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护理干预分析

2017-11-21 10:20:14蔡桂容刘满英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21期
关键词:障碍性生物反馈盆底

蔡桂容 刘满英

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护理干预分析

蔡桂容 刘满英

目的 观察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10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 依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采用综合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 高于对照组的78.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采取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配合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 具有显著效果, 值得进一步推广。

生物反馈电刺激;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护理干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日~2017年4月20日在本院治疗的10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 依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50例。观察组:全部患者均为女性;年龄最大42岁, 最小24岁,平均年龄(33.25±2.92)岁。对照组:全部患者均为女性;年龄最大42岁, 最小23岁, 平均年龄(33.58±2.8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选择生物反馈治疗仪作为本次操作仪器, 型号为SA9800,训练内容主要以患者学会分开会阴、腹部的收缩及1类肌纤维收缩为主。电刺激及生物反馈的收缩频率为30 Hz, 脉宽为500 μs, 增加1类肌纤维肌力。选择各类场景的生物反馈训练模块, 使患者能够跟随模块一起练习, 从而使患者在各种场景下都能使盆底肌肉处于收缩状态[3]。给予患者搬重物下的生物反馈训练模块, 使患者能够在搬重物的情况下盆底肌肉处于收缩状态, 不会出现脏器脱垂现象。本次康复训练时间为2~3次/周, 20~30 min/次, 共治疗15周为1个疗程。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 主要内容包括对患者实施日常生活照料及基本健康教育等。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 具体内容如下。

1.2.2.1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对自身病情及对本次治疗效果的担心, 从而导致其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因此,护理人员应为患者介绍本次治疗的优势及安全性, 并告知其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机制、预后情况及注意事项, 使其能够缓解不良情绪。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前, 应向患者解释在治疗过程中盆底肌肉发生的变化及电生理图参数改变的原因, 并告知其治疗有效时参数会发生变化, 给予患者主观能动性, 使其能够对自身治疗情况有初步的了解, 并提出相关问题, 护理人员则给予其详细的解答。此外, 由于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需要患者较高的自主性, 需要患者有较好的配合度。若患者对本次治疗存在疑虑或焦虑状态, 对治疗十分不利, 从而使效果不佳。

1.2.2.2 放松训练 在对患者进行生物反馈肌肉群训练时应指导其进行放松训练。在患者进行训练时, 应告知患者需保持头脑清醒, 将一切杂念排除, 做到心无杂念。若患者无法做到心无杂念, 则可告知其在呼吸时反复默念数字, 用鼻子进行缓慢的呼吸, 使自身能够感受到在呼吸。护理人员则需指导患者进行全身放松, 即上肢-下肢-躯干(腰部、腹部、肩背部)-颈部-面部肌肉。首先对其训练收缩与放松练习,后使其全身肌肉处于放松的状态。待治疗完毕后, 指导患者多做几次肢体屈伸运动, 后离开治疗场所。

1.3 疗效判定标准[4]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显效:患者经治疗后, 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 且盆底肌力>4级;有效:患者经治疗后, 各项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好转, 且盆低肌力3~4级;无效:患者经治疗后, 上述情况均未发生任何改善或发生加重的情况。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38例(76.00%), 有效11例(22.00%),无效1例(2.00%), 总有效率为98.00%;对照组治疗显效29例(58.00%), 有效 10例 (20.00%), 无效11例(22.00%), 总有效率为78.0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

3 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为临床上常见的妇科疾病, 根据临床大量资料显示, 患者在产后6周发病率高达11%~46%,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均造成严重的影响[5-8]。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常采取常规治疗, 但治疗效果往往不佳, 因此, 为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对提高临床治愈率具有重要作用。

生物反馈为临床上一种新型的医疗技术, 该种模式主要是通过采用电子仪器将人们无法意识到的脑电、心率、血压、肌电、皮温等体内变化转换为可察觉的视听信号, 后通过医生专业的指导与训练, 使患者根据以上信号能够对自身进行控制, 后通过一系列的过程(动作、反馈、学习、再动作),从而将自身功能障碍进行纠正[9,10]。生物反馈为临床上公认的一种认知行为疗法, 其中最为常见的方法为盆底生物反馈。本次研究中, 通过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电刺激法, 从而对患者盆腔组织及脏器功能起到双重作用, 不仅使传统生物反馈技术的反馈度及自主感得到强化, 还能使其自主能动性的程度及范围得到提高。

通过本次研究,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 高于对照组的78.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通过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后实施综合性护理, 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肌电位, 且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值得进一步推广。

[1] 王凤臣.护理干预对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疗效的影响.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22):2493-2494.

[2] 廖惠璇, 李淑玲.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护理研究.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1, 17(5):613-614.

[3] 王华.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护理干预治疗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观察.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4(36):505.

[4] 邓倩倩.护理干预对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疗效的影响.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 3(17):3432-3433.

[5] 李淑玲, 廖惠璇.心理干预对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护理研究.吉林医学, 2013, 34(18):3726.

[6] 梁贞文.心理干预对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影响研究.中国民康医学, 2013, 25(14):43.

[7] 韩炜.盆底肌肉康复器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干预围产期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效果观察.中国妇幼保健, 2016,31(17):3456-3458.

[8]康瑞兰, 张敏, 田淑萍, 等.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研究.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0, 33(27):3-5.

[9]刘丽, 赵霞, 李淑萍, 等.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在产后盆底功能重建中的应用研究.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7):1118-1120.

[10] 王新芳, 秦蕾 , 白素霞, 等 .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研究.中国医药指南, 2013(25):432-43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1.094

523000 东莞市南城医院妇产科

性功能障碍、盆腔器官脱垂及压力性尿失禁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三大种类, 该疾病为临床上常见的妇科疾病,而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为分娩与妊娠所致, 严重危害了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该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 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1,2]。本次对本院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展开研究, 观察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护理干预效果, 现报告如下。

2017-09-14]

猜你喜欢
障碍性生物反馈盆底
更正启事
基于生物反馈的非遗表演沉浸式体验与交互研究
包装工程(2023年20期)2023-10-28 03:19:14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母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防治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猪繁殖障碍性病毒病鉴别诊断及综合防控
猪业科学(2018年8期)2018-09-28 01:28:04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盆底三维超声在盆底器官脱垂女性中的应用效果
补中益气汤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便秘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