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经典引领青少年寻觅文化之根

2017-11-19 09:16谭银钧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23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谭银钧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种文化孕育了“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东方文明。但是现今,许多优秀古典文学作品无人问津,传统美德在不少人身上难寻踪迹。

语文课堂是文化传承的主阵地。研读经典,引领青少年寻觅文化之根,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圣贤先哲的至理名言、诗词歌赋、感人事迹,就是最好的教材。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涵养青少年的性情,引领他们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巨大魅力,是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语文教学;品味经典;文化熏陶

“教育是文化迁延的惟一手段, 一切民族文化消亡的本质原因, 归根结底是因为教育的断绝。初一学生不知道孔子是谁,高一学生分不清司马光与司马迁,许多优秀古典文学作品的无人问津,诚信、谦恭等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渐渐被人们抛弃,这都不是个别现象。反之一切得以迁延发展的民族文化, 其根本的原因也是教育的成功所导致。”可见教育在传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作为语文老师如何在语文课上让学生真正了解传统文化,接受并喜爱传统文化呢?我们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阐明现实意义,为传统文化正名

由于历史和现实宣传等原因,我们现在很多人一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就认为是封建的、愚昧的、奴性的、落后的、糟粕的,就应一棍子打死,完全否定。我们课上必须先让学生弄清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它包括哪些方面。

我们先要为中国传统文化正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在给中国传统文化正名的过程中让学生尊重敬仰热爱传统文化,重现传统文化精髓的巨大魅力。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种精神对于当今做人或做学问都很重要,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举一些当代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成功人士的例子来阐释这种精神的现实意义。

另外提到传统文化,就不得不提儒家文化,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对于中学生成长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在语文课上把传统文化的精髓介绍给学生,让他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是过时的、消极的、无用的,而是现实的、积极的、有用的,是与自己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世息息相关的并能够指导今后自身发展的文化精髓,也是让自己终生受益的文化精髓。

二、品味经典名句名篇,感悟深层意蕴

湖南省的高中语文教材有五本必修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化经典研读》,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以把五册必修数量相当可观的文言文当做范本,积累好其中的文言知识、文化常识并以之为工具,去学习欣赏更多的传统经典,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歌散文时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去感悟李白的潇洒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李商隐的绮丽精工,苏轼的豪放旷达,柳永的婉约含蓄,而不要太功利,两眼只盯在高考题和冰冷的分数上。我们也可以用古典作品中的丰富的意象、优美的画面、深远的意境感染学生。例如让学生在古典诗词中借一弯斜照汉家宫阙的冷月,折一缕渭城朝雨的柳丝,唱一曲大江东去的浩歌,点一盏醉里看剑的灯火,让其沿着悠长的文化古道溯流而上,在中国这条精神长河里披沙拣金。学生反复吟咏诗人的诗词,体悟他们的情感和品味他们的意境,定会唇齿留香,获得身心的审美愉悦。学生一旦有了这种积极的审美愉悦感,就会主动走进传统文化,自愿接受传统文化精髓的影响。

三、多样化诵读,在诵读中与先贤对话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创设多种诵读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引导他们与先哲在诵读中实现交流与对话。教师可采用哲思故事导读、文本对照思读、创设情境吟诵、配以音乐吟唱,多层次诵读等多种形式。如指导朗读古诗《春江花月夜》,我制作课件时,在出示图片的同时播放录音,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聆听配乐朗读,把学生带进一个明月当空,诗人思念家人的环境中。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这首古诗,让学生体会诗的韵律、节奏和情感。接着,让学生伴录音轻聲读,跟录音大声读,反复练习。最后,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读的兴趣,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作用,同时,对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

四、拓展延伸,多角度感受经典的魅力

教师在教《鸿门宴》《苏武传》等文章时,司马迁、苏武的身体力行给我们建构了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屈辱厄运时该怎样选择,面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时该怎样选择,只身一人面对死亡恐吓民族大义时该怎么保持自己的气节。教师自己或让学生一起搜集一些类似主题的传统古典资料,如卧薪尝胆的勾践,甘受胯下之辱的韩信,鸿门宴上能屈能伸的刘邦,不肯过江东的项羽,还有六出祁山为蜀汉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我们借用这些成语典故、传说故事,拓展延伸单元主题,凿通历史和现实,让学生在感受文化经典时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既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活跃课堂气氛。

除了利用语文教材外,教师还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给学生设置传统文化情境, 陶冶他们的传统文化情操。如以文化名人的诗词、格言、警句装点教室、居室;在教室开辟古典文学专栏,如“奇文共赏”、“古文观止”等,经常张贴优秀文学作品。又如在课余时间播放优美的民族音乐;活动课欣赏民族舞蹈等。还可因材施教,按照学生自己的兴趣,让其去调查研究茶、酒、建筑、戏曲、对联、谜语、服饰等民俗文化,并享受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快乐。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在抓住中学语文教材、利用中学语文课堂这块宝贵的宣传阵地、引导青少年感受认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自己也要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涵养性情,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水平,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引领青少年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巨大魅力。

参考文献:

[1] 陈绶祥, 董立君《素质教育在中国》[M] 1991 年3 月第一版封尾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绽放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