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陇婵
《战狼2》:现象级爆款背面的尴尬显影
任陇婵
近期,电影《战狼2》连续创造了票房、观影人数、海外发行等多项历史新纪录,成为中国电影新的里程碑,无疑代表了中国电影新的荣耀,但同时也变成了一个多维比较参照体,在一片热议声中,让广播影视领域改革力度最大、市场化程度最高和要素、生产、营销等各方面与国际全面接轨的中国电影业有许多尴尬显影。
电影是个“西洋镜”,一百多年前,当这种舶来艺术形式被引入中国,便开启了本土化的苦旅。一些掌握了电影生产技术和创作方法的中国人,前仆后继地用电影话语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人物,表达中国价值观,历经几多艰辛坎坷和数度辉煌与黯淡,才逐渐形成了中国电影行业、产业的基础体系,并渐渐融入全球电影行业、产业体系。
中国电影一开始就以西方为师,厚植于中国现实历史文化的沃土生根开花开枝散叶,初期的商业化探索可谓无拘无束自由生长,获得了迅速发展,上世纪20年代中国开设的电影公司达175家;30年代以“明星”、“联华”、“天一”三大公司为标志,给世界电影风景线平添了一抹东方靓色。后来,在抗战全面爆发、新民主主义革命大潮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中国电影快速发展的势头被打断,绝大多数进步的电影人都归入了左翼阵营,解放后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体制内的文艺工作者,一些老电影制作公司被改造为国营电影制片厂,还新成立了一些电影制片厂,其间的电影创作深受苏联革命电影实践及理论体系的影响,中国电影遂进入了为工农兵服务的新时代,犹如一位“幽谷佳人”,孑然独立于以西方电影为主导的世界电影之林,自成一体。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又开启了市场化改革产业化发展的新征程,并在世界电影舞台惊艳亮相,获得了一些奖项和荣誉,但从题材和内容来看,主要是表现传统民俗、伦理、农村生活、历史、武侠、古装等作品,塑造的中国人形象也多为传统中国人。2002年,以张艺谋投资3000万美元拍摄的《英雄》为标志,揭开了国产电影“大片时代”的帷幕。近年来,中国电影创作在保持自身创作传统的同时,更多地是以好莱坞大片等西方类型电影为“模板”,但迄今各种国产大片不论叙事方式、制作技术,还是票房、观影人次都很难与好莱坞大片相媲美。
《战狼2》既出,令国人感到震撼与惊艳,不论一般观众还是专业人士看来,大约都是一部最像好莱坞大片的国产片了。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题材内容上,不同于以往的民俗、伦理、农村生活、历史等传统题材,更不肯在一个很狭窄、很压抑的时空中沉重地讲述稀奇古怪的传统中国故事,而是直面现实,在一个非常开放、辽阔的国际化场景中讲述“新中国人”的故事,无比自信、坦荡地塑造当代“中国英雄”,影片从故事框架、情节设计到人物塑造都是按照好莱坞英雄片、动作片的“模板”来打造。二是要素资源上,《战狼2》在非洲沙漠、街市、海洋实景拍摄,大量的外国演员来自9个国家,出品方就有14家、制作公司有2家。《战狼2》与好莱坞一线团队合作,其中不乏重量级演员和国际顶级制作团队,如指导过《美国队长3》《X特遣队》等电影的美方动作指导萨姆·哈格里夫和香港动作指导黄伟亮,非常有效地整合了全球电影产业的要素资源,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中国电影缺乏真正系统化的工业体系支持之不足。三是生产制作上,《战狼2》无疑交出了国产动作片前所未有的成绩单,影片从策划、拍摄到后期制作都按照好莱坞大机器生产的流程来做,赢得了“重工业电影”的誉称。如其动作戏的拍摄都是中美动作团队的合作,美国著名的反派影视演员弗兰克·格里罗饰演反派BOSS老爹,与吴京上演搏命之战,动作设计无缝衔接且凌厉迅猛拳拳到肉,坦克碾压汽车、坦克碾压直升机等场景产生了震人心魄的视觉效果,这一切都使《战狼2》更具国际范儿。
