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熠 王超琼
摘 要:校园暴力已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角度探讨我国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其对策。只有采取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对策,才能有效治理这一现象的发生和蔓延。
关键词: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原因;对策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中学校园暴力事件愈演愈烈,全国各地陆续发生了性质及其恶劣的校园暴力事件。自今年1月份以来,已有40起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被媒体曝光,这些校园暴力事件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3]然而这只是我们所知晓的校园暴力事件的冰山一角罢了,还有无数没被曝光的每天都发生着,校园暴力事件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一份统计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3]这触目惊心的案例和数据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二、中学校园暴力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
校园暴力是个综合性问题,它涵盖了多个学科的内容,包括社会学、伦理学、犯罪学、心理学和法学等。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已经有学者开始研究这一领域,现如今,学界有诸多关于校园暴力事件的研究,但一直未对校园暴力一词做出明确的定义。上海市教育和发展研究中心谭晓玉将校园暴力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形式:广义的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由教师、学生或者校外人员针对受害人身体和精神所实施的,达到一定程度的侵害行为。而狭义的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或主要发生在校园中,由同学或校外人员针对学生或老师的身体或精神所实施的造成某种伤害的侵权行为。[4]
(二)我国中学校园暴力的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365名中学生接受了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32份,应答率90.9%,参与过校园暴力事件的有65人,發生率为19.5%。其中,只是施暴者占13.2%,只是受害者占35%,既是施暴者也是受害者占51.8%。
1.受害原因
前三为分别为发生过口头争执(42.3%)、发泄心中的负能量(24.8%)、看别人不顺眼(20%),最少的动机是为了抢钱(12.9%)。
2.受害类型
通常以身体施暴(60%)和心理施暴(30%)为主,较少是因为性暴力(10%)。这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男女在施暴类型上有着明显的差别,男生倾向于肢体上的暴力,而女生更倾向于言语上的暴力。
3.受害地点
地点通常发生在教室(45%)和上下路上(38.6%),还有些隐蔽的施暴场所发生在学校厕所、操场等(16.4%)。
4.遭受暴力行为后的反应
据我们调查,学生在遭受校园暴力后通常会选择以暴制暴(37.8%)或者忍声吞气(33.4%)的方式,少数学生会告诉老师、家长(18.9%),只要很少一部分学生才会向学校的心理辅导处寻求帮助(9.9%)。
三、我国中学校园暴力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方面的原因
洪勇强认为,从生理角度来看,青少年正处于尚未成熟的发育期,个人行为的稳定性较差,很容易做出冲动性的过激举动。[1]根据默顿的紧张理论,青少年处于一个不断成熟、逐渐社会化的过程中,当他遇到挫折或与他人发生矛盾时,会表现出一种“结构紧张”的状态,这时犯罪、冲突便会激增。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教育的意义在于,家庭的生活习惯影响孩子的生活习惯,家庭的价值取向影响孩子的价值取向,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观念则是导致校园暴力的基石。正如心理学专家张春心教授指出的那样:“如将青少年问题视为一种病态现象,其病因根源于家庭,病象显现于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2]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1.媒体负面因素
暴力文化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损害是不可忽视的。青少年的三观并未完全形成,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暴力文化的泛滥导致青少年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的途中受到冲击,造成思维上的混乱和迷茫。若与他人发生矛盾、争吵,这些青少年们不懂如何正确处理,一时冲动之下便采用极端的手法来对待他人。
2.学校周围某些场所的不良风气
伤害少管所洪勇强所长通过对所在押的109名未成年犯的分析发现,因暴力犯罪被判刑的为78人,占71.56%。[1]由此可见,学校周边地区的青少年暴力案发率较高,这是因为该地区有一些不健康的娱乐场所,不良风气聚集,学生在离开学校进入家庭以前处于无人监护状态,很容易进入这些场所而受到影响。
(四)相关法律惩治力度薄弱
若发生校园暴力事件,学校或相关部门通常以教育为主。即使案件逐渐严重化,上升到法律层面,相关法律部门也会按惯例来评定。中国的法律明文规定,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采取从轻处罚甚至不处罚。《未成年人保护法》看上去是充满人性化的法律,但如果不给予未成年人合理的惩戒,那么这种宽容往往是一种纵容。
(五)学校方面的原因
1.教育观念的偏颇
