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陶瑾
张桂华:守护一座园的文化之脉
记者 陶瑾
一条河,一座城,一条巷,一座园。踏着石板路走到平江路中段,转入更细狭的大新桥巷,幽静的河道与粉墙黛瓦的楼阁相映,小桥与花木借景,最是一幅闹中取静的天然画卷。
走着走着,便遇见墨客园。推门而入,别有洞天。墨客园营造一种高雅幽然的园林文化空间,可赏、可居、可游、可品。园主张桂华喜欢姑苏的小巷,更喜欢小巷里的园林,他说这里面折射着一种文化,一种诗意的生活。十年来,他用心营造一座当代苏式园林,守护着雅文化生活的真谛。
“墨客园”三字,张桂华取之名道明其造园初衷——文人雅集,墨韵留香,百年老宅重现昔日文化风采。
历史倒溯,墨客园最早是明代画家张灵、文徵明等人开办的学府。学子文人常聚于府中品茗作诗,举办各类雅集。曲园老人俞樾、耦园园主沈秉成、怡园园主顾文彬……都曾常至园内挥毫命素,吟诗作文。后来作为苏州百年学府平江学堂的校址,平江小学、平江党校的原址也曾在此。
岁月变迁,这里早已破落不堪。十年前,张桂华从老家盐城来苏州购得此地,他清楚记得当时的旧貌,平江路也冷冷清清,好在园子的基本格局都在,他找来专业的古建团队,拜访了多位苏州园林专家,实施过程中,遇到过不少难题,光项目审批,来来回回三十多次,经过四年半时间的打磨,才有了现在这番景象。
十年来,张桂华用心营造一座当代苏式园林,守护雅文化生活的真谛
说来也巧。就在墨客园两公里之外的拙政园,当初是文徵明画的画稿而建的,晚清民国的园主是张家。今天,张桂华在拙政园之侧造园,园内有文徵明的集字联及小品。而根据张桂华的家谱记述,其实他们张家在洪武年间经历了“洪武赶散”,从阊门迁移到盐城,他是阊门后裔,如今回到苏州寻根问祖,延续祖辈几百年前的文化之脉,想来也有着奇妙之缘。
为了墨客园,几乎倾注所有的张桂华,一心想把这座苏式园林,变成一座类似苏州园林博物馆的场所,向更多人彰显苏州文化和苏式生活。
园林是什么?是清风明月诗书营造的宅子,是大隐于市的文人雅士心之所在。墨客园想复苏的,正是苏式园林生活之雅趣。
一个园子与十二间房,就像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各有千秋
张桂华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一心向往园林生活。从小生长在苏北一个四合院里,48岁到拙政园玩了一次,脑海中始终依恋苏州园林的那份沉静,回去后竟把家里的一处空间改造成一个小游园,怡然自得。而本身从事工程建设的他,对于苏州园林的营造说实话并不精通。这时候,他有幸得到苏州艺术家叶放老师的提点,“叶放老师和我说,一个园林的高下是匠人三分、主人七分,他让我真正明白苏州人的生活是怎么个样子。”张桂华听完豁然开朗,心里有了造园构想,之后通过苏州文物建筑设计高手,对历经百年的老宅进行了修缮和保护,依据古典园林设计手法,融入了苏式建筑的古韵遗风,一步步将其打造成苏州一流的文化园林别院。
墨客园是文人和工匠之间互动合作形成的一件当代艺术作品,将园林美学发挥到了极致。宅子三路五进,站在门外,回字形竹排大门,配上文徵明集字拓金草书“墨客园”,让人忍不住要探一探门内的世界。
步入其中,一切都是那么古色古香。第一进接待室,整面的漆雕工艺精美绝伦,“墨分五色存乎天然道,客自四方乐哉物外情”的对联点出了墨客园待人接物的方式。
穿过天井里的迎秀桥,便是广德厅,两侧橱窗里挂着名人笔墨真迹,中间则摆放红木制作的“七巧桌”。出广德厅,院里有一株玉兰和金桂,寓意“金玉满堂”。拾阶而上,便是“惠和堂”,有园主多年收藏的真迹。平日里文人墨客在此听曲赏画品茶,逢单日有评弹,双日有昆曲,这便是苏式生活。
漫步墨客园,你可以感受到不逊于传统苏式园林的美好,更重要的是,这里还可以居住。十二间房,就像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各有千秋。或设有全套红木家具,或摆置古琴等乐器,或放上文房四宝、古书籍。一两间有独立小院,其他几间分散在水池、假山四周。试想,每天在如画的园林中生活,品尝四季私房名菜,是多么美好。
墨客园自今年5月28日开放以来,举办过各类名人书画展和园林雅集,名家们纷纷留下墨宝。前不久,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创作基地授牌仪式暨墨客园中秋雅集在此举行。著名画家张继馨、沈明义等不仅挥豪泼墨,对墨客园更是赞叹有加。他们说,这里沉浸了苏州的文化,希望一代代传承下去,让更多人走进园林,感受园林,理解园林,融入园林。
这一点张桂华是有所共鸣的。正如其微信名“墨客园护卫”,他称自己是墨客园的守护者,将坚持打造园林雅集生活,延续雅文化气质和翰墨书香。
人和园总是交融在一起,就和苏州千百年来的传统是一样的。只要喜欢,都可以进来逛逛,感受最真实的苏式生活。