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源洁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0047)
“90后”师范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重庆市几所师范院校为例
高源洁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0047)
以问卷调查方式在重庆市几所师范院校开展调研。数据表明“90后”师范生理想信念的主流状况是:不反感马克思主义、认同教书育人、关注职后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重个人职业理想轻社会共同理想、重学历层次提升轻基层教育奉献、重被动教育接受轻主动课程传授。三种教育载体比较: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辅导员对“90后”师范生的教育影响未有效发挥、专业课教师对“90后”师范生的教育影响最大、校园文化对“90后”师范生的教育影响最弱。针对这一现状文章提出了相应对策。
“90后”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今年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再一次指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的讲话中10次强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大学生肩负中华民族复兴重任,“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将来。如今的大学生多是出生于1995年后的“90后”。在目前他们普遍被贴上了“信仰迷失”“没理想”的标签,那么这是真实的他们吗?
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卓有成效,但对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师范生的相关研究还不甚深入。师范生肩负着国家基础教育事业智力支撑的重任,他们对整个世界、社会以及人生的看法直接关乎下一代人的认知形成。师范生既有大群体的普遍特性,又有小群体的特殊个性,因此对他们的理想信念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以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文理学院等师范院校作为研究样本。选取的几所院校,师范专业历史悠久,皆为西部地区以及全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基础教育事业的一线教师。同时,接受调研的师范生多为自费师范生,因此他们的职业定位又充满着不确定性,他们的理想信念更多充满着个人理想选择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成分,比公费师范生更复杂更多元。
调查者在以上的师范院校中开展了 “关于‘90后’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的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累计发放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9份,回收率为96.3%。被调查者包括文史类、理工类、文艺类2015级、2014级、2013级、2012级四个年级的部分师范生。问卷包括两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90后”师范生理想信念现状(包含信仰、“三观”、个人理想等内容)。第二部分:对当前理想信念教育的评估(包含影响因素、存在问题等内容)。
问卷结果显示,总体说来,师范生的理想信念状况总体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在个人职业理想方面,大多数能坚定教育事业理想,职业定位和职业目标较明确。且从长远眼光来说,职后发展劲头足。
频率 百分比% 累计比率%特别赞同并且我用实际行动支持拥护 101 34.9 34.9赞同,不反感 161 55.7 90.7反感,不知道讲的啥 27 9.3 100.0总计 289 99.9
正确理想信念最重要的一个着力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能否被“90后”师范生赞同和支持,是判断“90后”师范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否具有成效的最重要指标。数据显示,共262名,占比90.7%的调查者赞同马克思主义,34.9%的调查者并且用实际行动积极拥护支持马克思主义。
频率 百分比% 累计比率%愿意 192 66.4 66.4不愿意 29 10.0 76.5看情况,哪里收入高去哪里 68 23.5 100.0总计 289 100.0
在问卷第2题“毕业时您愿意从事教师职业吗”中,选择“愿意”的调查者最多,占总调查人数的66.4%;其次是选择“看情况,哪里收入高去哪里”的,占总人数的23.5%;最后有29名调查者选择“不愿意”,占比10.0%。这表明超过一半以上的师范生有意向成为教育事业的从业人员,职业定位较明确。
频率 百分比% 累计比率%传授专业知识 57 19.7 19.7追求钱、权、名 6 2.1 21.8教书育人 224 77.5 99.3维护社会声誉 2 0.7 100.0总计 289 100.0
在问卷第6题“作为一名师范生,您认为教师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中,共224名调查者选择了“教书育人”,占比77.5%,57名调查者选择“传授专业知识”,占比19.7%。这表明,师范生对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是很认同的,教师职责比较明确。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不仅要“授业”,更重要的是“传道”“解惑”。
频率 百分比(%)累计比率(%)兢兢业业、甘于平凡工作 97 33.6 33.6忘命工作、追求在事业上的更大进步 109 37.7 71.3跳槽、选择收入更高的行业 51 17.6 88.9回归家庭,转移生活重心 32 11.1 100.0 Total 289 100.0
之所以设置这一问题,源于调查者将师范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看作一个长远的过程。不仅仅是在职前教育阶段 (即现在作为师范生的角色存在),也关注真正走向工作岗位之后的职后发展。当问到 “假设现在已经毕业且有了正式工作,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您会怎样?”,97名、占33.6%的师范生选择“兢兢业业甘于平凡工作”,109名、占37.7%的师范生选择“拼命工作、追求在事业上的更大进步”。这是一个较乐观的数据。这表明,六成以上的师范生都能坚守岗位、甘于奉献。三成以上的师范生有在平凡中追求优秀的劲头和想法。正是年轻一代师范生的坚守和追求才让我国的教育事业稳步前进。