中国长期受科举制的影响,注重知识教育,忽视德育。许多中学虽然意识到校园暴力的危害,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仍然认为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并将这个作为评判他们的首要标准。这样的后果便是成绩差的学生渐渐产生不满,随着他们年龄的增大,内心的不平衡感更突出,这样的学生会不自觉敌对老师和同学,在老师批评或者被同学嘲笑的时候便容易产生攻击行为。
2.师资力量的不足
传统的教师热衷于唱“独角戏”,忽略学生的感受。笔者调查到,某些中学教师居高临下,把学生当成“对手”,几乎按课前预定方案生硬进行,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一种偏颇。正是这种错误的教学方法导致了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对老师充满恐惧、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不对等。
四、治理我国中学校园暴力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法制宣传
西方认为学校的功能包括:促进社会平等意识;学习文化多元化;加强个人归属感;提高道德标准、增进社会技能;培养公民责任感;给学生进行守法教育。[5]因为笔者建议我国中学可以借鉴国外的理念,取长补短,吸其精华,我国中学的教育管理不应只停留在应试教育,学校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民主思想,应注重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文化教育。
1.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教育学表明,学生个人的价值观、情感与态度,构成个人的灵魂、个性的核心。这些观念的形成都源自于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即德育。[5]当学生进行善与恶、是与非的评价时,总是伴随着根据道德认识而产生种种的内心体验,它与道德信念交织在一起,与道德判断紧密相关,它取决于道德规范对个体意义的大小。教育规律表明,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中心,所以加强德育工作,对于防治校园暴力是非常重要的。[5]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好教育设备,例如可以利用报亭、宣传画、广播等媒介进行传播;通过开展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例如演讲比赛、辩论赛、全校读书活动、专家讲座等。
2.加强学生的法律宣传教育
加强中学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是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维护校园秩序稳定的需要,也是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现阶段的大多数学校还是更注重应试教育,法制宣传教育仍然停留在形式上。而现如今学校应该做的便是切实加强法律宣传教育,例如定期对中学生进行校园暴力防治专题教育。
(二)引导家长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课,不仅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促进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础;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对孩子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应多观察、多了解孩子、多与老师沟通;保持良好的心态,客观理性解决问题,必要时请求校方甚至警方协调处理,寻求法律帮助,依法维护自己孩子的合法权益。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1.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相关部门应强化社会治安,落实犯罪必惩原则,形成强有力的法律威慑,特别是对网吧、酒吧、夜店这样鱼龙混杂的娱乐场所进行监督、控制和管理。
2.净化网络环境
净化各种传媒,推行影视观赏等级制,避免青少年接触有暴力画面的媒介。减少污染源。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运用传媒制播青少年教育管理专题节目,针对校园暴力事件,由专家提供具体处理原则及可行措施。[1]所以,净化传媒是推进青少年道德建设的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这个任務,需要国家通过具体的法律条文来落实,对此,不再深入阐述。
(五)完善现有法律相关规定
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及民法、刑法相关条款,适度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起点,使中小学生明确并承担欺凌与暴力的相应法律责任。同时,借鉴相关国家的未成年人社会矫正制度,对于未成年犯罪者,强制其参加一定时间的社区服务。”
五、结论
目前来看,深入研究我国中学生的校园暴力行为,找寻动机,提出防治校园暴力事件的方案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笔者自身能力有限及现实条件的约束,本文的部分内容可能有所偏颇。不过在未来的学习中,笔者会更关注校园暴力事件,希望能研究出更全面的行为动机及更完善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刘冬梅,马兵.聚焦校园暴力[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01):44-48.
[2]徐畅.校园暴力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刑事—审结案件裁判文书[N].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2017(08).
[4]吴晓逍.我国中小学生校园暴力的法律问题研究[D].渤海大学,2017.
[5]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