可以肯定地说:近年来,大肠癌的高发生率和高死亡率,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食物和营养因素的影响,很重要的一个诱因就是跟吃有关!
有研究指出,自1965年英国瘦肉食用量从60千克下降到40千克以后,与此相关的结肠癌的发病率则下降了50%。
又有研究者对美国男性的队列研究发现:每周吃牛、羊和猪等畜肉5份以上者,与吃肉少于每月一次者相比,前者结肠癌危险性有中等程度增加。
日本的相关研究显示:该国民众平均每天肉食的摄取大约是30克,日本女性罹患大肠癌死亡的比例,每10万个人中约有7个;而英国,人均肉食量增加到每天197克,罹患肠癌的女性死亡人数每10万人中增加到20个;美国人均肉食摄取量每天高达280克,死亡人数则提升到每10万人中有30个。在新西兰,人均肉食量增加到309克/日,患肠癌而死的女性,每10万人中高达40个。
几乎所有的结论都表明:随着畜肉食量的增加,罹患肠癌的比例也随之增加,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
爱尔兰的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证实:增加动物脂肪的摄入,可导致肝脏合成胆固醇和胆汁酸的增加,从而致使二者在大肠腔内和粪便中的含量急剧升高;大肠菌丛(特别是厌氧菌)将其进一步转变成胆固醇代谢产物和氧化胆汁酸;而胆汁酸在体内经酶作用后,可转化为致癌性物质。后者对大肠隐窝上皮细胞有着细胞毒样作用,造成这些细胞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的不可修复性损伤,从而促进了肠细胞的癌变进程。
另外,脂肪酸(尤其呈离子状态时)还可刺激大肠,引起炎症反应,并可促进肠黏膜上皮DNA的合成,诱导并活化了鸟氨酸脱羧酶;致使饮食中的脂肪形成初级胆汁酸,经大肠细菌转化生成次级胆汁酸(如脱氧胆酸);引起大肠黏膜的非特异性损伤和上皮细胞的增生。肠腔内这些变化,均是诱发肠癌的重要因素。
植物性膳食有防治肠癌的作用。植物性膳食含有很多的纤维素,大多数纤维素具有促进肠道蠕动和吸水膨胀等特性。这样,一方面可使肠道平滑肌保持健康和张力;另一方面,粪便因吸水膨胀而体积增加,且变得柔软,非常有利于粪便的排出,减少了便秘。与此同时,大大减少了包括肠癌在内的恶性肿瘤的发生。
植物性食物(如豆类、谷类等),含有丰富的低聚糖(如低聚乳糖、低聚半乳糖、低聚果糖、低聚异麦芽糖、大豆低聚糖、棉籽糖等),这些低聚糖能够改善人体(特别是肠腔)内的微生态环境,有利于双歧杆菌和其他有益菌的增殖,并抑制了肠内沙门氏菌和腐败菌的生长。且可调节胃肠功能,增加多种维生素(如生物素、维生素K等)的合成,从而提高了人体的免疫功能。
因此,得要健康,就要调整饮食的比例,膳食中增加植物性食物(如豆类、全谷类和蔬果)等的比例,减少肉食的摄入量。
责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