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东
扛起时代新担当为建设美好新海南争创范例
文|林东
编者按:“凝心聚力,奋力拼搏,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省第七次党代会为琼州儿女的幸福生活绘就了美丽蓝图,发出了开拓奋进的号召。4月28日省党代会结束当晚,新当选的省委书记刘赐贵连夜召开七届省委常委会第一次会议,指出“党代会报告就是一张考卷,全省各级各部门党组织都要认真把这张答卷回答好,把党代会报告的部署一件一件抓实抓到底。”省长沈晓明指出,“报告是全省政府系统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遵循,政府系统党员干部要精准把握党代会的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切实把党代会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贯穿到政府工作全过程。”为此,本刊特设专栏,邀请市县、厅局和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结合工作实际,谈如何学习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
省第七次党代会为海南迈进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科学遵循。结合省委书记刘赐贵2016年9月21日到昌江黎族自治县调研防灾减灾和脱贫攻坚时的指示,昌江将严格按照省第七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扛起时代新担当,为建设美好新海南争创范例。
刘赐贵同志在报告中强调,要确保环境质量只升不降。昌江必须紧紧聚焦生态目标,坚持生态立县、坚持源头治理,做到保“不降”又促“只升”,牢牢守护“山海黎乡·纯美昌江”这笔最宝贵的财富。
一、措施要硬,在治理中恢复生态。一是严格执行“多规合一”,守住“九条红线”。昌江“多规合一”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48.12%,超全省平均水平。生态红线不仅要划得定,更要守得住,昌江还要以创建生态示范县为抓手,严守“多规合一”界定的生态保护、基本农田、耕地林地及建设用地等“九条红线”,严格控制各类开发,强化生态状况监测和生态保护红线区监测,定期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评估,努力构建生态空间和生态环境管控“一张蓝图”。在全省率先实施好海南省生态保护红线立碑定界技术规范及试点(昌江)研究项目,为全省乃至全国探索建立一套可示范、可推广、可持续的生态保护红线立碑定界技术规范体系。二是强化重点治理,打好一套“组合拳”。以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和“双创”“双修”为主抓手,打好美丽昌江建设“组合拳”。治“乱”,深入开展“清洁城镇”等“四大环境整治工程”,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实施8个行政村污水治理工程,积极推进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等建设,下大力气集中整治乱搭乱建、污水乱排、非法采砂、非法采矿等城乡建设和资源开发乱象。治“水”,投入1.2亿元推进“四河一渠”综合治理、污水管网连通等工程建设,实现“水更清”。治“土”,着力实施废弃采矿区周边历史遗留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示范,启动昌化铅锌矿矿山环境治理示范项目,实施石碌矿山等矿山损毁山体修复,实现“地更绿”。治“气”,对华润、华盛等重点水泥企业开展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技术升级改造,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做到天更蓝、空气更清新。三是注重标本兼治,建立“一系列长效机制”。加快完善城乡生活垃圾与污水处理体系,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基本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编制落实节水规划,加快海矿等高水耗企业的节水改造,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不断完善大气、水环境、辐射环境等“六大监测网络”建设,强化对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核电、水泥等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工业园区项目准入清单和负面清单,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低碳、循环、集约发展。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与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河长制等制度。结合昌江海岸线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岸长制”。
