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做数学”构建初中数学互动课堂

2017-11-18 21:32周威威
新课程·中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做数学互动课堂自主

周威威

摘 要:互动课堂是改變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是“做数学”的课堂模式。探讨新课改形势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做数学”,构建互动课堂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做数学;探究;合作;自主;互动课堂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推进,教师们探讨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其中,“探究教学—发现学习”的方法,获得了同行们的青睐。探究学习的英语词汇是inquiry learning,而inquiry的意思是探究、追问、追究、调查等。探究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方式,培养探究精神,也发展实践能力。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做数学”构建互动课堂的几点感悟。

一、改变问题方式,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传统的数学课堂上,“问”和“被问”是课堂的主要特点之一,成为师生交流的主要方式。但是,“问”问题、提出问题的权利是老师的,学生只有思考的义务。学生处于被问的状态,没有提问题的自主权,没有质疑的机会,难以激发学习的兴趣。

新课改倡导教师应给学生创设情境,在真实的情境中诱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如学习“中位数和众数”时,笔者先让学生自主预习这部分内容,初步了解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写出一组数据,再说出所写出的数据中,中位数是哪个,众数又是哪个,说说平均数与众数和中位数有没有联系等,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

改变问题的方式,还应注意开放性问题情境的创设时机,如果给出情境后,提出问题后紧接着自问自答,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探究的时间,那么情境和问题教学都毫无意义。为此,教师在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后,应该给学生探讨的机会和时间,搭建探究的平台。实现这一目标的出发点是开展“做数学”的活动,变先讲后练为先尝试再点拨,让学生自主构建、合作研究,必要时,引导他们进行猜想和验证,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真正凸显。

如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根据自学的体会和感悟,提出问题,同学之间相互提问、彼此交流。如什么是方程?方程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元”和“次”是什么意思,有没有关系?甚至允许学生写出任意几个式子,让同桌或者组员讨论是不是方程,或2+4=6、3x+9、5x+3=18、x-2y=4等,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与一元二次方程有关的问题,如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等,引导学生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和概念……学生在相互质疑和交流中,初步构建知识,学会了合作和交流,开放了课堂,也活跃了课堂氛围。

二、开展对话活动,在对话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做数学”,开展探究学习,教师不再是问题的提出者、分析者、解决者和总结者,教师只在适当的时候巧妙点拨,在方法和技巧上指导,为学生拨开迷雾。

如教学“圆”时,教师利用情境法呈现出鲁迅笔下的人物祥子拉黄包车的情境,呈现一杯浓茶的情境,从这些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画面以及生活化的物品的特点,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概念和定义,教师提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育教师想用1m长的绳子,在操场上画一个半径是1m的圆,你能帮助体育教师完成这个任务吗?”情境的提出、创意性问题的设计,构建了学生乐思、勤于探究的学习气氛。

再如,“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时,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为什么是180°”的问题,笔者把这个问题的探究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或者通过拼凑、或者通过度量、或者通过证明、或者利用猜想法探究这个问题,学生们学中有探,探中有学。再让个别代表学生走上讲台,讲出来自己的方法和思路,最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从猜想到度量,再到证明,最后总结归纳逐步完成,知识的探讨由提问题到探究,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探究式教学是“做数学”的理想境界,是提高学生素质,是使学生发展和完善的得力途径。

“做数学”,简言之,就是让学生动手“做”。这个“做”,也包括用脑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但突出自主性、创新性。如对于方程(x-1)(x+1)=3的解法,传统课堂一定是教师讲方法、讲过程,会从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一步步牵着学生走,像保姆一样“喂”学生,然后让学生效仿这个方法,解几个类似的方程,进行巩固和强化。这样的灌输教学,师生之间少了互动,少了交流。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一组给出1~2个解方程的问题,或者就是同一个方程,让学生讨论解法,让优秀生与学困生交流和讨论,除了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之外,也通过先“做”再交流,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同时,这样的“做数学”,也可以使学生在做中相互借鉴,互相取长补短。

此外,“做数学”的重点在动手实践方面,体现出学数学和“做”数学的接轨。做数学,不仅应在课堂上增加实践环节,也应在课堂之外延伸课堂所学,将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运用中,突出数学的价值。如学习了有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课后让学生玩“24点游戏”;学习了“相反数”,让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相互相反的两个量;学习了“图形的变化”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实例,课后让学生为学校运动会征集会标;学习“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等的侧面、表面展开成平面图形,动手试一试,并画出平面图。

实践活动的开展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学生动起来,课堂也精彩。

“做数学”,让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突出数学的学以致用,凸显数学的实用价值,也彰显数学的生活化。“做数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增强互动,构建生态课堂。

参考文献:

[1]黄加亮.浅议“动手做数学”的优点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实施[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12).

[2]代卫玲.探索"做数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未来英才,2016(15).

[3]佟海成.巧妙应用“做数学”,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J].未来英才,2014(5).endprint

猜你喜欢
做数学互动课堂自主
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初中英语“自主、合作”学习探究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
多措并举,打造互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