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标准的演变及反思

2017-11-18 17:58李娜娜宁永红周印富
职教论坛 2017年28期
关键词:示范校中等职业教育

李娜娜+宁永红+周印富

摘 要:改革开放以后,以国家颁布一系列政策为主导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标准发生了很大变化,经历了最早的调结构重规模、到省级、国家级重点校建设、示范校建设、质量提升工程等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促进和推动了中等职业教育不断深化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育了大批技能型人才,由此看出办学标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也应该认识到在依据办学标准的同时,中职学校更应注重特色发展,国家应将办学标准、人才培养标准和教学标准协调同步制定,以及建立整体中职学校的管理与动态评价机制。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标准;示范校;质量提升工程

作者简介:李娜娜(1985-),女,河南安阳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宁永红(1970-),女,河北迁安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周印富(1963-),男,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

基金项目:秦皇岛社科联委托项目“秦皇岛职业教育区域差异及协调发展对策研究”(编号:201506185),主持人:宁永红;河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地方转型高校突出“职业道德、精神与情感”培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研究”(编号:SD161073),主持人:马爱林;秦皇岛市社科联委托课题“职技高师植保专业师资培养模式构建”(编号:2014WT011),主持人:周印富。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28-0012-08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政策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中职学校作为我国培养中等专业人才的主要教育机构,其在办学结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等方面得到了不断完善与提高,办学定位越来越明确。中职学校的办学标准是基于不同时期经济社会人才需求而调整的,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办学需求和价值追求,深刻影响着中职学校的办学和发展。

一、改革开放后我国中职学校办学标准的演变

(一)以调结构,扩大中职学校办学规模为特征

改革开放之初到1990年期间,调整教育结构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十年浩劫”给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带来了重创,大批中职学校被迫停办,农业中学、职业学校被摧残殆尽。改革开放后,为适应我国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环境,1980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提出“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学校并举,国家办学与业务部门、厂矿企业、人民公社办学并举的方针”和“将部分普通高中改办为职业学校、职业中学、农业中学的改革途径”[1],希望通过恢复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来改变单一的普通教育结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又提出“力争用五年时间使大多数地区的各类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招生数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招生数”[2],全国各地方响应国家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号召,陆续恢复发展和新建了一批中职学校。

首先,是在原有中等教育基础上恢复发展中职学校。以1979年的江苏省无锡市第二十五中学为例,该中学原是一所普通高中,后按照党中央发展中职教育的指示,开始在校内举办职业班,经过三年时间转型发展,高中部全部改为职业教育,涉及电子技术、电视机修理、旅游、科技情报等八个专业共九个班,学生达到396人[3],成功转型为中职学校。与此同时恢复发展中职学校做得比较好的还有山东省,截止到1981年,该省农村恢复和发展了304所农业中学,其中60所普通高中改为农业技术中学,部分高中附设了农业班,初步改变了该省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的不合理状况[4]。

其次,兴办新型中职学校。为了进一步扩大中职学校的办学规模,全国各地方在恢复发展原来中职学校的基础上,开始陆续兴办起一些新的中职学校。1981年,山东省各城市举办的职业高中班达到177个,招生近8千余人,涉及毛纺、棉纺、测绘、旅游、服装等44个专业。其它省市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成立于1989年的全国第一所职教中心——河北省鹿泉职教中心,是中职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为全国各地区职教中心的设立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在国家大力恢复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有了很大改观,规模扩大,办学逐步规范。国家统计数据显示,到1990年底,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已发展到1.6万多所,在校生超过600万人,同时全国建有就业训练中心2100余所,每年培训待业人员90多万人[5]。根据199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告显示,全国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达到了45.7%,中职学校的办学规模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另一方面,实训基地建设空白、师资队伍质量参差不齐,教育质量水平低下等问题也开始引起社会和教育政府部门的关注。

(二)以省级、国家级重点校建设为依托,改善中职办学条件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有计划地对现有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加强规范化建设,并集中力量办好一批起示范和骨干作用的學校。”为了进一步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加快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部开始着手省级、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的筹建工作。

