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本质上来讲,普惠金融的主要价值体现在其旨在建立一个完整的金融生态体系,使得面向金字塔底层的群体(BOP,bottom of the pyramid)金融服务不再处于边缘化状态。它立足于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其重点服务对象包括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
关键词:普惠金融;金融生态;价值共创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是在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金融发展模式。早在15世纪,意大利就有社会慈善人士通过开展小额信贷业务为低收入客户提供信贷服务,以减少低收入群体获取金融服务的高额成本。到了20世纪80年代,小额信贷在巴西、孟加拉国等发展中国家陆续出现,以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在孟加拉国开展的小额信贷模式取得巨大成功,即当前普惠金融模式的主要运行模式——“格莱珉”模式。此后,小额信贷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并在方法论上有所突破,从传统的慈善非盈利模式转型为可以实现盈亏平衡的商业模式。2005年5月,在以此全球金融会议上,“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思想正式被提出,普惠金融的发展也正式提上国际日程。从本质上来讲,普惠金融是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的结合,但普惠金融的主要价值体现在其旨在建立一个完整的金融生态体系,使得面向金字塔底层的群体(BOP,bottom of the pyramid)金融服务不再处于边缘化状态。
一、普惠金融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普惠金融的发展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一般而言,普惠金融是作为一种扶贫方式出现的,其主要目的就在于为广大的中低收入群体提供储蓄、保险、信贷和信托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对普惠金融较为流行的定义是2005年在宣传国际小额信贷年时所倡导的普惠金融体系:一个持续的,能有效、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联合国在2006年发布的《建设普惠金融体系》一书中指出,普惠金融体系包括:(1)个人、家庭以及企业等所有层面的参与者都能以合理的价格获取广泛的金融服务,包括信贷、储蓄、保险、理财、转账、支付、汇兑等。(2)拥有健全的金融机构,这些机构有严密的内控机制并接受市场监督,存在规范的行业标准以及市场监督机制。(3)金融机构具有财务上的可持续性,从而能确保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4)拥有多层面的竞争性的金融服务提供者能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我国学者郭田勇等(2015)认为,普惠金融是指“能有效、全方位的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实际上就是让所有老百姓享受更多的金融服务,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Ramarkrishman(2010)指出,其实质是为每个有需求的人提供核实的、易理解的和实用的金融服务。印度兰加拉詹将普惠金融定义为:以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可承受起的价格,及时和充分地获得金融服务的过程。根据焦瑾璞和陈瑾(2009)的研究,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经历了小额信贷、微型金融、普惠金融三个阶段,秦昌宁等(2015)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普惠金融的发展起源,如图1所示。
资料来源:秦昌宁,倪瑛. 普惠金融研究进展与展望[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5,30 (6):66-76.
图1 普惠金融的发展起源
从以上定义可知,普惠金融所面向的群体不仅包含BOP群体,还包含中高收入群体,即体现包容性。
二、区别于传统金融的包容性
1. 金融服务对象的包容性。普惠金融源于小额信贷,其根本目的在于为贫困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将其纳入现有的金融体系中。但普惠金融并不是面向低收入群体金融服务的代名词,一个企业可以将其市场定位为低端金融市场,其所从事的金融服务可以称为普惠金融;一个定位于中高端收入群体,但也在践行金融服务理念的金融活动也属于普惠金融的范畴。
2. 金融服务自身的包容性。普惠金融的核心在于普惠,除去服务对象的普惠性之外,其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也具备包容性,主要表现为金融服务类型的多样化,不仅包括贷款融资,还包括储蓄、投资、保险、汇兑等其他金融服务。
3. 金融机构的包容性。普惠金融所涉及的金融服务供给方不仅包括以扶贫和小额信贷机构为主的金融机构,还倡导市场上所有的金融机构都以提高金融服务的包容性、普惠性为目标,以创造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平环境。
4. 金融生态体系建设的包容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金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但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是的传统金融的发展面临桎梏,以中低端市场为主的市场成为金融业发展的新蓝海,谁能占领这片市场,谁就有可能成为行业的主宰者。同时,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也在不断变化,承担社会责任越来越成为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企业面临从传统企业向“社会企业”的转型。
三、我国推进普惠金融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相比,我国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参与储蓄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在金融手段的利用、创新以及贷款满足度等方面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第一,金融服务覆盖不均衡,结构性排斥有待全面化解。金融服务的不均衡是各国面临的普遍难题,我国也不例外,主要表现为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滞后、农村金融服务缺失、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资金配置不均衡等方面。近年来,我国小额信贷发展进入了快速成长期,但其市场化程度和发展深度仍然不足,商业性机构和公益性机构的参与度都存在不足,这也是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二元的经济结构特性也决定我国金融服务的二元性,处于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金融机构会优先选择优质客户,对中高端人群及大中型企业的争夺成为金融市场中竞争最激烈的领域。
