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骏
摘 要:舄屦是商周时期对鞋履的统称,鞋是我们日常穿着打扮的必不可少的。在封建社会鞋履也是区分人们等级制度的重要服饰品,清代社会是距离我们文明社会最近的一个封建社会,封建统治达到一个鼎盛时期,清代女性独特的鞋履也拥有渊源的历史。
关键词:清代;汉族女子;鞋
中图分类号:H221;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9-0125-01
一、 清代缠足的女“汉”子与穿弓屦的陋习
女子缠足陋习始于唐宋。到了清代时期,满汉女子由于生活习俗不同,满族女性自然天足,而汉族女性则继承了汉族女子缠足而穿弓履;缠足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陋俗,清朝汉族女性自年幼时期开始缠足,但缠足的陋习并不是从清朝开始。据历史考证,人们对缠足缘起的认识逐渐集中到五代至宋这一历史阶段。(这里的女“汉”子,即汉族女子的意思。)
清朝女性缠足一般在五六岁就开始了,一般是在长辈的强迫下,用长布条将拇指以外的四个脚趾连同脚掌弯折像脚心,使其弓成“笋”状,这种生理以及心理上的创伤给当时的女性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种社会风气的盛行还与当时的文人墨客的欣赏有关,古代女性很重视自己的仪容,除了头饰以外,脚自然成了他们关注的点,成语“品头论足”就是这个意思。俗话说“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封建思想统治下,女性缠足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裹脚是为了让女性不能出远门,只能在家里相夫教子,做一个三从四德的封建女性。二是为了表示身份尊贵,脱离劳动。
二、从“赤舄几几”看清代满汉两族女子的舄屦融合与变化
在缠足风气盛行的清代,作为统治阶级的满族,满族女子是自然天足,他们的鞋履也是有特色的,他们的鞋子被称为“马蹄底鞋”,俗称“花盆底鞋”或“旗鞋”,他们的鞋履是能代表满族女性服饰特征的重要表现。
清代汉族女子受三从四德的封建思想禁锢,自幼年开始裹脚,由于鞋子小巧玲珑,鞋面相对于正常女性鞋面较小,前端呈锥形,多稠布制成,鞋面上锈有吉祥寓意的图案,鞋底较薄多呈弓形。这种鞋子是为了适应汉族缠足女性的脚而特制的。
满族女性的马蹄底鞋,汉族女性的三寸金莲都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但是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不仅长期摧残了封建社会妇女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极大限制了女性对知识和世界的认识,处于弱势地位,体现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审美标准和男尊女卑的社会结构。二者虽形制各异,但是作用相同,都起到了约束作用。
在汉文化长期的浸染下,满族传统文化与汉族文化充分交融,在保留其特色的前提下,也越来越朝着汉族文化审美方向发展。马蹄底鞋自形成后,鞋上的装饰也日趋精美,繁美的刺绣,珍贵的珠宝,这些装饰形式与手法仿佛不亚于汉族女性的三寸金莲。在缠足风气盛行的时代,满族鞋履服饰制度之所以能保留自己的特色,与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对自己民族特征的保留有很大关系。但是马蹄鞋底在穿着的时候,头上佩戴的装饰品种类繁多,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头颈的活动范围,而脚下的高跟鞋木根镶嵌在脚心的中心位置,既限制了行走的自由,又要求满族女性步履轻盈,婀娜多姿。这正是满族人在入关后受儒家学派伦理纲常的影响的表现,也将妇女对贞操的态度、道德礼教迅速与汉族文化趋同,马蹄底鞋正是一有力的证据。
三、清代时期满汉两族的屡屦美感
1.满族女性的花盆底鞋由于是满族贵族妇女在日常以及重要场合的主要鞋履,所以制作精美。鞋面多用绸布缝制,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者装饰珠片等,?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穿上此鞋,走起路来,袅袅婷婷,轻盈娴雅,端庄秀美,能体现出满族贵族女性的优雅气质。
2.关于汉族缠足女性的弓鞋的形制,《扬州画舫录》中记载,“女鞋以香樟木为高底,在外为外高底,有杏叶、莲子、荷花诸式;在里者为里高底,谓之道士冠。平底谓之底儿香。”并且由于地域风俗的不同,鞋子的样式也出现了不同,京津一代的金莲“宛如弓形”,扬州地带的弓鞋以尖尖的鞋头著名,常常被欧洲人购买当做陈列品,可见精美程度不一般。
3.由于处于农耕时代,妇女老人是主要劳动力,小脚不适合在田间劳作,所以大部分农民子女以及老人是天足,他們的日常鞋履以绣花鞋为主,清代民间绣花鞋为平底,鞋头尖锐上翘,形如凤嘴。鞋帮用青色或黑色土布制作,帮面上还用五彩线绣上牡丹、蝴蝶等吉祥图案。帮口及帮的正缘镶着一条彩色滚边,使整个鞋看起来既色彩艳丽、层次分明而又不失其庄重。劳动人民自古传承的绣花技艺,在不盈方尺的鞋材上她们一针一线地述说着自己的审美观念、文化传统、伦理道德与时尚价值。
四、结语
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其间的社会风俗,文化关联等都是影响服饰制度的重要原因。清代女性鞋履文化作为中国清代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该文仅为笔者对清代女性鞋履服饰的一些拙见。
参考文献:
[1]孙彦贞.请代女性服饰文化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