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在不同时期对省级、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标准进行了调整与修订。从认定重点中职学校的数量讲(见表1),每隔一段时间认定一批省级或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每一批认定的数量有限、学校类型不同,截止1995年,累计审批省级重点中职学校1364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545所。从1999年开始,国家开始分三次对原有国家级重点中职校进行重新认定,分别为第一次调整后认定960所,第二次调整认定1504所,第三次修订重点中职评估体系后认定1970所。这三次重点中职的评定都是在先一次认定的学校数基础上重新的考核和评估,不存在累计。从认定重点中职的办学标准上看,基础设施建设与普通中职学校存在一定的差异(见表2):首先校园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专任教师数、图书量等量化考核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其次在信息化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则由原来的笼统描述转换为具体量化标准,如教学用计算机达到500台,多媒体教室4个等;三是针对学校培训教育人数、师生比、教师学历与职称、设备开出率、卫生设施等方面给出了明确的规定;四是办学经费来源,原普通中职学校办学经费一半都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付,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开始融合多种经费来源,包括企业拨款、社会捐赠等方面,为满足学校发展提供了更多保障。另一方面,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在办学思想和维度上也有了新的转变和突破。按照《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在办学思想上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和社会办学”,更强调岗位定位的准确性;办学模式也多样化、灵活性,实施校企联合、城乡联合、产教结合等多种办学模式,给中职教育注入了市场力量;同时将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作为主抓的两个重要环节。从国家重点中职校建设的验收情况看,以2005年评定的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吉林卫生学校为例,基本达到了国家重点中职学校的办学要求,基础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有了明显提高和改善,而且填补了上一阶段实训基地建设空白的空缺,但同时也存在诸如非学历培训人数无量化,实训课的设备开出率不具体,信息化建设中的教学用计算机和部分卫生设施等方面还没有细化标准等问题(表2灰色标注部分),这些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设和完善。endprint

在我国中职教育规模发展、基础建设改善的同时,却也始终面临着吸引力不足的问题。在我国被称之为“二流教育”的职业教育被冠以“文凭低、待遇差、地位低”的标签,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更多的顾虑,其根源在于人们对中职教育质量的担忧和失望。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国家启动了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试图通过国家投入、重点扶持的方式推动中职示范校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并引领中职教育发展从较多注重规模、基础建设向全面提高质量,深化内涵发展转型[6]。

(三)以“国家示范中职校”建设为引领,深化中职学校内涵发展

2010年,中央政府投资100亿元启动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教育部等三部委按照要求于2011年7月至2013年8月间,分三批遴选出1000所中职学校,中央财政投资100亿元,并带动地方和学校投资100亿元进行重点建设[7]。目的旨在提升基础办学条件的同时,强调中职学校专业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利用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辐射作用,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员需求日益强劲、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产生的就业结构性矛盾等现实困境。

国家示范中职学校建设相比非示范中职而言,一方面在资源优势上显著,诸如校园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就业率、实训课开出率等基础办学条件明显提高。另一方面,重点将校企合作和教育教学作为一级评估指标单独列出来,并进行明确要求和规定,显示出示范中职在办学成效及教学质量方面的转移和重视。尽管示范中职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实施与企业合作,采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通过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盈来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在教学上也改变了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更注重案例分析教学,岗位教学,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但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

从2011年到2013年分三批公布的国家示范中职学校立项建设名单(见表3)显示,三批中职学校分布在37个地区,共计1000所。从整体分布情况看,基本涉及全国范围内的地区,从学校数量分布看,国家示范中职校建设主要集中在以华东地区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区域,华南和西北地区的示范中职最少,明显分布不均衡,差异较大,影响整体中职学校发展水平。另外在三批示范中职学校中,347所由国家重点校转型而成,占国家重点校的25.6%,近75%的最有优势、条件的国家重点校“落选”,意味着重点中职学校缺乏后期的延续管理和持续发展。

