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梨”——转基因or变基因

2017-11-18 03:40袁振霞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嫁接转基因命题

袁振霞

摘 要:苹果树与梨树不能嫁接,苹果梨也不是苹果树与梨树嫁接生长出的果实,果树嫁接与生物转基因之间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但2017年中考说明文阅读第十四题却将以上知识混淆。分别从生物学和语文阅读考查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希望借此引起大家的注意和重视。无论教学还是命题,当涉及到科学技术或跨学科领域的知识问题时,教师和命题者都要对相关知识、问题及答案进行科学严密地探究、思考与论证,以确保准确无误。

关键词:河北中考;嫁接;转基因;命题;严谨科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32-0009-04

历年中考,只要语文考试结束,笔者便迫不及待地找到扫描版考题先睹为快。认认真真地做一遍当年考题是一年一度的必修课,只想在第一时间了解试题的考查方向、考查内容以及难易程度。当然,出题者不愧为命题组专家,每年的中考题都是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又侧重考查学生语文能力与思维水平,难易适度;既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又有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做为一名普通的初中语文老师,在课程标准和考纲试题的引领下,笔者不断改进自己教学不足的同时,也由衷地敬佩这些命题专家。

2017年河北省语文试卷继续坚持“整体保持稳定,局部适当调整,重在能力立意,突出学科特点,弘扬传统文化,联系现实生活”的指导思想,继承中有发展,发展中有创新。清晰的命题思路、简约的试卷结构、图文并茂的版面设计、精彩纷呈的亮点试题、明确的教学导向,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但其中一个题目引发了笔者的疑惑,且至今仍未得到理想的答案,特在此提出,与同仁商榷,恳请各位不吝赐教。

【原题再现】

2017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

语文试卷

第二部分(6~21题 49分)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2~14题。(9分)

①所谓转基因就是把某种生物(比如植物甲)的基因中的一个或一组片段,转移到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生物(比如植物乙)的基因组合之中,由此创造出一个新的生物(比如植物丙)来。植物丙可能与植物甲、也可能与植物乙外形相似,但三者的基因组都不同。

②简单地说,转基因就是在某种基因中引入外来基因。而太空种子所发生的基因变异,却完全是在某个种子的单体内部完成的。当种子处于微重力、弱磁铁、高真空、超低压、高洁净、多变化的太空环境中,被来自四面八方的高能宇宙射线“轰击”时,其内部DNA上的基因,会发生断裂、扭曲、重组等各种变化。

③那时,种子的基因们只要没有被完全摧毁,就会仅仅发生变异而不是消亡。当种子回到地面,种入土壤,并发芽出苗,成长壮大时,它所表现的各种特征,就都是受到变异后的基因所控制了。但是,在接受射线轰击、发生变异,再回到地面种入土壤的全过程中,每一个种子的基因变化都是“自主完成”的,没有任何一点外来基因的干涉和参与,就连跟这个种子挤在一起的其他同类种子的基因,也不可能跑来跟它捣乱一下。

④所以,太空种子,只是在“变基因”,而不是在“转基因”。小麦依然是小麦,只不过变得产量更高,或者更抗倒伏;青椒依然是青椒,只不过变得个头更大,口感更佳。总之,永远不会“小麦吃出青椒味,青椒用来做面包”。

12.太空种子发生基因变异的条件有哪些?(3分)

13.第③段中,加着重号的“捣乱”一词,在选文中的意思是什么?(3分)

14.“苹果与梨嫁接长出的苹果梨”是变基因水果还是转基因水果?请根据选文说明理由。(3分)

【援疑质理】

这是一篇介绍转基因、变基因知识的科普类说明文。选材贴近生活,注重考查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命题人更加注重的是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前两道题目答案就在文章中,可以用搜集摘取信息的方法直接找出来。而第14题则是在考查考生的知识转移运用能力,检验考生是否真正理解了短文的内容。说实话,题型不错,命题者的出发点也很好,但做这道题时笔者却陷入了困惑:苹果梨,是苹果与梨嫁接长出来的吗?嫁接会发生基因转移吗?