第二,民间借贷与信用借贷并存,劣币驱逐良币效应。由于以农村市场为主的低端市场的金融服务长期缺位,从而形成了以民间借贷为主的非正式金融,这种金融模式不受行业规则限制,而与地缘、血缘、社交关系、潜规则等非正式规则密切相关。长期以来,农村依靠民间借贷部分实现了融资需求。但随着正规金融在该市场的不断渗透,民间借贷的弊病也逐渐突出,这也成为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当地居民长期以来形成了只去正规金融机构存取款,却不发生任何的融资行为。由于缺乏必要的抵押物和理财意识,农民一般按照邻里亲朋借贷——高利贷——金融机构贷款的顺序进行贷款。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农民对金融机构政策的不了解以及農村金融的长期缺位。
第三,金融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央行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金融资源的供给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但金融资源在经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配置却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从金融资源流向看,资金主要流向已经上市、有国企性质的大规模企业,而民营企业的融资则相抵困难,且融资成本高昂。我国金融资源的流向存在明显的“二八定律”,即百分之八十的资金流向占比百分之二十的大型企业。这也是普惠金融要解决的金融排斥性问题,金融排斥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均衡,很多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网点布局的困难而无法平等的享受金融服务,造成金融服务的空间性排斥。另一方面,经济不发达地区普遍存在通讯、网络设备较为落后,居民通信知识匮乏、金融知识有限且理财意识较差等,进而引发了金融服务的社会性排斥。
第四,输血型借贷占据主导地位,造血型借贷不足。解决贫困问题是普惠金融的发展理念之一。当前我国的普惠金融制度仅能解决“授之以鱼”的问题,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当前我国个体借贷的主要用途包括:首选购房和新建房屋等定居用途;其次是购买生产资料、扩大生产经营等财富增长型贷款;最后是教育、医疗及婚丧嫁娶等生活型之处。但在所有的贷款中,住房贷款成为居民借贷的主要用途。此外,受我国男女比例不均衡的影响,近年来农村地区的婚嫁费用集聚攀升,尤其以男方所必须提供的彩礼钱为主,金融机构甚至针对此项指出设置了专门的信贷业务。而这种信贷的发生不仅无法帮助农民缓解贫困,甚至有可能造成贫困的恶性循环。因此,我国未来普惠金融的发展应该给予贫困地区以正确的引导,向他们灌输正确的理财观念,以增加生产性借贷为主,减少支出型的借贷。
第五,我国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金融意识不强、金融消费能力较差。普惠金融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新型金融发展模式,其主要目标是将偏远地区的小微散用户、群体纳入金融服务体系,但这些群体的金融消费意愿并不强烈,甚至存在对正规金融机构的心理排斥。由于农村地区的信息较为闭塞,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的农户缺乏对某一新鲜事物所必备的判断能力,相互之间的依赖性较强,进而造成金融风险意识普遍偏低,存在盲目轻信、跟风从众的非理性消费行为。
四、构建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机遇
我国于2006年正式引入“普惠金融”的概念。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的理念,它立足于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其重点服务对象包括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
首先,为了解决普惠金融发展所面临的“成本高、风险高”的核心问题,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对其进行扶持。例如,对成本费用相对较高的特殊地域、特殊业务或特殊机构予以一定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此外,国家还实施了激励性金融政策,灵活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存款准备进率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的信贷投入。
其次,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包括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型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多、支付体系不断完善和征信体系的规范健康发展。以阿里巴巴、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公司,在进军农村市场时,凭借其在平台上积累的农村消费数据、信用数据,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发展农村金融面临的最紧迫的难题——信息不对称。因为私有部门是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个市场最敏感的参与主体,他们的进入将为农村市场的发展带来活力,促进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
第三,我国金融改革创新的力度不断增大。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金融领域的改革创新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力量来源。针对“融资难、融资贵”这一核心问题,我国于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并大力倡导通过金融创新实现农村金融服务的改善。例如,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融资同时在重庆、黑龙江、浙江、湖北、四川、安徽、贵州等七地顺利试点,累积发放土地承包金融圈抵押贷款119.39亿元。此外,证券公司降低了一般投资者进入资本市场的门槛,取消基金产品通道管制,推进期货公司、保险机构参与基金销售,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多种债务融资工具融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五、结语
2015年12月31日,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再次凸显了普惠金融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16年9月在杭州召开的G20峰会上,普惠金融又一次受到关注。以蚂蚁金服、网易金融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成为普惠金融最有力的践行者,也带领普惠金融进入“数字化”时代。
参考文献:
[1]郭田勇,丁潇.普惠金融的国际比较研究——基于银行服务的视角[J].国际金融研究,2015(2):55-64.
[2]Ramakrishnan Dr. BFSI: Best Practices in Financial Inclusion [J]. Available at: http://ssrn.com/abstract=1751020,March 19,2010.
[3]焦瑾璞,陈瑾.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4]秦昌宁,倪瑛.普惠金融研究进展与展望[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5,30(6):66-76.
[5]王丰.重思乐视战略,哈佛商业评论[J],2017,2:66-70.
作者简介
王作全(1968.10-),男,甘肃高台人,经济学硕士,现就职于长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方向为金融改革與发展?金融创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