另一组数据是来自某调研组针对后示范中职的育人质量调查评估。该调研组选取了河南省7个城市的118所中职学校(其中国家级示范中职校21所)进行跟踪调查,并选取两个重点专业在示范中职与非示范中职之间进行学生学业成绩、行为表现、优良品质等方面的对照,其结果显示示范中职学生并没有显著优势,甚至在专业知识成绩上显著不如非示范校,这一结果表明中职示范校虽然在办学资源、未来发展上有较强的信心,但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人才培养质量优势,存在着建设过程中重资金投入轻人才产出、重招生规模轻质量培养的问题。

(四)以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建设为目标,强化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改变后示范中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进入“十三五”计划的开启之年(201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以下简称《规划》),希望在中职原有基础上,通过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素质,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

《规划》出台后,全国各省各地区都相应地制定了各地方的“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行动实施方案”。北方以河北省为例。河北省的“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也称其为“国家精品校建设”,在河北省教育厅联合其它部门组织实施的“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计划中,明确了建设精品校的办学数量、办学规模和办学特色等指标。南方以浙江省为例,在《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中,提出了建设百所“名师工作室”、百所“大师工作室”、100个品牌专业、100个特色专业等目标,并对实训基地建设、专任教师作出了明确规定[8]。旨在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时,以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使其在区域内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质量。

从全国各地方中职学校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对比情况看,基本分为两个层面:基础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首先,基础能力建设方面基本与国家示范校建设相同,涵盖了办学规模、师资建设、实训设备、图书馆及多媒体等方面,不同的是在条件和要求上有了进一步提高,其宗旨是为教师和学生教学、学习更好地服务。其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是重点建设,从四个方面把关。一是提高教师从业标准,规范了教师教学行为,严格按照专业对口、专业教授水平、课堂操控等方面把好教师入职这一个关口,提升源头质量;二是加强了精品课程的建设,提升专业内涵水平,每所中职学校根据自身学校的发展特点,重点确立几个重点专业,并配以了一流教师、教材、教法,形成专业群特色发展,提高了学生未来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推進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通过打破传统教学方法,借助信息技术平台,融入行动导向法,实现了在线制作课件,在线教学、在线测试等功能,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四是进一步完善了学校检查制度,优化教学管理过程。通过完善学校巡课检查、中期考核、月度教学常规检查等制度来加强、促进教学优化管理,从而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起到引领和激励作用。从中职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整体实施建设水平看,在向一个上升的趋势发展,将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体实施结果如何要由职业质量工程评估的数据揭晓,而在各省份、地区边建设边摸索边创新的过程中,也让我们反思到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所带来的制约和限制,而区域职业教育质量应如何统筹管理,保持建设中、建设后的可持续发展,在以国家办学标准为蓝本的条件下,其它标准同步跟上是值得沉思的。endprint

二、中职学校办学标准设定的反思

(一)办学标准应强调宏观引领,鼓励学校突出特色发展

中职学校办学标准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审批、检查、评估、督导中职学校的基本依据,属于政策引导性文件,其目的是确定中职学校办学方向、发展目标等。中职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还会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所以制定的办学标准应体现出地区间的差异性,不能一刀切,突出办学特色的评判。在我国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不平衡,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战略指导下,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造成了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东部地薄人广、人才聚集,西部地沃人稀,形成了由东向西呈递减阶梯状态的三大经济地带发展水平差距,另外还有南北、省区、城乡之间GDP和收入的差距,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职教育的发展。因此,中职教育在宏观上要服务于我国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背景下带来的经济结构调整、重点产业振兴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在微观上还要适应我国各个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带来的制约,并迎合区域产业的特色发展。

基于我国复杂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和人才现实需求,中职学校要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有目标地开设相关专业群,为当地产业输送“对口”的技术人才,其办学标准和培养目标必然要突出特色。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处于严峻、激烈的竞争状况下,为扭转众多中职学校发展中办学质量不高的局面,应以国家办学标准为引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正确分析中职教育面临的发展环境,进而明确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思路,融入“服务社会—就业导向—工学结合”的办学宗旨,将社会、人与学校三者有机地联合在一起;并在结合学校自身局限性和发展潜力以及当地区域发展特点和经济特点的情况下,辅以学校特色发展,通过市场调研、与企业协同合作等方式,凝炼出具有区域发展特点的专业,从而在师资、人才培养等方面突显学校特色,办出独特性,可以探索以国家中职学校办学标准为“体”,配以学校自身办学标准为“用”,二者结合成为中职学校真正的、完整的办学标准,即“1+1=1”的灵活办学模式作为推动中职学校发展的源动力。

