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数学推演 加速知识领悟

2017-11-20 08:27马红玲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数学化

马红玲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一直关注学生的形象思维优势,并积极地设计具体直观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积累学习感知,促进在解读感性认知的过程中领悟知识的要领。殊不知,过度强化直观教学,也会削弱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训练,从而使学生的理解具有表象化,难以深入。因此,适度运用数学推演于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深思的潜能,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深思,进而学会深层次地解读数学现象,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

关键词:数学推演;数学化;理解本质

数学学习的核心要素在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数学知识的科学建构。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只满足低层次的直观理解、程序理解,而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研究中获得抽象理解、创造性理解,使数学学习不再是接受的过程,感知的过程,而是一个再创造、重组的过程。笔者认为,随着数学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的积累愈加丰厚的时候,我们更应思忖学生的理解力和领悟力提升问题,应逐步把推演教学引入实际教学中,逐步引领学生学会探索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在适度的数学推演中把握知识的本质,从而使知识的理解、领悟迈入纵深。

一、尝试剖析,领悟知识的衍生性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也有着很强的逻辑关联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得依托这种联系,灵活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剖析,并适度地推理和演绎,使他们在解读中把握知识的架构,在知识的演变中领悟知识的要领。

如,在二年级“除法竖式计算”起始教学中,我们教师一般会用具体的实物(图片苹果、小棒等),指导学生操作:每2个放一盘。并提问:照这样放下去,可以放几盘?学生会轻松地列出算式6÷2=3,也能够准确地说出除法计算的过程与依据。

然后,教师组织教学除法的竖式计算,先出示竖式的写法,引导学生认竖式,读竖式,知晓每一部分;再联系前面的操作和回答,让学生明白:被除数表示的是苹果的总个数,除数2表示每2个为一份,商则表示分得的盘数。如果有余数,则表示分后剩下的。这样的教学流程看似非常合理、有序,但在真正的练习中学生写出的竖式可谓千奇百怪。这一现象,让笔者意识到竖式计算教学只有直观引领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参与到必要的推演活动之中,在真正的思考、推理中理解竖式的本质。

一是感悟竖式的基本结构,联系分苹果活动,体会符号的意义。二是理解计算过程的乘与减的由来。通过学习研究,学生逐步感受到:除法和减法都是一种“分”,除法是平均分,即分得的一样多。为此,引导学生演绎出除法算式实际上也是一个连减的过程:6-2-2-2,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竖式除法不需要经过3次连减,而是一次性减足,即3个2,所以就有3乘2的思考。同时,要推演出一次减足,就得从原有的苹果中减去,所以又有了一个减法计算的过程。

当然,这一过程看似简单,但对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是难以接受的。因此,教者就得逐步剖析,把这个抽象的过程解剖成一个个节点,一边把连减转化成连加,并升级为乘法,再从被除数中减去乘积,从而帮助建构“先乘后减”的核心认识。用操作支撑推演,用推演指导操作,那么学生就能够在直观中学会推理,在具体中学会演绎,最终领悟竖式的本质,建构相应的认知,并形成对应的活动的经验与技能。

二、指导探究,领悟规律的合理性

实践探究、合作探究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路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探究活动的指导,并善于引导学生解读活动现象,发现活动规律,从而利于学生进行合情推理、科学演绎,最终领悟规律的合理性。

如,在“乘法分配律”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教材主题图的利用,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的本质,更要引导学生学会评析不同思考之间的内在联系。当学生明白总价不变时,就自然会写出一个等式。

当然,这一规律的呈现是依据真实的活动情境,而不是建立在学生真正领悟的基础之上。因此,教者不能简单地再现教材例题,让学生在计算中获得感悟,形成建构,而要把知识的教学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对接起来,让他们在更多的生活现象中理解算理,把握规律的精髓。

一是引导学生尝试分析得出:5件夹克和5条裤子的总价就是衣服的总价。同时,还得让学生明白先算1套衣服的价格,再算5套衣服的总价,其实质与上面的思考结论是一致的。这一过程,让学生在说理中推断出等式的内在意义。

二是引导学生进行仿编、仿写。让他们运用自己的经验去改变例题,“一张学桌65元,一张凳子28元,买3套桌凳共需多少元”等,学生会在大量的经验冲击中自然萌发猜想,从而使乘法分配律的雏形被逐步推想出来:(65+28)×3=(65+28)+(65+28)+(65+28)=(65+65+65)+(28+28+28)=65×3+28×3。

三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质疑。通过学生展示疑惑,集体共同释疑问难,使得乘法分配律的基本特征在探究中获得突破,学生的理解在释疑中获得明悟。“乘法分配律的分体现在哪里,配又是指的什么?”“乘法分配律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个规律与乘法的结合律、交换律的根本差异在哪里?怎样才能掌握它?”等一系列问题,能够让学生学会分析、尝试推理,并在大量的感性积累支撑下逐步演绎出乘法分配律的基本规律。

乘法分配律教学的关键不能只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之上,也不是让学生记住规律就完事,而是要把解读规律、领悟规律的本质当成教学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帮助学生有效拓展和延伸乘法分配律的意义,通过分析研究,科学地推演出其结构形式与内在运算意义的一致性,进而能让学生更科学地解读99×105=(100-1)105,65×99+65=65×(1+99)等运算的本质。

总之,我们应努力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尽力帮助学生学会解读不同的事例,让他们在研究不同的现象中寻觅共性特征,发现内在的事理,从而学会分析事理,逐步推理出规律的内在实质。

三、经历创造,领悟方法的多样性

学生的数学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发现创造的过程,更是知识不断重组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应创设情境,搭建平台,让学生有机会,也有能力去“再创造”,使他们在不同的思考中领悟方法的多样性,理解知识的深刻性。

把探寻知识本质的机会留给学生,势必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尽管案例中变除为乘的回答有投机取巧的成分,但我们不能忽略隐含其中的合理性。我们深知:分数除法的计算最终就是化除为乘,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就是乘以它的倒数。因此,教學中教师要敏锐地把握思维动向,及时发现学生的再创造成果,并进行科学引导。笔者想,如能灵活掌控、科学驾驭,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能促使学生进行合情推理,并在不同感悟中演绎出知识的真谛。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既要立足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科学地创设具体化的情境,灵活地运用直观进行教学,也要精准地把握学生的真实水平、思维特点等,使知识的形成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同时,还要适度地引入演绎推理等策略,让学生善思善问,在刨根问底中理性地把握知识的脉络,推理准知识的逻辑联系,使得数学学习充满智慧,具有灵动性。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学化
以学定教,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
浅谈如何将小学数学生活化
在数学化的学习活动中进行概念教学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和数学化的融合
不要让数学课堂“数字化”
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构建
试论经济学研究的数学化与经济数学模型的应用
一种艺术品数字化租赁与展示系统设计
怎样进行符号教学
在动手操作中经历“数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