尽管《战狼2》在国人眼中已十足好莱坞化,那么,老外是否也这样看呢?可以从两个方面的反响得窥一斑:一是普通观众的反响。从《战狼2》海外发行放映情况来看,在香港上映首日票房只有33万,排片也只有83场,但上映11天后(截止9月17日),《战狼2》票房达551万港元,创造了2015年以来纯内地电影在香港上映的票房新纪录[1]。据说《战狼2》在东南亚的成绩也不错,新加坡、马来西亚都破了内地片的纪录,澳大利亚也过了百万美元,北美地区接近200万美元。《战狼2》还先后拿到了德国、奥地利、比利时等欧洲国家的发行权,据中新网9月16日报道称,《战狼2》在德国院线上映采用中国字幕和德语配音的方式,很多德国观众觉得电影不比好莱坞电影差。据《战狼2》德国发行方援引德国电影发行协会(VdF)市场负责人李普科(Sabine Lippke)介绍的情况,《战狼2》在德国上映首日16场的平均上座率接近7成,总票房排到了当前全德上映电影的前20。但总体上看,海外观众对《战狼2》的反映与国内市场的火爆形成了较大反差,主要是海外华人来捧场,对国外主流社会精英群体没什么吸引力,或许是欧美受众对这种好莱坞英雄叙事方式早已见惯不怪?或许如工业领域的中国制造一样,这是一部模仿好莱坞最成功的电影?抑或是一部好莱坞动作大片逼真的“赝品”?影片塑造的“中国英雄”冷锋也只是美国队长、金刚狼、钢铁侠的中国翻版?二是专业人士的反响。目前除了一些国外媒体将《战狼2》作为一个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和评论之外,尚缺乏真正的国外权威专业机构对《战狼2》进行全面评价的有关资料。10月5日,据奥斯卡官网消息,已确定《战狼2》代表中国内地参与第90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评选,这似乎留下一个悬念,即未来《战狼2》是否能在奥斯卡之类的主流国际电影节拿奖?如能拿奖的话,则代表了国外电影专业机构对《战狼2》的肯定。
近年来,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增长迅猛。2014年国内电影总票房达296亿,跃居全球第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电影市场。2015年票房为440.69亿元,同比增幅高达48%。2016年春节档《美人鱼》以34亿元刷新国产片票房的新纪录,一季度还没过完总票房达144.68亿元,业界便有人迫不及待地做出了年度总票房600亿的乐观预估,最后票房只达到了457.12亿元,同比增长仅有3.73%,距离年初600亿元的小目标则还有不小差距,但银幕数量达到了41119块,超越了美国,成为了世界上银幕最多的国家。2017年上半年票房达271.73亿,七月下旬突破300亿大关,相比去年同期的290.98亿的票房仅增长2.7%。
上述情况表明,自2016年以来中国国内电影市场票房增速明显放缓,特别是国产片票房增长明显乏力,业界有人分析提出中国电影市场增长到达了“拐点”,也影响到业内一些制作人、营销商、投资商对中国电影产业可持续增长的信心。而此番《战狼2》创下的诸多新纪录,犹如一个水下探测器被投放到国内电影市场的深海之中,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探测,使我们掌握了许多有关中国电影市场的第一手“水文地质”数据,并对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特点有了更客观更深刻的认识。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中国电影产业迄今仍是以满足内需的内向型为主,国产片产量虽大,却无法满足国内观众的电影消费需求,关键是精品力作偏少,烂片过多,根据豆瓣数据,2012年至2016年国产片在豆瓣上的平均评分分别为5.12、4.71、4.75、4.70和4.40,其中2016年的国产片平均评分最低,一定意义上表明了2016年是烂片最多的一年,实在激不起人们去观看的兴趣,这也是当年国内电影票房增速下滑的主因。相比之下,国外引进大片的观影、票房整体和平均水平要比国产片好得多,2017年上半年上映的影片中,45部引进片占了总票房的60%,国产片以多出引进片近5倍的数量而票房居然不敌。《战狼2》几乎成了2017年国产片的拯救者,一部《战狼2》票房占到今年以来国内总票房的1/5,占国产片总票房的46.7%。这说明了中国电影是一个极度结构性短缺型市场,中国观众并不缺少买票去影院看电影的消费能力和热情,只是缺乏能让他们心甘情愿为之埋单的好作品。