虽然问卷数据显示师范生的个人职业理想总体是明确向上的,但数据表明师范生在社会共同理想、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和行动力上明显不足,呈现出重个人职业理想轻社会共同理想、重学历层次提升轻基层教育奉献、重被动教育接受轻主动课程传授等问题。
频率 百分比% 累计比率%认同,个人价值要在奉献社会中体现,但不会去西部146 50.5 50.5认同,并且我也会去基础教育薄弱的西部农村地区做教师75 26.0 76.5不认同,个人价值自己说了算 34 11.8 88.2找不到工作再说 34 11.8 100.0总计 289 100.0
当问师范生怎样看待习近平总书记呼吁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去的号召时,约一半的师范生选择了“认同但不会去”,只有约四分之一的师范生坚定地选择“认同并会去”。除了这两个“认同”选择之外,还有34名、合计11.8%的师范生选择“不认同,个人价值自己说了算”,恰巧有同等11.8%比例的师范生选择“找不到工作再说”。
频率 百分比(%)累计频率(%)发达地区收入高的非教育行业29 10.0 10.0农村中小学教师岗位 29 10.0 20.1主城区中小学教师岗位 110 38.1 58.1自主创业 14 4.8 63.0考取公务员 12 4.2 67.1考取硕士研究生 77 26.6 93.8其他Total 18 289 6.2 100.0 100.0
数据显示,选择“主城区中小学教师岗位”的被调查者最多达110人,占比38.1%,表明在就业意向中,最理想最满意的选择便是此;其次,77人选择“考取硕士研究生”,占总人数的26.6%,仅次于“主城区中小学教师岗位”。这表明继续求学已经成为“90后”师范生毕业去向的一种重要选择。提升学历层次也是一种好的趋势,但问题在于提升学历之后还会不会从事教师岗位?与直接就业相比,继续求学充满着不确定性。
频率 百分比(%)累计比率(%)愿意 93 32.2 32.2不愿意 150 51.9 84.1找不到工作只好去 46 15.9 100.0 Total 289 100.0
这一个问题更加直接反映师范生是否愿意去基础教育薄弱的西部农村地区。选择“不愿意”的师范生有150名,占总人数的51.9%;有93名师范生选择“愿意”,占总人数的32.2%。这表明,师范生的个人理想没有很好地将社会需求放在首位,怕吃苦,不愿意下基层。
频率 百分比(%)累计比率(%)一定会的 82 28.4 28.4看情况而定 165 57.1 85.5不会 12 4.2 89.6说不清楚 30 10.4 100.0 Total 289 100.0
调查结果显示,学习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后,没有取得很理想的教育成效。当问到“假设您今后成为了一名教师,您会在自己的授课或工作过程中主动传播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学习到的内容吗?”共165名,57.1%的师范生选择“看情况而定”,仅有82名,占28.4%的师范生选择“一定会的”。这表明,成长中的“90后”师范生在真正走向工作岗位后,能旗帜鲜明、坚定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并不多;更多的师范生是犹豫不决、摇摆不定的。
频率 百分比(%)累计比率(%)辅导员或班主任 74 25.6 25.6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30 10.4 36.0学校的宣传标语、口号、学生活动等校园文化 47 16.3 52.2专业课程教师 138 47.8 100.0 Total 289 100.0
当问到“影响您坚定从事教育事业理想的最大因素是什么?”选择“专业课程教师”的共138人,占比47.8%,排位第一。排位第二的是“辅导员或班主任”,共74人选择,占比25.6%。原本被认为“理所当然”排位靠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排位第四,仅有30人,占10.4%的被调查者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或班主任本应是对师范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数据显示,应有的教育影响未有效发挥。
从数据显示看出,以往被忽略的专业课教师的教育影响竟然获得了最高的比例达46.7%。在课时设置上,专业课每周课时量多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专业课教师和师范生更多是专业知识的交流,这或许导致了在“90后”师范生心目中,专业课课程比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专业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业务能力强于辅导员或班主任的认识,因此专业课教师的言行对其的教育影响也最大。
频率 百分比(%)累计比率(%)辅导员或班主任 43 14.9 14.9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63 21.8 36.7学校的宣传标语、口号、学生活动等校园文化 164 56.7 93.4专业课程教师 19 6.6 100.0 Total 289 100.0
和“最大因素”相对应,调查者又设置了“影响您坚定教育事业理想最无关紧要的因素”的问题,共164名、占比56.7%的师范生选择了“学校的宣传标语、口号、学生活动等校园文化”,排位第一。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63名、占比21.8%。数据显示,两个问题的答案具有一致性。按照数据显示的结果,对师范生坚定教育事业理想的影响因素从大到小排位应该是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校园文化。