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实在想不出所以然,不得已对照了标准答案。答案:“转基因水果。因为苹果与梨的基因组不相同。或者转基因水果。因為苹果梨是苹果与梨的基因进行组合后创造出来的新品种。”看了答案笔者不但没有豁然,反而更疑惑了。基于种种困惑,笔者在网上查找了相关资料,询问了一些果农和生物老师,也归纳出一些结论。

【浅见拙识】

一、先说苹果梨

人们所说的苹果梨一般指延边苹果梨。延边苹果梨属于白梨系统,是中国优良品种梨之一,主产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其果形扁圆,果面带有点状红晕,酷似苹果,故名苹果梨。苹果梨只是酷似苹果的一种梨,而非苹果和梨基因重组再创造的新品种。而且,延边苹果梨是1921年朝鲜族人崔范斗,从朝鲜咸镜南道北青郡引入6株梨树的接穗,与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桃源乡小箕村的北方耐寒山梨砧木嫁接而成的。原来,苹果梨是正宗纯粹的梨,且是梨树与梨树嫁接的结果,根本没有任何苹果的“血统”。

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苹果与梨树嫁接而成的果实呢?网上还真有一种“梨苹果”。据说“梨苹果”是通过植物嫁接技术,在梨树上嫁接苹果的树枝,培育出似梨又似苹果的果实,该技术于1898年由植物学家米丘林发明。但这也只是一个伪科学命题而已,实际上米丘林嫁接的“苹果梨”或“梨苹果”树仍然各自为政,苹果枝条结苹果,梨枝条结梨,决不可能结出梨与苹果的杂交品种。

“苹果与梨嫁接长出的苹果梨”这一问题本身就是错的,是出题者在“苹果梨”概念上的误解。

二、再说说嫁接与转基因

“嫁接技术不发生染色体和基因的重组,只是将两者固有的良好性状互补性地结合在一起。杂交是将同种间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个体在染色体水平上的重组,使子一代表现出两亲的优良性状……而转基因技术多数是转移单个基因,是肉眼看不见的。传统的枝条嫁接与杂交须在近缘物种间进行,而现代的转基因技术可以在不同物种间操作。”[1]endprint

看来,嫁接与转基因根本就是两回事。“苹果梨”是转基因还是变基因的问题更无从谈起,是出题者在“嫁接”与“转基因”科学知识上的又一误解。

综上所述,从生物学的角度看2017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语文试卷第十四题存在严重的科学性错误。

【追根溯源】

中考题目要宽严适度,难题要体现科学性,很显然河北中考语文试卷第十四题是不符合这一要求的。但很多考生和教师对嫁接、转基因等科学知识并不熟悉,那么,从语文阅读考查的角度看,这道题又存在哪些问题呢?

首先,命题者是想考查考生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以之解决紧密联系生活的新问题。根据文本、问题及命题者的意图,我们可以推断:苹果是植物甲,梨是植物乙,(假定)苹果梨是植物丙,三者基因组都不相同。苹果梨当然不属于“某个种子的单体内部”发生“基因变异”, 就此我们能得出结论:苹果梨不是变基因水果。

其次,看文本中转基因的定义:“所谓转基因就是把某种生物(比如植物甲)的基因中的一个或一组片段,转移到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生物(比如植物乙)的基因组合之中,由此创造出一个新的生物(比如植物丙)来”。由此我们可以确定苹果是植物甲,也可以确定梨就是植物乙,却不能推断苹果梨是植物丙。因为题目中只是提到“苹果与梨嫁接长出的苹果梨”,并没有交待苹果梨的物种属性和基因组,文本中也没有。当然考生更不会清楚苹果梨与苹果或梨各自的基因组成是否不同,不能依据文本和问题确定:“苹果梨是转基因水果”。我们只能得出结论:苹果梨不是变基因水果,但也不一定是转基因水果。