以2016年为例,全年电影产量944部,其中,故事片772部,故事片数量和影片总数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2.54%和6.31%,产量处于全球第三位;全年影片上映量仅为402部(含引进片),国产片上映量不到产量的50%,在每年电影产量整体供大于求、库存连续大幅递增的行情之下累积下来的巨量库存电影难以数计。而这些多年积压的库存电影产品,因质量大都不高、制作技术落后、题材过时、观众更迭形成代沟、制片方变动,有不少已丧失了修复及使用价值,形成严重的沉没成本。从上映的影片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处于亏损状态,以2017年的情况为例,截止7月份,国产院线电影已上映237部,其中票房过亿的30部,占总比10%;破千万未过亿的约60部,占总比约25.3%;余下的65%均沦为炮灰,连在市场上冒个泡的机会都没有。从电影生产来看,中国电影并没有实现真正完整、系统的工业化,如美国做预告片、做海报、做宣推等方面的专业公司有几百家,而在中国可选择的余地就非常有限,很多环节还不构成工业基础。《战狼2》的大赚特赚,与绝大多数国产片的惨淡经营甚至哀鸿遍野形成了鲜明对照,并进一步佐证了中国电影制作业的两极分化、生产端结构性过剩以及电影工业体系缺陷已非常严重,亟待通过供给侧改革和产业升级来优化中国电影业的产能结构、提高国产片质量及有效供给水平。
一部《战狼2》以单片之力,从一个纵向维度探测了中国电影的吸睛和吸金潜力,也再一次提振了人们对国产片的信心,它表明了中国电影市场规模增长的大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中国内地观众的基数巨大,电影消费“胃口”出奇的好,不仅对充斥着“黄赌毒”、无厘头、功夫喜剧的“香港快餐”和浓郁的文学性、现代性、“小清新”的“台湾小吃”感兴趣,对加工精细、色泽艳丽的“日韩料理”也照单全收,对极尽奢华、重口味的“欧美大餐”似乎更是来者不拒,中国内地市场已成为好莱坞、日本、欧洲电影赚取利润的丰厚来源。而绝大多数国内电影观众都更支持中国电影,这两年的观影消费热情被国产片缺乏精品力作所抑制,一旦遇到像《战狼2》这样将中国风与国际范儿适宜结合的好作品便产生强劲的“井喷效应”,试想如果能多几部《战狼2》,又何愁中国电影市场规模不能很快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呢?另外,这两年中国电影业的“慢增长”也是因前一阶段上涨过快而进入“盘整期”,这是“市场机制”的自动启动及持续作用,也是为下一轮“上涨行情”累积蓄势,随着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长、电影产业的成熟和大众文化娱乐消费水平的提升,必然会带来新一轮强劲增长。
