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月革命爆发一百周年以来,世界格局、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也在探索中艰难前行,回顾十月革命历史功绩,反思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有助于更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坚定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爆发至今已100周年,但在政坛、学界的影响却未曾衰减。作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十月革命开启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重新审视十月革命,彰显与释放其社会功能,有助于为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指引方向、坚定信心。
1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十月革命胜利使欧洲专制主义的“堡垒”俄国得以转型升级,从而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撼动资本主义独霸天下的格局迈出了第一步,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不仅如此,十月革命还对欧洲无产阶级革命风暴、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起了示范效应与榜样作用,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隶属于后资本主义范畴的“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文明进行了继承、创新和摒弃,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目标。莫尔的《乌托邦》继承了《理想国》中的思想,开启了社会主义思想的滥觞,但却囿于空想,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描摹了无产阶级社会的图景,但却限于理论。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带领俄国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真正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十月革命为饱受战争之苦的俄国改变经济崩溃、民不聊生的现状赢得了喘息机会,为其击退外国武装干涉、保全民族国家、开启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政治前提。工农业的集体化使苏联迅速成为世界二号工业强国,在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时代,苏联却实行了免费医疗、社会保险、退休金制度等,为消除失业、抑制通货膨胀、实现世界经济复苏提供了成功范式,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魅力与价值。实践证明,在资本主义发展极不平衡的条件下,落后的俄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实现社会主义的一国胜利[1]。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十月革命重塑了俄国的上层建筑与生产关系,为其迈入“苏联时代”、摧毁危机重重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打开了一道缺口,开辟了东方大国崛起的新路径。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艰难探索中,苏俄的“战时体制”借助于国家垄断机制,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住了新生的政权,但由于部分政策过分强调国有化,排斥商品经济,使得广大贫苦农民不堪重负,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因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被新经济政策取而代之。列宁倡导和推动了新经济政策,为满目疮痍、贫困落后的苏俄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其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为欠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建设留下了重要政治遗产。但由于此后的苏共领导人,教条习气较重,学究气十足,未将新经济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加以深化和拓展,甚至在无形中将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同质同构的“斯大林模式”理想化、常态化、凝固化,使得创新革命理论成了“某种教条主义的宗教信仰和变种”[2],最终导致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的科学真理,有其产生的特殊时空结构、语言特点、民族风格,将其教条化,就迈不开双脚、无的放矢,就无法正确运用其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甚至可能导致历史悲剧的重演。实践证明,只有准确把握时代特征与本国国情,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取得本国形式和样貌,才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只有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特殊与普遍相统一,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才能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魅力,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不但不能开阔理论视野、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还会导致走上歪路、邪路,甚至丧失革命的成果。
3 苏联解体无法抹杀掉十月革命的历史功绩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凝聚力严重受挫,同时也助长了否定、颠覆、歪曲社会主义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气焰,社会主义运动也因此陷入低谷,列宁开辟的十月革命道路也频频招致责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更是兜售新自由主义,诋毁十月革命的精神和原则,拓展资本主义的市场与空间。十月革命是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世界历史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不是政治领袖凭借自己的“意志”缔造的,十月革命为俄国带来了和平、土地和面包,也使得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和运动形态转变为社会制度,使社会主义具备了理论和实践双重规定性,即便苏共政权的垮台也不能抹杀其历史功绩。
4 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孕育于资本主义,二者既具有共融共通性,同时也具有对抗性、斗争性。社会主义汲取了资本主义的有益成果,同时超越了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社会主义是历史和时代的选择,其在价值导向、根本任务、实践特色等方面对每个毛孔都渗透着血的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反思、否定,为人类社会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从根本上撼动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尽管社会主义在经济建设、体制机制、党的建设等方面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走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基于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视域下所作出的正确判断,是由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对于一件事情,一旦做出决策,就立即执行,绝不拖泥带水。以中国为例,在青藏铁路、三峡大坝、南水北调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仅建设规模大、涉及范围广,而且建设速度快。在抗震救灾上面,更是充分发挥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政治制度优势,书写了人类抗震救灾史的华丽篇章。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树立全国一盘棋、全民一条心的观念,极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充分展现了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在外交方面,中国以其文明开放、合作共赢的大国气度,积极活跃在国际政治舞台,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贡献中国智慧、提交中国方案,展现了一个和平、友好、自信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影响,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
[2]吴恩远.十月革命:必然性、历史意义和启迪[J].世界历史,1997(5).
作者简介
肖平(1992-),女,漢族,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