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业标
(永康卫生学校,浙江 永康 321300)
同理心培养对中职护生职业认同影响的实证研究
朱业标
(永康卫生学校,浙江 永康 321300)
目的 分析同理心培养对中职护生职业认同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本校中职护理专业一年级两个班级1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50人)与对照组(50人),对实验组进行为期10周的同理心培养,采用观察、访谈及《护生职业认同调查问卷》对两组护生的职业认同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实验组护生职业认同总分由干预前的(90.35±9.73)分提高到干预后的(95.68±6.50)分(P<0.05)。结论 对在校护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同理心培养,有助于其职业认同水平的提高。
同理心;中职护生;职业认同
同理心的概念源自于心理学,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完全相同的概念,而卡尔·罗杰斯提出的概念被广泛认同,他认为同理心是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时具有如体验自身精神世界一样的能力和态度。拥有同理心,受益的不仅是患者,护生也可以从中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对减轻护生进入临床后的职业压力及倦怠感有很大的帮助。护生同理心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护理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中职护生年龄特征和各学科特色,采用感受性训练、认知行为训练等方式,利用现代教学条件和高端模拟设备融入及强化护生同理心的培养。本研究旨在研究同理心培养对中职护生职业认同的影响,从而为本地护生职业认同教育提供依据,现介绍如下。
随机抽取本校中职护理专业一年级两个班级100名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50人,对照组50人。
采用《护生职业认同调查问卷》[1]对护生进行调查,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赋值5~1分,分值越高表明职业认同水平越高。
统一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当场发放和收回问卷,采用匿名方式答卷。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
(1)采用传统授课和体验式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对实验组进行护理同理心教育,每周1次,每次1.5小时,共10次,分4个阶段开展[2],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以讲授同理心的理论来源及关键知识点为主,加入通识化的体验,即不一定结合护理专业本身,而仅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让护生对同理心有个初步感知。以施舍马路流浪歌手为例,具有同情心的人只会觉得他生活困难需要帮助,可能会站着将硬币丢在他面前的碗里,然后以一名施舍者身份离去;但具有同理心的人会觉得他可能只是生活暂时困难,而且他的歌唱得很好听,给他钱也应该让他有尊严,所以会蹲下来轻轻把钱放在碗里,并报以一个鼓励的微笑,甚至对他竖起大拇指给予鼓励。
第二阶段:同理心专业化阶段。结合护理专业本身,采用让护生观看视频,分角色模拟心理剧、情景剧等方式,以体会影响护患沟通的言行举止、如何告知患者坏消息、如何做好倾听以及如何挖掘患者内心深处的力量等。例如,通过让护生观看视频,使他们了解到不同的人疼痛阈值确实存在差异,如有的产妇可能觉得顺产的疼痛不值一提,而有的人轻轻磕碰就会疼得尖叫,了解了这些,护生就不会先入为主地认为患者都是无理取闹。
第三阶段:临床实践阶段。可以让护生利用假期在医院陪伴患者和患者家属两周,将前期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并总结,形成反思日记。
第四阶段:经验分享阶段。师生共同分享在学习和实践同理心过程中的感受,再次讨论同理心的内涵及如何与患者沟通。
(2)对照组进行常规教学。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
两组护生年龄16~17岁,均为女生。两组护生一般情况及研究前职业认同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被调查的两组护生职业认同总分为(86.91±10.46)分,其中职业情感维度得分为(16.03±3.20)分,得分率为64.12%,为6个维度中最低。
职业认同总分为125分,干预前,实验组的职业认同总分为(90.35±9.73)分,干预后,实验组的职业认同总分为(95.68±6.50)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实验组职业情感、职业期望两个维度得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干预前,对照组职业认同总分为(87.03±11.06)分,干预后为(84.25±13.42)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干预后两组职业认同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3,P=0.01)。
表1 干预前后实验组职业认同总分及两个维度得分比较(±s,分)
表1 干预前后实验组职业认同总分及两个维度得分比较(±s,分)
维度职业情感职业期望职业认同总分干预前16.41±3.07 10.74±2.19 90.35±9.73干预后17.94±1.94 11.74±1.90 95.68±6.50 P 0.02 0.04 0.02
实验组没有护生认为自己的专业认识较以前消极;认为护理工作神圣但辛苦的比例由9.85%升至46.62%;期望今后从事护理职业的比例由32.27%升至45.25%。对照组有14.29%的护生认为自己的专业认识较以前消极;认为护理工作神圣但辛苦的比例由20.15%降至12.32%,认为护理工作辛苦且不神圣的比例由5.35%升至8.73%;期望今后从事护理职业的比例由31.58%降至23.56%。
实验组43.40%的护生认为同理心培养中对职业认同影响最大的形式是角色扮演,25.18%的护生认为是观看相关影像资料(图片、视频等),13.35%认为是专题讲座。
中职护生职业认同水平不高。职业情感维度的得分率最低提示我们:护生对护理专业的喜爱程度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均不乐观。
干预后,对照组期望今后从事护理职业的比例下降,提示护生在一学期的学习后职业认同存在一定的消极变化,这与胡忠华[1]的研究结果一致。新生还不了解护理专业,对护理职业多局限于媒体宣传等外在因素的感性认识,自身定位较理想化,随着专业学习的不断深入,职业认识出现落差,并受当下一些社会舆论或事件的消极影响,对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职业发展等的消极认识逐渐增加,因而职业认同水平降低。
实验组通过传统教学与同理心培养,职业认同中的职业情感、职业期望两个维度得分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5),表明护生对专业的喜爱程度与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有积极转变,对专业前景的期待也有提高;同时,护生深刻认识到护理工作的神圣感,也了解到其辛苦程度。可见,单一、短期的同理心培养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仍有局限。如在观察与访谈中发现,护生对同理心培养内容与方式的评价呈现出与其对应的时代与年龄特征。如:对护士在艰苦条件下超常的吃苦耐劳与奉献精神的评价并不十分积极,对过分夸张和渲染的职业情感表达表现出反感;而对现代护士的科研成就及其在先进、复杂医疗条件下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形象表现出明显的兴趣与认同;多数护生在小组交流中表达出对就业形势的现实考虑;在角色扮演中,护生更倾向于将护士长塑造为个性鲜明、具有幽默感甚至有娱乐气质的形象。
同理心更多的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看到他看到的、感受到他感受的,并陪伴他共同面对他面对的困难[3]。护理行业人力不足[4]、人员流失严重[5],对在校护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同理心培养,有助于其职业认同的积极转变,坚定护生日后从事护理职业的信心,进而减少护理人员的流失。
[1]胡忠华.四川省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分析[D].成都:四川大学,2007.
[2]张莹,梅松丽,徐军,等.以心理学共情理论应对困境中的医患关系[J].医学与哲学,2014,35(10A):51-53.
[3]ANCEL G.Developing empathy in nurses:an inservice training program[J].Arch Psychiatr Nurs,2006,20(6):249-257.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3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3.
[5]刘海英.青年医护人员离职倾向对比调查分析[J].当代医学,2015,31(3):14-15.
R195
B
1671-1246(2017)22-01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