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游房间”的一角

2017-11-20 07:52纪龙阳
校园英语·中旬 2017年10期
关键词:林少华挪威的森林归化

【摘要】中日一衣带水,文化交流也不停歇尤其兴盛的就是小说的流传。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 《挪威的森林》在中国影响颇深。这部小说在中国大陆传播最广泛的译文要属林少华先生的译本。其中比喻的修辞在《挪》中运用颇多且传神,因此在翻译中如何译好比喻句,对于翻译这篇小说来说,是一个重大课题。以往的分析都集中在翻译手法层面,本文通过韦努蒂(Venuti)的归化异化翻译策略,对林氏翻译中的比喻句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中日文学翻译方面的有益经验。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 归化 异化 林少华 韦努蒂

一、引言

提到日本當代文学,不可能绕开村上春树,而在村上春树作品当中,首屈一指的就是《挪威的森林》(以下简称“《挪》”)。《挪》自1987年在日本问世以来,截止2017年在日销售量已突破2000余万册,是日本销售总量最大的书籍,在日本以往的小说销售记录中,居于榜首的司马辽太郎和渡边淳一加载一起的销量也不及村上春树的一般(一九九六年统计)。在中国甚至出现了“村上春树现象”、“《挪威的森林》现象”。而《挪》得已在中国广泛传播,和它良好的中国译文也密不可分。在中国,出现了赖明珠、林少华、叶惠的三种译本,其中以林少华译本(以下简称“林译”)最受欢迎,深得读者喜爱。林译版截止2014年,出版量突破了200余万册。北师大学者王向远在《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中有这样的评价:“可以说,村上春树在我国的影响,很大程度依赖于林少华译文的精彩。”

该小说讲述了渡边、直子、绿子三人的爱情纠葛,表达出青年一代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给孤独、迷茫的内心点亮一盏明灯。小说情节虽简单易懂,却寓意深刻,这要归功于村上春树传神的比喻修辞的运用。林少华凭借自己妙笔生花的文采和村上相似的性格内心,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对比喻的翻译不仅拿捏准确且语言表达充满诗情画意,从而大大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

二、何为比喻

对于比喻的定义,真是纵说纷纭。亚里士多德、马丁·福斯(Martin Foss)、谭永祥等学者都给其下过定义。相比之下,《汉语修辞艺术大词典》给比喻下的定义更为严谨及简洁:“比喻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打比方。也就是利用乙事物来说明与其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甲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此定义强调甲乙两者应该“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这正是构成比喻的关键。在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中,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文本模式,一般可以分为三个修辞范畴:明喻、暗喻及借喻。明喻,简言之,就是出现明确的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的句子。本文就从明喻角度来分析《挪》前四章中比喻句的翻译情况。

三、归化与异化

异化与归化的之争,可谓由来已久。从德国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到美国翻译学家奈达,几乎每个大家都对归化与异化的概念和关系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但笔者认为最辩证且实用的论证非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的理论莫属。他在其《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domesticating method)。

他打破以往我们简单地把归化和异化归结为直译和异译的视野,扩大且立体地让我们但到了归化与异化的辨证关系。简单地说,异化不是使译文不通顺,读起来拗口,而是把读者带入外国情境,使读者享受异国情调。

归化与异化固然相对立而存在,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在归化与异化的关系并非绝对,而是相对的,它们相互转化,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四、《挪》中明喻的归化与异化的处理

例1:(第一章,P6)

原文:まるで澄んだ泉の底をちらりとよぎる小さな魚の影を探し求めるみたいに。

译文:仿佛在一泓清澈的泉水里寻觅稍纵即逝的小鱼的行踪。

此句翻译属于归化,把本体“眼神”比喻成“在搜寻鱼时的眼神”,“ちらりとよぎる”直译过来意思是“一晃而过的”,而林译为“稍纵即逝的”既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又可以传神地表达出原文的韵味。林少华认为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作,文学翻译的生命在于译文的文学性。所以他在翻译过程中特别注重语言的文学性,行文的优美性,文笔的细腻性。《挪》中体现为将日文归化翻译成成语,使中国读者读出语言的美感。

例2:(第一章,P23)

