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莹
春天是最美好的,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欢愉,也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盛景,更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滋润,可想而知,脚下的沃土会给我一片怎样的绚烂。
一年级开始,我和孩子们相识、相知、相守。我想给班级起个与众不同的名字,征求孩子们的意见,我们就郑重决定班级叫“向日葵班”,这些孩子们太像向日葵,樸实地展示最美的自己,最真的自己,积极向上,乐观向善,这一个个小小的向日葵,让我整天感受到的是生命的蓬勃!
我能做什么呢,唯有给他们雨露、空气和暖阳吧。我把班级建设建立在“和善”文化的土壤里。和善是一种修炼,更是一种美德。和而不同,止于至善,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背景下特色发展的智慧呈现,我想达到的目标表现在和善的学生观,和合共生,本质向善;和善的教育观,和而不同,相待和善;和善的发展观,和谐合作,止于至善。我们立足于“和善至美”,为共同的梦想一起努力。
一、营建春天般和谐班级的精神家园
我们谱写自己的班歌——《我们》,由学生填写歌词,由音乐老师谱曲。
我们绘制自己的班徽。大人和孩子手拉着手,奔向心目中的伊甸园,那里朵朵花儿向阳开,扑面而来的是孩子们如向日葵般纯真的笑脸,在所有人的心中,阳光、向和、向善、蓬勃成长是大家的向往,也是和善至美的追求。
我们制定自己的班规。班规是大家在议论氛围中所达到的共识,低年级列出的班规是“懂得用嘴角微笑,学会用耳朵倾听,知道用小手帮忙,体会用心灵理解”每天都会督促孩子们主动对照,自己做到了没有。到了高年级,班规是商讨出来的细则,却再也不出现在墙上。我不希望列出的一条条一成不变,因为每天可能都会因为发生的点滴事而变化,学生会随着每天遇事做出的判断,参与讨论,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规则放在心里,甚至做到“慎独”,是我们大家共同追逐的目标。
二、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自己的管理者
为了实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自我管理,我的班级有“人人参与轮流做”的制度,“一日班长”轮流当,班级日志轮流写,“班级议事”大家议,“今天我播报”四人小组轮流展示,每天“花长”“灯长”“门长”也会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比如“班级议事制度”,遇到事情,我先不做主观的臆断、判断甚至是独断。我会把问题交给大家来议论,最后达成共识。有段时间男女生每天用日记来进行校园叙事的热情不高了,本子都传不下去,我知道女生不愿意接受挑战,他们怕输。虽然每天看起来只是一个男生与一个女生的竞争,其实牵动着所有人的心。于是,我和孩子们来议事,我们讨论为什么每天要写这样的日记,为什么要进行比赛,如果比输了,怎么办,对于这样的比赛,你有自己的想法吗?讨论之后大家逐渐有了共识:比,当然得比,每个同学都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输了不可怕,关键是要看你是否在努力。听这些话的时候,很多女生脸红了。随后,女生果然比以前认真、积极了许多,他们使出了更大的劲来观察、来写作,以至于很多时候评比时难分伯仲,班上的男孩子们非常阳光,诚恳地提意见,热烈地鼓掌,孩子们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尊重和理解。
三、丰富的活动让师生的心灵贴得更近
我总是在努力让孩子们觉得上学不是仅仅为了听课写作业,原来学校的生活可以这么充实、有趣!
记得刚入学就读故事的那一天;还记得那一次次精彩的读书展示;还记得在灿烂的阳光里一起读绘本的情景;还记得孩子们获得一本书时的雀跃……“语文趣味故事”“新闻播报”,是进入高年级后每天都会进行的节目。尤其是《新闻读报》,大家乐此不疲,有时往往播报的同学刚一结束,余下的我们争着补充,有时我会对就近发生的事进行播报“班级微新闻”。在大家眼里,新闻是世界的、国家的,也是自己身边的大事小事,都应关注,我们是真实存在的社会人。新闻播报就是小小的社会的窗口、班级的窗口,“读”是大家认识世界的方式。
四、把爱心、孝心的种子播撒进每个孩子心里
孩子们纯真的梦想不仅写进了诗集,还有具体的行动。今年的中秋节,孩子们向自己的爷爷奶奶表达了孝心。他们做早餐,陪奶奶下棋,梳头发,给爷爷按摩、洗脚、剪指甲,或者搂着爷爷肩头幸福合影……看着这些照片,我特别欣慰。
我们通过写信与红城的孩子建立友谊,通过“慈善义卖”把“爱心虽小,也能照亮夜空”的理念传播出去。我们一起行走在让爱与孝心的阳光普照的大地上。
以上是我们在追求“和善至美”的道路上所做的一些努力,也是“和”的具体表现,那么“善”就是我们对孩子的期许——
“善爱”:让每一个孩子学会关爱。
“善读”:让每一个孩子与书长伴。
“善学”:让每一个孩子学会学习。
“善言”:让每一个孩子礼貌诚信。
“善行”:让每一个孩子“活好当下”。
就这样,我们在“和善文化”的浸染中,一路前行,但也不忘驻足欣赏路边的风景,我们这群养花人一直梦想着有这样的画面:徜徉在向日葵地里,清风徐来,送给我们满怀的,是那一缕缕浓浓的糊在心头的春天的花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