当下的主旋律电影大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主题宣传类影片,通常是被中宣部、广电总局列为一些重大政治节日献礼剧的重点剧目,如《建军大业》《血战湘江》等,不仅能够在投资上得到精品资助项目、电影扶持基金等多方支持,还在档期、排片、宣发等方面得先机之便;另一类是主旋律题材的商业片,如《战狼》系列,完全是影视制作人的自发行为。在整个影视制作业的要素资源、产业链都已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不管哪一种主旋律影片从拍摄到放映都离不开商业化运作,最终也都必须经过院线票房的检验。《战狼2》创造了票房、观影人数等诸多项历史新纪录,成为中国电影新的里程碑,同时作为主旋律电影最新的代表作,也轻松超越了当年《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的骄人业绩,并将被制片方和各相关方寄予厚望、急欲改写中国电影历史的《建军大业》甩了好几条街,这似乎是一个很大的意外,却告诉我们这样的事实——主旋律电影要么不赚钱,要么最赚钱、赚大钱,并带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在商业化运作方面,几乎尽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的《建军大业》简直做到了极致,用小鲜肉来饰演我军早期创始人领导人,用商业娱乐片导演来执导,用时尚、流行甚至媚俗的方式演绎一叶最辉煌也最悲壮的革命历史来献礼建军节,又顺手在票房市场抱个大金娃娃,这是多么美妙的如意算盘啊。而且,制片方早早放出要超越《美人鱼》的狠话,表明了其志得意满、稳赚不赔的轻松心态,似乎根本没把在投资、宣推和排片等各方面处于劣势的《战狼2》当回事儿。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结果适得其反,却是在票房上遭到了《战狼2》重度碾压,眼睁睁地看着《战狼2》一路狂飙登上了中国电影的最高峰,《建军大业》制片方好像至今都不好意思公布票房数据。
截至笔者完稿之时,《战狼2》的票房已突破56亿元,56亿是个什么概念?那可是一个经营业绩不赖的二线省级台全年的总收入或好几个三线省级台年收入的总和,同时,1.4亿的观影人次也几乎将属于凤毛麟角的现象级头部综艺节目、热播电视剧的收视业绩和以往现象级国内外大片的观影成绩一笔“抹杀”。虽然明眼人都清楚,票房并不等同于宣传效果,但除了票房,还有什么量化指标更能用来衡量影片的被关注和市场认可程度?不论主题宣传类电影还是主旋律题材的商业片,付费收看方式是试金石,没有个体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为其埋单,就意味着没人看,没人看就意味着宣传效果和社会效益为零。如果将观察视角调到产业的维度,票房就更不得了,不仅是实打实的“硬通货”,更是最能体现政绩的GDP。
《战狼2》的成功似乎再度证明了得投资、排片等诸多先机之便的献礼片常常干不过完全市场化的主旋律题材商业片,同时,也揭示出主旋律影片市场中的某种新趋向,即相比而言,观众似乎更中意于现实题材的主旋律电影,特别是那些取材于新闻事件的贴近现实的作品(如《湄公河行动》)最受欢迎。从观众偏好来看,那些已被影视作品多次呈现、人们耳熟能详的革命历史事件,多少有些沉重感。《战狼2》的故事以2011年的利比亚撤侨和2015年3月的国家动用军舰的也门撤侨行动为蓝本,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安排与电影艺术手段来表达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彰显国家力量、责任的主旨。影片按照好莱坞动作片的工业流程来生产,国际范儿、异域风情、浪漫爱情和充满雄性荷尔蒙气息的格斗、爆炸场面等各种商业元素应有尽有,特别是各种战斗场面、导弹发射等现代战争场景,以及伴随着中国崛起国人强烈呼唤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国英雄等心理需求,都是吸引人走进影院的重要原因。
《战狼2》不是用钱砸出来,它从筹拍之初就缺钱,为了拍这部戏,吴京将身家性命都押上去了,这已然是在“赌”,好在“赌”赢了。而就这好不容易才凑足的1.5亿元,跟张艺谋的《长城》等巨制相比恐怕要算是小成本电影了,却收获了30倍以上的票房,这简直是投入一粒芝麻、抱回一个西瓜,这种一本万利的买卖,为什么那么多精明的大投资商和影视大腕儿或不算太大的腕儿以及制作团队、发行公司,这回大家又都一齐看走眼了呢?