所以,这道题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它还有第三种可能:苹果梨既不是变基因水果也不是转基因水果。可试题中的问题却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问,考生只能答是转基因或是变基因。但世间万物不是二元化的,而是多元化的。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二元化思维方式排斥了中间层次,忽略了事物本身的多种可能,如非黑、非白,好坏掺半的中间性、过渡性情况,是根据自我对事物的简化的两极判断。试题中“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选择,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误导考生,而这种思维方式上的错误引导很明显比科学知识的错误要严重得多。简单的二元价值评判易使人们思维简单化,忽视和扭曲事物真实的复杂情况,局限性相当大。尤其当事物涉及价值观、民族感、国家意识等问题时,多元价值评判会显得格外突出。而教育的职责之一却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看问题,培养多元化思维,培养创新型人才。

最后,再来看答案。答案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思维认识问题,苹果与梨的基因组当然不同,但苹果梨的基因呢,提都未提。如果不知道苹果梨的基因我们有何依据断定它是转基因水果?第二种答案就更让人奇怪了。苹果梨只是人们给白梨品种起的名字而已,怎能主观臆断为“苹果与梨的基因组合后创造的新品种”呢?要知道苹果梨还有好几个名字“大梨”“大黄梨”“吉林甜梨”等,又该如何设问?以此类推,是不是可以认为“玫瑰香葡萄”“奶油草莓”中分别有玫瑰和奶油的基因呢?

所以,这个题目错误之一在于命题者不知道“苹果梨”只是一种梨,而非苹果与梨嫁接的产物;错误之二在于思考问题运用“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忽略了多元可能性;错误之三在于文本只是在说明“转基因和变基因”的知识,命题者却在题干中贸然地引入了一个文本中不曾涉及的新概念“嫁接”,想当然的把“嫁接技术”理解为“转基因方式”,主观臆断。“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2]确实,科技作品蕴含着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其最主要特征亦是科学严谨,也是教师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中考,检验课程标准落实的指挥棒,关系千万考生的人生大事,命题应该更加严谨,当然不能出现科学知识和思维导向方面的错误。

中考阅读考查的就是考生对文本理解、分析以及应用文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一道从题干到答案均存在严重错误的题目,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这一目的。未参加阅卷,笔者无从得知有没有考生敢于坚持答出“苹果梨既不是变基因也不是转基因水果”这样的答案,但今年参加中考的68.75万河北考生却不得不接受“苹果梨是一种转基因水果”这样的错误知识,而这恰恰与语文课程“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3]的目标背道而驰。以中考题的影响力,明年及以后参加中考的考生也极有可能受到这道题的影响,其后果不能不引起大家的重视。

“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这是习近平同志在第31个教师节时一次关于“教师的职责与使命”的重要讲话。是啊,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教师是启发学生求知求真的。但在考试之后,笔者接触并采访了一些参与阅卷的老师,可怕的是大部分老师竟然对此没有一点疑问,还理直气壮地告诉笔者看文章就知道“苹果梨”不是“变基因”;有人很简单,“中考题怎么会错?”甚至有老師说:“不影响孩子们得分就行,孩子们不会那么较真。”中考题就不会错吗?孩子们不较真就行吗?科学尚且是在不断的怀疑、推翻、证明的过程中得以发展的,何况中考,何况教学?所以,教师们也应该在严谨治学求真的同时,教育学生大胆质疑、勇敢创新,培养他们的“较真”精神。当将来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敢较真、肯较真、能较真,我们的教育教学才更接近其本质目的。

当然,做为普通语文教师之一,笔者只想就自己的困惑提一点小小的意见和建议——怎样改进这道题才更科学合理,让考生在容易理解题目的同时又达到检验知识迁移运用的目的。在此只希望为语文教育教学贡献微薄之力,以使我省中考命题更严谨、更科学,充分地发挥其检测和选拔功能。有不当不到的地方还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endprint

猜你喜欢
嫁接转基因命题
转基因
美国:含5% 转基因成分的食品需标注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不同砧木对油亮型黄瓜品种生长、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不同西瓜嫁接砧木的筛选与研究
日本五针松的嫁接育苗技术研究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
玩转转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