原文:低くたれこめていたうっとうしい雨雲は南からの風に追い払われるように姿を消していた。鮮かな緑色をした桜の葉が風に揺れ、太陽の光をきらきらと反射させていた。日射しはもう初夏のものだった。

译文:低垂的阴沉沉的雨云,也似乎被南来风一扫而光似的无影无踪了,鲜绿鲜绿的樱树叶随风摇曳,在阳光下闪闪烁烁。太阳光线已透出初夏的气息。

运用了异化策略,把原文的表达均译了出来,体现出了云完全被风吹没的景象,让读者有生动而形象的感官感觉,虽读起来不像传统汉语一样通顺,但并不影响读者理解,同时也很好展现出了日语细腻的描写的特点。

例3:(第三章,P51)

原文:言葉のきれはしが、もぎとられたような格好で空中に浮かんでいた。

译文:中断的话茬儿,像被拧掉的什么物件浮在空中。

本句将“中断的话”比作“被拧掉的物件”属于异化翻译,按照日文思想完全翻译,汉语中没有此类表达,让被人摸不到头脑。对此,林少华解释道:“既然村上写的不像传统日语,那么我的译文也应该使之不像以往翻译过来的日本文学作品。我想多数读者都会感觉出我的译文很少带有传统日语式翻译腔——这不仅仅是我有意追求的结果,更乃原作文体所使然也。” 对比另一版本——赖明珠的翻译,“最后的几句话就像被拧下来一样,浮在半空中”,笔者认为此句采取归化更好。

例4:(第三章,P51)endprint

原文:途中で電源を抜かれてしまった機械みたいに見えた。彼女の目はまるで不透明な薄膜をかぶせられているようにかすんでいた。

译文:仿佛一架被突然拔掉电源的机器,双眼雾蒙蒙的,宛如蒙上了一层不透明的薄膜。

此句采用归化策略,把眼睛模糊译成雾蒙蒙,用叠词,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眼睛的模糊状,即表达出原文的意思,又在读者的脑中生动形象地构建出画面感。读林译的文章,不但感觉不到翻译的味道,而且有一种欣赏散文的味道。林译既去掉了“和臭”又译出了原作的神韵,这也是其受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5:(第四章,P86)

原文:電車はそんな親密な裏町を縫うようにするすると走っていった。

译文:电车像根缝衣針一样在密密麻麻的住宅地带蜿蜒前行。

本句采用归化策略,把日语穿梭更形象化,比作缝衣针,让我们可以理解,且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电车在住宅中穿梭的情景。使我们在本族的文化背景下,更好地理解原作的情景。

五、结语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林氏的翻译大部分还倾向与归化翻译,这与读者群和译者的选择有很大关系。因为译文主要面向中国读者群,且问题为小说,所以让读者读懂且充满美感很重要。还有译者自身的原因,由于林少华本身语言功底很好,所以在翻译时运用了大量的四字成语,让读者陶醉在语言的魅力中。当然林译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综合运用两种译法,相辅相成,才呈现出我们眼前所见的美文。

参考文献:

[1]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2(00).

[2]李明.当代著名翻译家林少华的翻译观[J].江苏社会科学, 2008(51).

[3]林少华.村上村树和他的作品[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4.10:52-53.

[4]王瑞.从文化角度分析习语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6:37.

[5]孙立春.《挪威的森林》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J].临沂大学学报,2012.02(34.1).

[6]修德健.从喻词看《挪威的森林》的文体特征[J].现代语言学研究,2015(1).

[7]吕秋薇.浅析《挪威的森林》艺术特色[J].世纪桥,2011(11).

[8]王莹.村上春樹の小説における指標比喩の研究――喩詞を手がかりとして[D].苏州大学,2015.6.

[9]房静全.『ノルウェイの森』の中国語訳の翻訳者の可視性と不可視性について[D].吉林大学,2014.5.

作者简介:纪龙阳(1992.3.21-),女,汉族,黑龙江人,学生,研究生在读(研一),单位:大连大学,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英语)。endprint

猜你喜欢
林少华挪威的森林归化
Activated persulfate by DBD plasma and activated carbon for the degradation of acid orange II
拔草的翻译家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挪威的森林》 两个译本的翻译特色比较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翻译“归化”与“异化”的不对称
虚拟的网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