这一点不奇怪,因为这些“聪明人”都戴一副世故、势利的“有色眼镜”,别管你对他讲什么梦想,他们都不为所动,他们的“信仰”是——别管片子有多烂,挣钱才是唯一的硬道理,他们的“中国梦”都是大把的钞票和成堆的金元宝,他们本能地对自己经验世界之外东西保持一种精明和警惕,凡是眼睛能看得见、手能摸得着的东西才是实在的。影视投资圈向来是把制片人、导演分为三六九等的,那几位久负盛名的大导演仍然是最具投资价值的,而吴京在影视圈打拼多年,虽然近年来刚刚新晋千万元级片酬明星和亿元级导演,却还入不了他们的法眼,而被归入“成长性价值投资”序列。因此,他们的一错(过《泰囧》)再错(过《战狼2》),就这一点不为怪了,以后必然还会错过很多有价值的影片投资机会。
《战狼2》创造了许多新纪录——上映4小时破亿打破内地提前场最佳票房纪录;11天刷新中国影史票房纪录;69天总票房达56.69亿;8月19日16:27以1.4亿+的观影人次超越《泰坦尼克号》勇夺全球单片市场冠军;频频刷新了2015年以来纯内地电影在香港和海外票房新纪录;顺利跻身全球电影排行榜前55名……俨然一座陡然而起的新高峰,然而,这座新高峰固然是中国电影的新荣耀,却并不能代表国产片的整体水平,也绝非中国电影产业的常态状况,而是一种“变态”状况,颇像某些因脑垂体基因突变而产生的“巨人”,虽然体积庞大,非常扎眼,却一点也不健康。
统观近年来中国电影制作业的成就,似乎除了每年持续增长的产量、票房收入、院线银幕数,就是《泰囧》《美人鱼》《捉妖记》这几部创新高的电影,犹如一片莽原上茕茕兀立的几幢高楼,一幢比一幢奇崛陡峭,作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几座地标建筑,《战狼2》只是新盖的最高的一幢,如果说不断增长的产量、票房只是比较粗放、笼统地勾勒出了中国电影市场供需两端的整体形貌,这几幢“样板楼”则在全力兜着中国电影人以及行政管理部门的一张“薄面”。而且,就这几幢“样板楼”而言,票房也并非都与质量成正比,有的片子质量差强人意,能获得如此高的票房实属“意外”,说到人们对近年来中国电影的记忆,似乎除了一大堆明星的“八卦”,就只有那几匹煞是扎眼的“黑马”,或许可以说,就是靠隔段时间窜出一匹“黑马”刷新一次票房纪录来标注中国电影的繁华,而几匹“黑马”只是像竞技体育项目那样不断地挑战某种“人体的极限”,而并非能够反映出全民健康水平。不能不承认,这种行业或产业景观一点也不协调、均衡,甚至有一些畸形。
统观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国产片消费状况,观众需求潜力巨大与结构性短缺的矛盾一直非常突出。那些高票房的影片尽管整体质量不一定都属上乘,但某些局部不乏“靓点”且正对观众“胃口”,用营销界最时髦的词儿来说就是“击中了消费者的痛点”。这种高质量影片奇缺的供给现状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观众的电影消费状况,其特点不外乎二:一是“温饱型”。仍是解决“吃饱”而不是“吃好”的问题,偶尔开顿“洋荤”,因此口味难免“糙”得很,“牙口”和“胃口”都出奇的好,远未到品尝“美食”、讲求色香味俱全甚至上升到饮食文化的高度;二是“过把瘾”。就像王朔小说中所表现的中国大众满足某种癖好的状态,逮着个蛤蟆恨不得攥出团粉来,一旦遇到质量还不错或稍有“靓点”的国产片就使劲儿看,再加上中国人惯有的跟风、围观传统,便能一下子形成乌央乌央的收看奇观。
有人发现,中国这几部创新高的影片有一个特点,除了《捉妖记》的导演许诚毅是专业的导演之外,其它3部电影的导演都是演员出身,另外几位最能赚钱的导演——姜文也是演员出身,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张艺谋是干摄影的,冯小刚曾是剧务场记。吴京的成功似乎又再次佐证了中国电影界是“全能型玩家通吃”的天下,他们的成功几乎都是无可复制的,这几乎成为中国电影的一大特色,就连堪称第五代导演师字辈儿的周传基老先生也说,张艺谋陈凯歌不是电影学院培养出来的。总之,吴京的成功离不开他自身的性格、才华、理想主义,更离不开他在电影工业中作为一个最活跃的要素(演员)多年的历练,他做导演更多是出于创作的欲望,在创作上也能够进入更纯粹的创作状态,做到既“有我”又“无我”。所谓“有我”,是指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自己更适合演什么,更能够得心应手地驾驭某种题材,更能够整合业内外的各种资源以他为轴心构架一部电影。所谓“无我”,是指他进入创作状态所能做到的纯粹和忘我状态,为了拍成这部戏,他能将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押上去。这也或许是吴京“演而优则导”的主要原因,自己当老板,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完成一部作品,这恐怕与纯粹的商业利益关系、拿钱干活、给多少钱干多少活的职业导演,多少有些不一样吧!
注释:
[1]严格意义上讲,香港电影市场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一部分,但香港电影市场与内地电影市场不同,本文所研究的主要是国内电影市场,故权且将香港市场归入“海外市场”进行比较。
(作者系山西省广电协会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 朱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