二、标准要高,在建设中美化生态。一是坚持治山理水,确保“显山露水”。依托保梅岭和“四河一渠”水系,加快宝瑞森林公园建设和石碌铁矿矿山主题公园建设,创建生态优美、人文厚重的城郊森林景区;实施保梅河、东海河两河改造,打造城市立体景观水系,精心构建水系纵横连通,水源丰沛,显山露水的秀美昌江。二是坚持内外兼修,留住“美丽乡愁”。坚持生态优先,统筹结合“多规合一”、全域旅游、农业发展、脱贫攻坚、“五网”建设、“我在海南有农庄”等,科学规划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突出“一村一景、一村一韵”,融合农业景观、传统文化特色,全力打造十月田镇等4大产业小镇和29个美丽乡村。三是坚持绿化美化,擦亮“生态底色”。持续深入开展“绿化宝岛”大行动,今年完成绿化宝岛任务8000亩,其中在昌化镇海岸湿地生态区和海尾镇海岸湿地生态区恢复种植红树林738亩,护好“昌江之肺”。深入开展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活动,推进昌江迎宾大道绿化升级改造等景观绿化工程,对环城东路、环城西路等主要路段实施补植补种,确保年内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8%,让群众共享“绿色福利”。大力开展“四边两区”复绿行动,完成棋子湾旅游度假区基础设施路网等“四边”绿化造林778亩,为全域旅游塑造崭新靓丽的“第一印象”。
昌江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十二大重点产业,立足昌江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做好做足产业“转”“融”“新”三篇文章。
一、做好“转”的文章,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第一产业方面,以“昌江大水网”为抓手,促进水系连通、水资源高效利用,扩大高标准农田面积。继续调减甘蔗等低效产业,着力打造桑蚕、山猪、和牛、王品蜜瓜等热带高效特色农业品牌,扶持壮大玉绿宝特种野猪养殖基地、和丰集约化育苗中心等农业产业园,精心打造雪古丽牧场等生态循环示范基地,推动传统农业向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转型升级。第二产业方面,加快推进核电二期工程、英利20MW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落地,着力完善太坡园区公园北路等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和新型生态建材生产基地建设,深化水泥熟料生产技改,进一步延长循环产业链,努力建设绿色低碳的新型工业和新能源基地。第三产业方面,以“多规合一”为统领,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为抓手,“点、线、面”全面推进,精心打造“一线一带一中心”全域旅游新格局。以“五园四港一地”为主打,即打造南海文化园、国家海洋公园、湿地公园、沙地公园、棋盘公园“五园”,昌化渔港、海尾渔港、新港、沙鱼塘港“四港”,核电科普基地“一地”,着力提升滨海“一线”高端旅游产品供给。以“一条主轴、多样文化”为理念,即沿着昌化江主轴,立足黎族、苗族、生态、木棉、芒果等文化内核,着力做美七叉木棉雨林小镇与宝山、大章等美丽乡村,全面丰富山川景观“一带”旅游内涵。以“一核双翼”为主线,即强化保梅生态新城核心,延伸以宝瑞森林公园、“多馆合一”“昌化玉”文化风情街等为主的北翼,以铁矿矿山主题公园为主的南翼,全力创建“吃住行游购娱”要素完善的旅游中心城市。
二、做好“融”的文章,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昌江将用好三产条件优势,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发展“农业+工业”,以太坡工业园区为抓手,加快推进昌江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蚕丝、山猪、和牛等精深加工业;发展“农业+旅游业”,以谋划开展好“我在海南有农庄”活动为抓手,高标准建设沧海桑田产业园、雪古丽生态循环牧场等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发展“互联网+农业”,努力构建昌江农产品电商平台,加快推进“互联网小镇特色农业展示中心”等项目建设,着力将十月田、七叉等打造为互联网农业小镇;发展“工业+旅游业”,充分发挥亚洲最大的富铁矿——石碌铁矿和中国最南端的核电站——海南昌江核电的工业优势,积极创建核电3A级景区与矿山公园,大力推广以核电、铁矿为主题的工业旅游。
三、做好“新”的文章,打造跨越崛起新动能。昌江拥有63.66公里海岸线与227.12平方公里岸线土地,拥有4个渔港与丰富的海洋文化。昌江将充分挖掘利用好资源潜力,着力打造昌江跨越崛起的“蓝色新动能”。着力推进棋子湾旅游度假区升级,将昌化、海尾建设成为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产业小镇,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海上运动、海洋旅游等产业,加快建设海尾东风螺、海葡萄、麒麟菜等深加工基地。积极抢抓北部湾城市群发展带来的发展机遇及政策利好,依托南海峻灵王文化这一优势,积极融入“北部湾城市群”“泛南海旅游经济圈”,着力打造北部湾城市群的昌江亮点。
