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立体造型的形态心理研究

2017-11-21 09:09李明炅
戏剧之家 2017年20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

李明炅

【摘 要】以公共艺术立体造型的形态心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公共艺术立体造型形态的分析和研究,探讨形态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对人们形态心理感受的影响,以期使艺术家在公共艺术创作过程中把握各种心理形态特征,将其融入作品当中,从而赋予作品感知性和艺术性,提高作品的形态审美价值。

【关键词】公共艺术;立体造型;形态心理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0-0147-01

公共艺术立体造型的形态心理取决于人的感知记忆和情感联想,人们对不同作品造型的点、线、面和形体等形态要素呈现出多种心理感受,从而引起共鸣。合理运用造型形态心理要素,对创作公共艺术造型的设计者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在公共艺术的形态心理审美过程中,人们能够通过感觉和知觉等心理活动感受艺术家赋予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特殊意味,呈现不同的心理感受和特征。

一、点的感觉

点在公共艺术造型表现中的运用比较广泛,能起到点缀作品造型、丰富表现效果的作用。点在空间布局中有大小、远近和疏密之分,也具有一定的秩序性和节奏感。单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强调装饰性;多点会产生集中之势,集中观赏者的视觉焦点,且根据多点排列的疏密和节奏关系,让作品具有秩序性和韵律性。多点排列的方向感和运动感,使公共艺术作品富有艺术表现力。

公共艺术家JoyceDalal在洛杉矶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的出发大厅设计作品Elevate。该作品由几百只形态不一的彩色纸飞机组成,每只纸飞机都有金属底座支撑,使纸飞机以从下至上的秩序向上盘旋升空。彩色纸飞机点的设计造型形态,根据一定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进行组合和排列,作品的气势得到集中表现,不仅强调了作品的整体性把握,同时也带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人印象深刻。

二、线的感觉

线是点在立体空间中的运动轨迹。直线给人感觉刚直硬朗,曲线则给人感觉柔和优雅。在公共艺术的形态心理中,线条的表现能够带给人多种心理感受,直线具有方向感和运动感,粗线条刚劲有力,细线条柔和灵巧;曲线运动感轻松随意,流动性让人产生心旷神怡之感。艺术家常运用直线和曲线之间的特点和变化关系,合理把握它们带给人们的各种心理感受并有机结合在一起,各取所长。灵活多变设计线条的主观把握表现出艺术家的思维和情感,丰富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澳大利亚公共艺术家JenniferTurpin和MichaelieCrawford在悉尼中央城区设计并制作了巨型的风力动态作品《光晕》。作品由12米高的柱子、5米多长的银色旋臂和11米宽的黄色碳纤维环组成。作品在旋转过程中有缓慢的倾斜,也有剧烈的旋转摇摆,三根线条在光影的作用下变化极为丰富,直线和曲线之间互相交织融合,线条如翩翩起舞的丝带一般,使作品变得轻巧灵活。

三、面的感觉

面由空间中的线条围合而成。面在造型形态构成设计要素中主要体现在整体或局部的表面化处理效果上。不同块面之间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关系、色彩搭配和比例关系,使人产生丰富联想和心理感受。公共艺术作品材质多样,在空间结构和色彩处理中,结合材质和面积的对比关系来体现作品心理形态的表达方式。将作品的思想情感通过面的处理,注入到公共艺术作品当中,赋予其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

英国设计师TonkinLiu在墨西河边设计制作并安装了公共艺术作品FutureFlower。该作品高14米,由多片金属扇叶镶嵌组成。作品中每一片通透的扇叶都是花瓣的造型,并根据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在LED照明灯和光线作用下,作品的造型形态显得更加突出。空间形态的比例构成和金属面材的构造关系,给人们带来丰富的联想和表现效果。

四、形体的感觉

艺术作品的形体分为实体和虚体,它们能够传递出不同的形态心理审美感受。实体形态稳重、沉着、庄重,虚体形态则轻巧、灵活、优雅。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需要把握虚实结合的限度,将作品的形态特征和优势发挥到艺术创作中。

艺术家运用不同的艺术概括语言和丰富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空间或环境中,创造出富有节奏感和韵味的公共艺术作品,使人们能从不同方位看到艺术特有的形象和形体美。作品的自由形体给人强烈、活泼、明快之感;曲线形体自由流畅、散漫、优雅;凹凸与镂空在立体造型上由于表现出通透变化的面或线,它们对比愈强烈,投影就愈深,如同雕塑一般,使作品的形体结构完整统一,表现力极为丰富,对比鲜明。

综上所述,公共艺术创作者要深入了解公共艺术立体造型的形态心理,分析和研究造型形态各要素之间的特点和联系。创作中把握造型形态的节奏和韵律变化,并将其与心理要素特征综合考虑,能夠使艺术作品更富于人性化和艺术化,充满文化艺术气息,从而提高作品的形态审美价值,传递给公众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

参考文献:

[1]吕景云,朱丰顺.艺术心理学新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杨琪.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普及教育工作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用研究
浅析我国公共艺术艺术形式的发展与趋势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如何解决公共艺术(美术篇)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