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导师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研究

2017-11-20 12:08于河
卷宗 2017年30期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创新创业教育意义

摘 要:国家把创新创业教育放在高等教育阶段的重要位置,但是大学生创业教育依然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这是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共同关注的问题。本科生导师制是当下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模式。导师制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有什么意义?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创新创业教育;意义

本论文依托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立项课题《基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本科生导师制研究》,项目编号:GHYB160036

我国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对科技的贡献率非常高,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切实可行。尽管高校里开设了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课程,但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实践,教师必须能够带领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由导师利用教研项目、科研项目精心设计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带领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这也符合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大学生有朝气,有敢于开拓创新的勇气,但缺乏具体目标、知识面窄。如果有专业导师的指导和引领,就能实现创新创业的教育目标。

1 导师怎样引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

第一种,导师作为项目负责人设定立项选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则导师。导师作为项目负责人有利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开展,有利于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管理。

第二种,导师只作为指导者,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题,自己组建团队,自主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导师作为指导者,可以帮助学生对选题进行评估,对活动中遇到的理论问题加以引导,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

2 导师制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优势

1.导师制在大学生专业学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导师由专业教师担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站在专业角度向学生介绍专业相关知识及专业发展动态,以及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知识结构,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发展方向科学合理的选课,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2.导师制对大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存在优势

导师可以根据专业和学生特点,指导学生开展素质拓展和专业技能训练。带领学生参加老师的实验项目、课题研究,指导学生自主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帮助学生较好的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好的适应了高校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3、导师制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优势

大二 、大三学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启智阶段,也是培养学生严谨的创新思维、认真的求学态度、踏实的实践作风和科学的探索精神的最佳时期。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经过项目研究、实验实践、报告撰写、成果交流等步骤和实践过程得到锻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正确的求知观,从而让大学生成人成才。

3 导师制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专业知识融和,合理选择创业项目

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和专业知识储备不足,难以将兴趣爱好、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需求很好地整合。在导师制培养模式下,结合导师工作实际设立科研项目具有实践性、创新性,导师对学生指导更得心应手,有利于训练项目的顺利完成。高校现有的创业指导教师主要来自于辅导员、就业部门工作人员,他们大多数并不熟悉创业项目,不能满足创业教育发展的真正需求。专业导师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为学生创新创业引导方向,充分发挥导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方向更加明确合理。专业导师由于专业方面研究的前瞻性和实践性,能够引导学生在满足社会需要层面上选择创业项目,有利于创业项目的开展。

2、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从创新创业实践来看,其教育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可塑性和创造性,挖掘学生潜力,关注学生的主体体验和个性彰显,以培育具有创新创业品质人才为教育的根本。导师制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特色,强化师生互动交流,通过小范围的互动交流和深入对接,完成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知识传承。导师制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首先体现的正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学生创新创业人格,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是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不是对学生科研、就业培训的小众工作,从对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整体格局全面嵌入,全面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为导师制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3、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打下创新创业人格基础。

导师制对学生的培养是全方面的,并不是只停留在专业学业上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传统的大学教育大多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学术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培养,而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导师通过与学生的频繁接触,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人格塑造,这些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都是在课堂上无法实现的。

4、有利于因材施教,挖掘学生创新创业潜能。

在导师制模式下,导师和学生可以实现双向选择。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导师的研究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导师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来引导学生制定创新创业发展目标,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这种由导师引导的创新创业实践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身潜力,保障创业方向多元化,提升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竞争力。

5、科学搭建导师制工作平台

本科生导师制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导师制工作平台的建立。对于不同类型的创业项目,导师指导时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与专业发展相关的项目,导师可帮助同学进行专业分析并选择能提升专业能力的项目;与科研相关的创新项目,导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科研方法指导;与就业创业相关的项目,导师可帮助同学进行行业前景分析,岗位认知分析和就业能力的提升训练等。不同的项目要求从事创业教育的导师具备相应的知识背景并具有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这对创业教育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导师大部分都是教师,很多教师不具备创业经验和创业实践机会,不能满足创业教育发展的真正需求。在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下,学校发挥“集群优势”,运用团队力量合理分工,完成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任务,为导师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利用校企合作优势,培养更多双师型教师。导师也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重心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优品格上,建设一支有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的导师队伍。

4 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制存在一定不足

1、创业教育师资严重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性强,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大量实践才能给学生以有效的指导。导师本身有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大部分导师只能边学边教,教学效果也差强人意;创业理论知识不系统,缺乏创业实践经历,难以有效地把握创业教育规律,指导学生创业实践十分吃力。

2、创业教育师资实践水平不高。

导师来自一线教师,更多的工作是课堂教学,没有时间和机会搞创业实践,也没有机会自己创业,缺少创业的实践过程,更多的是凭借经验对学生进行理论指导。

5 构建适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导师制度

为了适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需要,必须建立适合的导师制度。

1、建立多元导师制。

班级导师和专业导师并行。不教授专业课的班级导师可以指导一般性创业项目,专业导师指导专业性强的创业项目。二者互为补充。同时鼓励导师制多元架构,如导师团制、外聘导师制、项目导师制等。

2、建立導师培训制度。

对现有的专业导师,学校可以利用校企合作或假期开展教师社会实践活动,对导师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培训。

3、设立专门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导师。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有专业基础、有创业经验、有社会关系的校内人员或外聘人员担任专职创新创业导师。

总之,导师制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也利于导师制建设,更为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刘婷,张慧,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班导师育人机制的探讨《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3)

[2]屠春飞,卢佳芳,基于导师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究《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5月第37卷第3期

作者简介

于河(1974-),女,副教授,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研究方向:应用数学,教育管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本科生导师制创新创业教育意义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综合设计改革与实践
学分制背景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施策略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构建能动专业本导制实施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