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应祥
数学阅读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数学阅读材料中的文字、符号、图、表等信息进行处理,在大脑中能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能力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学习新知,发展数學思维,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
“学会学习”是今天中国学生必须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就是要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因此,从小学起,每一位数学老师都必须高度重视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要抓好以下环节:
一、阅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适当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在阅读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设置的问题要精辟具体,具有启发性,难度适中,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阅读方法的培养
随着年龄增长,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经验逐渐积累,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他们还不会根据材料的特点,自觉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阅读,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关键词勾划法
关键字词是指在数学阅读活动中对材料的正确理解起决定作用的一个或几个重点字词。比如“除”和“除以”、“增加”和“增加到”等等。在数学阅读教学时,我们要教会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找出关键词并勾划出来,准确理解这些字词和相关句子的含义,读懂材料内容。这是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一环。
(二)比较辨析法
数学学习离不开比较,包括易混概念的比较、相似题目的比较,新旧知识的比较等。通过比较、辨析,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准确掌握教材内容,弄清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培养解题能力。比如,“周角”与“射线”的比较,“周长”和“面积”的比较,“除法”、“分数”和“比”的比较等。
(三)总结归纳法
在数学学习中,要经常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使知识架构、体系了然于胸,既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又便于记忆。归纳总结时,要提纲挈领,先抓主干,然后添枝加叶。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网络。
三、阅读技巧的培养
娴熟的数学阅读技巧不仅能加快学生的数学阅读速度,更是学生正确理解阅读材料、解决数学问题的有力保证。因此,数学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加强阅读技巧的训练。
(一)精读内容,抓住关键
在数学中,有些术语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含义却大相径庭,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对一些重点内容一字一句读,对一些关键字词,要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避免犯“见到‘多就加,见到‘少就减”之类的机械错误。学会边读、边想、边画,抓住关键词,理解其涵义,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二)多感官参与,提高效率
阅读不是简单地看书,而是需要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的活动。在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学生要根据材料内容学会算一算、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填一填,经历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才能逐步学会学习。
四、阅读习惯的培养
教师在指导阅读方法的同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后,其阅读能力才会产生质的飞跃,真正学会学习。
(一)培养学生仔细阅读的习惯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真正转变观念,把学习的权力、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花大力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逐步养成在做题之前仔细读题的习惯,培养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常常发现不少学生由于没有仔细读题,把本来会做的题也做错了,造成许多不应有的失误。如果让他们把题目仔细重读,他们马上就知道怎么做了。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养成仔细阅读的习惯,粗心大意造成的。为解决这个问题,我要求学生做题前至少读三遍:第一遍,了解大意;第二遍,找准关键词;第三遍,理清数量关系,找出解题方法。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解题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二)培养学生延伸阅读的习惯
数学阅读活动并不局限于教材和课内。把数学阅读延伸至课外,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更多渠道获取所需信息,还可以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感受到数学的博大精深和魅力,激发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比如,我在教学“年、月、日”后,就让他们阅读“平年、闰年的来历”,既拓宽了视野,又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全面、更牢固;教学“小数乘法”后,就让他们阅读“小数点惹的‘祸”,认识到细心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做事认真的习惯。为补充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我鼓励学生订购了《小学生数学报》、“数学文化读本”系列等读物,作为他们长期的课外阅读材料,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扎实抓好以上环节,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学会学习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