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落下一个贫困群众。当前,昌江贫困人口只剩5459人,这也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我们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确保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一是要牢牢把握“精准”这个首要点。精准事关脱贫攻坚的成败。昌江必须将精准识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贯穿于脱贫攻坚全过程,扣好脱贫攻坚“第一粒扣子”。严格落实“一评议两公示一公告”,精准制定帮扶措施,特别是在退出过程中,加强对扶贫对象的动态管理和定期测算,对达到脱贫标准的扶贫对象,及时做好思想工作,引导鼓励退出。二是要紧紧围绕产业和就业这两个关键点。昌江要抓牢发展产业和实现就业两个关键,切实提高脱贫质量,实现稳定脱贫。持续巩固深化“12345”脱贫攻坚工作机制,特别要深化产业扶贫机制,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现代农业经营模式,鼓励贫困农民以土地、资金等方式入股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山猪、和牛、桑蚕、冬季瓜菜等特色高效种养业,确保实现5459贫困人口全覆盖。加大就业扶贫力度,依托育种基地、职业学校等平台,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引导就业,增强农民务工、创业本领,并强化就业指导和跟踪服务,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确保每户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
二、坚决打好教育均衡持久战,让教育更公平更有质量。在全省少数民族市县率先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擦亮昌江教育金字招牌。要继续深化“3+9+3”免费教育,确保学前至高中和职教阶段免费教育全覆盖。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推进“教育移民”再升级。加强与优质学校合作办学,高标准建设木棉学校和芒果幼儿园,着力推动昌江中学创建省一级学校,精心实施“两校一园”工程和“双优”项目,全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布,让每个学生享受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三、坚决打准“健康昌江”主动战,以全民健康支撑全面小康。以国家慢性病防控示范区、全国健康促进县创建工作为抓手,努力打造昌江医疗卫生服务的新招牌。要充分发挥“双特”救助作用,兜住兜牢特殊困难群众的民生底线。要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加快推进“三医联动”综合改革。积极实施“好院长好医生”“妇幼双百”人才引进项目,加强华西医院、中国西促会等优质医疗资源的合作,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地中海贫血基因筛诊服务,继续实施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听力免费筛查项目,倡导婚前医学检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大幅提升群众的医疗卫生保障水平。
四、坚决打实城乡“五网”整体战,变“短板”为“长板”。一是织通“水网”。加快“昌江大水网”建设,加快实施“引大济石”、村镇集中供水等“五大工程”的建设,形成大水源网、灌溉水网、供水水网和生态水网等“四大水网体系”,实现农业灌溉、城镇供应、城镇发展用水“三保障”。二是织牢“路网”。加快推进昌垦一横路工程等建设,打通县城区断头路,畅通县城区交通路网。全力推进叉河至霸王岭旅游公路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全域旅游“根基”;加快推进王下乡浪伦村桥改造工程等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通交通扶贫“最后一公里”。三是织好“电网”。强化绿色电网、智能电网建设,加快推进王下乡三派村等农网升级改造,有效解决农村供电“卡脖子”等问题。加快特色产业小镇和美丽乡村电网升级改造,大力推进电网“下地”,着力打造环境友好型电网。四是织宽“气网”。加快推进昌江天然气供气工程建设,建设高中压调压站,配套建设LNG瓶组站、城市中压管网等设施,加快推进石碌、叉河、昌化等天然气管道建设,努力实现燃气“镇镇通”。五是织密“光网”。在今年4月完成王下乡所有行政村光纤网络建设任务基础上,加快推进光纤网络和4G网络向自然村延伸,争取今年完成32个自然村光纤网络建设、王下乡光缆备用线路建设,新建4G基站191个。同时,通过互联网搭建特色农产品销售“电商”平台,让群众脱贫走上“信息高速公路”。
(作者系昌江黎族自治县委书记)
本文责编/钟瑜 邮箱/zy2009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