(二)办学标准应强化文化基础教育,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

中职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形成的时间短、见效快的特点为社会输出了一批又一批初、中级技术人才,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同时也使得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无缘“大学”而心存遗憾,违背了“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宗旨。为此,教育部提出打通专业技术性升学通道,逐步建立适应中国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中职学校办学标准也应随局势而变通,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兼顾升学和就业,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

从历年中职学校办学情况及国家重点、示范中职学校的评估体系标准看,存在着“重就业轻升学”“强技术弱文化”的现象。如果单纯从中职学校培养“经验层面”的技能型人才出发,强调技能型培养是很重要的,但是从实施终身教育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是有悖教育发展规律的。一方面,来自于校园内部环境中学生思想的变化。新时期,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手段使高新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世界的多极化、全球化给学生接触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快捷的方法,对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着影响。有的学生不满足于中等层次的教育,也有部分学生不想因为没有进入普通高中而与大学失之交臂,他们渴望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如笔者今年对某所中职学校学生进行“毕业后走向”调研时发现,49%的学生选择毕业后就业,43.4%的学生选择升学,两者比例相差并不大,可见中职学校大多数学生对升学的渴望和学习要求。另一方面,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就业的压力也影响着学生的选择。如受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截止到目前我国经济还面临着通胀潜在压力和经济下行的双重风险,就业市场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特别是学历水平相对较低的中职毕业生处于弱势,使得原本一些毕业后准备就业的中职学生也面临“就业不对口、工作不理想”的艰难抉择,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他们来说,升学或许是一条提升自己又有利于未来职业发展的道路。

结合中职学校发展的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为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双重需求,中职学校办学标准应作出适当调整,充分体现办学的灵活性。首先是建立两条学习通道,即就业提升技能、升学提升教学质量两条路径,通过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平衡就业与升学的比重,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发展,满足学生升学需要,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融合、中高职衔接的办学模式;其次是提升文化基础教育课的地位,改变“中职学校学习文化课无用”“中职学生学不会文化课”的偏见,学校除了要加重文化基础课在课程安排中的比重外,还要配备一批具有教学经验的文化基础课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由教研室教师商讨确定,并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适时进行调整;第三,参照普通高中考核办法,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进行定时测评,进行后期监督、管理、激励。只有这样,中职学校才能适应学生需求,实现学校和学生的双向可持续发展。

(三)办学标准、人才培养标准、教学标准的制定应同步协调

在学校办学过程中,办学标准、人才培养标准、教学标准三者不是孤立分开的,是相互联系的,应该同步协调进行,才能保证教学呈现良好的结果,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随着中职学校由重点校、示范校到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建设的推进,教育部门对中职学校的内涵建设,尤其是专业内涵建设越来越重视,在此笔者以“专业建设”为例来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中职办学标准通常是一个中职学校办学的总要求,详细规定了专业建设的相关量化数据:实验室的数量、专业设备的开出率、任职专业课教师的职称、学历等,是一个总的宏觀引领,强调办学行为的规范,其目的是健全管理制度,发挥综合效能。而在人才培养标准中,按专业划分,每个专业人才培养标准都详细规定了其培养目标、学制、人才规格、教学计划等要求,目的是为社会输送与产业对接的人才。而教学标准,按照“大课程小教学”的观点,即实施、开展专业教学的基本文件,它明确了专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对如何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做了具体要求,根据专业不同其教学的标准与要求也不同,其目的是促进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从办学标准、人才培养标准、教学标准三者的要求和作用来看,是总要求——专业要求——实施路径的关系,办学标准指明了中职学校办学的总方向,人才培养标准提出了职业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和目标,而教学标准则是沿着方向到达最终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三者各施其责,从整体上推动学校发展。而目前我国部分中职学校中存在着三者孤立执行或者断层的现象,显然不符合中职教育培养人才“一脉相承”的理念。endprint