正确把握“90后”师范生理想信念现状并不是本次调研的全部目的。通过调研发现问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对策建议,进而提高“90后”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才是本次调研的真正目的所在。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队伍应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辅导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毫无疑问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但这作为辅导员的第一职责,长期以来却莫名遭受到了来自辅导员队伍的误解和忽视。理想信念教育是“90后”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涵要义。不可否认,辅导员队伍对其的重视程度和实施力度不足。目前部分辅导员因自身学历层次、所学专业的限制,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对“90后”师范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或者缺少实战经验,导致辅导员队伍的感召力、示范作用较弱。因此,我们应强调辅导员队伍对“90后”师范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发挥辅导员队伍对“90后”师范生学业、心理动态密切跟进的优势,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90后”师范生的日常管理、学生活动、就业规划等过程中,将辅导员本职工作实实在在做到实处。
高校思政课的课程历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思政课对坚定“90后”师范生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作用;是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观察现在各师范院校思政课课堂,师范生上课玩手机、看小说、做其他课程作业的现象屡见不鲜,迟到、翘课、考试作弊更是屡禁不止。其教学课程纪律、课堂氛围不及各专业课,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专业课对“90后”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远远好于思政课。新时期各高校和学术界在如何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上进行了充分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如今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环节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距离理想中的育人成效仍有差距。笔者认为,将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深度融合,有利于充分发挥两者教育合力。
专业课课堂以及专业课教师对“90后”师范生的教育影响到底有多重要?《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说明: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一直以来,与“90后”师范生学习生活接触最多的各类课程专业课教师对“90后”师范生理想信念的教育作用往往被忽视。而问卷调查表明,专业课教师群体已经逐渐成长为一股不可被忽视的教育力量。除了要继续坚持发扬传统的教育资源教育载体之外,更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载体、教学方式等方面挖掘专业课课程中有利于“90后”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资源。“专业课教师专业的优势、优良的品格和鲜活的人格魅力有利于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接受熏陶,促进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1]今后在对“90后”师范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应该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中探索怎样充分突出专业课教师的教育作用。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校园文化的内涵莫衷一是。“按照普遍的观点,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2]对“90后”师范生的影响和塑造,不仅仅在于教师这一能动性主体,也包括了物质实体、制度框架等校园文化。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的气质。这就是为什么经过四年的管理、熏陶之后,军事类大学的学生会有军人的气场、医科类大学的学生会有医务工作者的风范、师范类大学的学生会有教师的气质的原因。物质文化是最能实实在在看到、接触到的校园文化。制度文化是规范学校正常运行的保证。行为文化是不断运动着的动态层面,包括第一课堂的教学科研活动、第二课堂的学生课外活动等,团组织活动、口号、横幅等。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在灵魂上、气质上不同于另一所学校的关键所在,其他的校园文化都可以照样复制,唯独精神文化不可以。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在挖掘和发扬精神文化,充分将师范类大学的特性提炼成固化的物质文化、规范为确定的制度文化、开展为动态的行动文化。
[1]刘兵勇,齐宁,王雅静.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协同配合的蕴涵、价值与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2014(7):98-101.
[2]史洁,冀伦文,朱先奇.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结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5(5):84-85.
责任编辑 周丁力
G651
A
1674-5787(2017)04-0054-05
10.13887/j.cnki.jccee.2017(4).14
2017-06-06
本文系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90后’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项目编号:YKC16010)的研究成果之一。
高源洁(1992—),女,重庆北碚人,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少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