针对中职学校目前办学的现状,应以中职学校办学标准为依托,严格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按照各专业特点明确教学标准,确保三者相关、相联、协调同步,向着一个目标进行,建立起“办学标准——人才培养标准——教学标准”三位一体、共同协调的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四)重视学校整体的管理与评价,确保学校发展后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明显受“政策导向性”的影响,中职学校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整体发展、资金投入还是后续监管都呈现阶段性和中断的现象,严重影响中职学校的发展水平。

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告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底,我国共有中职学校11200所,截止2010年重新认定的国家重点中职学校是1970所,三批国家示范中职学校共1000所(其中347所由重点中职学校转型),这意味着国家重点、示范中职学校加在一起的数量仅占全国中职学校的22.5%,该比例不仅无法代表整体中职学校发展水平,也无法确保其它中职学校的同步发展。针对此情况,国家应该扩大重点、示范中职学校的分布区域,并确保全国区域分布的均衡性,使其真正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各方区域的中职学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是教育发展的基础,经费投放的金额数、连续性直接影响教育发展的进度和水平。根据国家对中职教育经费的投资情况,选取2007年到2014年的职业教育经费及基地建设支出情况,对其数据进行梳理和分析(见表4),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中职教育经费的支出在2008年、2009年增幅比最高,期间是国家重点中职学校建设时期,这期间国家加大了对中职学校建设的经费投入,随后保持平稳增长;另一组数据是用于支出中职基础建设的经费,整体占教育经费总支出比例偏低,90%以上用于事业性经费支出。单纯看中职基建经费增幅比,摒弃2013年数据缺失,2010年增幅最大,与国家重点中职学校建设时期吻合,随后逐年降低,2014年经费支出再次回暖,进入国家“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建设时期。从对比数据来看,教育经费投入呈“正弦函数”图像,反映了重点、示范中職学校建设后经费投入的间断性及对其它中职学校经费投入的不足,缺乏持续的资金投放监管机制。针对我国中职学校教育经费投入的现实情况,为避免资金投放的阶段性、突击性及后期资金流入的监管缺失而给中职学校发展带来影响,无论是普通中职学校还是重点、示范中职学校,教育部门都应该一并统一管理,实施“小组管校制”,几人分成一组,以区域领导为总负责人,对几所中职学校在其建设情况、资金流向、建设成果、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全程管理,确保示范校建设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其它中职学校的同步发展。另一方面,管理的价值和效果通常要通过评价判断,所以教育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完善、规范、连续的学校考核、考评机制,打破中职学校“办学终身制”“荣誉终身制”,定期对所有中职学校进行评估检查,对达到办学标准的中职学校要予以鼓励、重点建设,对不达标和发展呈现下滑趋势的学校严格按照评估量化标准进行监督完善或摊销“荣誉”,使中职学校在后浪推前浪的过程中,确保学校发展后劲和向优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琳.新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变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

[2]戴荣.我国职业教育法的历史贡献与修改完善[J].职教论坛,2006(10上).

[3]我校高中转向职业教育[J].江苏教育,1982(6).

[4]袁驼,董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加强中等职业教育[J].人民教育,1982(10).

[5]王良,梁卿.中央第二代领导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历史贡献[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6]李桂荣,李向辉,易红梅.中职示范学校育人质量的抽样调查与试点评估[J].教育与经济,2016(1).

[7]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实施进展·建设机制·初步成效[EB/OL].http://sfx.tvet.org.cn/sfx_jhxmgk.

[8]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2016)[EB/OL].http://www.zjedu.gov.cn/news/147200027721946775.html.

责任编辑 韩云鹏endprint

猜你喜欢
示范校中等职业教育
红领巾示范校
智慧校园
织金县关工委多举措抓实“一评三管好”活动示范校创建工作
青奥示范校“青奥主题教育”实施路径研
浅析中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
浅析中职数学课与专业课的衔接
“新常态”下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转变
将情感教育融入“老年护理学”教学中对中职卫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PERT/CPM技术在示范校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